摘要:《物權法》的出臺和實施,將對我國公司治理研究產生積極的影響。《物權法》在《公司法》和《證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界定了法人財產權,并明令禁止侵害法人財產權的種種行為,這將促進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規范化程度的提高。
關鍵詞:公司治理;物權法;規范
中圖分類號:DF521/F27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2-0117-03
公司治理是我國在構筑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致力于研究解決的課題。能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規范我國的公司治理,關系到國企改革能否成功,上市公司能否持續發展,國內公司在國際競爭中能否立足,抗拒市場風險。
一、公司治理問題的提出和我國的研究現狀
公司治理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直到1984年公司治理結構這一概念才由英國經濟學家Tricke.R1明確提出。在其專著《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中,Tricker明確提出了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及其與公司管理的區別,從而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他認為,公司管理就是運營公司,而公司治理則是確保這種運營處于正確的軌道之上。此后Ken-neth N.Dayton教授將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關系形象的比喻為一個硬幣的兩面。在專著《公司治理:硬幣的另一面》(Corporate Govemance:the other side of the coin)中,Dayton認為,公司治理指的是董事會利用來監督管理層的過程、結構和聯系;公司管理則是管理人員確定目標以及實現目標所采取的行動。
但什么是公司治理,學術界并沒有統一的解釋,中文譯文有“公司治理結構”、“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公司治理機制”等不同版本,OCED在《公司治理結構原則》中給出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據以對工商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公司治理結構明確規定了公司的各個參與者的責任和權利分布,諸如,董事會、經理層、股東和其他利害相關者。并且清楚地說明了決策公司事務時所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同時,它還提供了一種結構,使之用以設置公司目標,也提供了達到這些目標和監控運營的手段。”
我國理論界對公司治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從1993年國內理論界首次提出公司治理的概念開始,我國的經濟學界已對公司治理問題開始從各個不同的角度進行介紹和闡述,張維迎(1994)、吳敬璉(1994)等提出要在國企改革中借鑒和吸收當代公司治理理論。接著,理論界在公司治理的內涵(林毅夫,1997)、有效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97)、委托代理問題研究(張維迎,1999)、產權的討論(張維迎,1999、2000;孫永祥,2001)和治理模式的比較(李維安。2001)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二、我國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問題
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為代表的一大批現代企業初步建立起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但由于中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先天不足,使得目前公司治理情況不盡如人意。來自南開大學公司治理評價課題組的研究成果顯示:2006年樣本上市公司治理指數的均值為56.08(見下頁表1),上市公司之間的公司治理質量存在較大的差異,公司治理指數最大值為75.94,最小值為39.55,樣本的標準差為5.13。在下頁表2中可以看到全部樣本公司中達到CCGINKlll的只有10家,占全部樣本的0.80%;達到CCGINKⅣ的有251家,占全部樣本的20.10%;處于CCGINKV的公司有832家,占樣本的66.61%。有156家上市公司的治理指數在50以下,占全部樣本的12.49%。
筆者認為,我國上市公司在治理結構上的不足主要是“國有股”一股獨大,且占絕對控股地位和國有法人股不能流通,從而導致了公司治理結構的治理效率低下。其主要表現在于:

1 股東大會對董事的約束失控,
“一股獨大”強化了原來的政企不分,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是政府的代表,控股股東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股東大會,掌握了公司董事、監事、經理層人選的安排,進而凌駕于股東大會之上,憑借董事會來操縱上市公司,通過關聯交易等手段來侵害中小股東和其他投資者的利益。
2 董事會缺乏獨立性
“一股獨大”使董事會制度的作用并沒有得到發揮,出現制度異化,失去其自身應有的獨立性。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內部董事占70%以上,且董事會與經營層交叉任職,導致嚴重的“內部人控制”,董事會不能有效地監督經理人。
3 監事會事后監督弱化
我國《公司法》對監事會只賦予業務上的監督權,對董事會和經理層沒有實質的威懾力,且監事的任命不規范,絕大部分監事來自于公司內部。我國公司的監事會產生辦法和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使其有名無實,流于形式。
4 公司外部治理機制失效
由于管理體制、業務水平、職業道德等原因,且法律不完善,公司監督機關行為異化,會計師、審計師等中介機構受利益驅使人為地使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失真,掩蓋了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的違規行為,導致公司外部治理無效。
三、物權法的制定對我國規范公司治理的意義
我國于2007年出臺并實施了《物權法》,《物權法》在《公司法》和《證券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有關法律制度,為上市公司通過資本市場規范運作和提高質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將促進我國國有上市公司規范公司治理。
(一)《物權法》進一步明確界定了企業財產所有權
《物權法》進一步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有利于杜絕股東以各種非法方式干涉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和侵占上市公司財產。《物權法》第67條規定:“國家、集體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業。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投到企業的,由出資人按照約定或者出資比例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并履行義務”;第68條規定:“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物權法》在《公司法》的基礎上,更加具體和明確地界定了企業法人財產所有權。法人財產權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所享有的,對基于投資而產生的財產和生產、經營活動中積累的全部財產進行獨立支配的民事權利。法人財產權的特點在于它是一項獨立的民事權利,是專屬于法人所享有的,非法人主體不能享有。出資者對其投資法人的財產不能擁有支配權、處分權,法人則獲得了一定的占有、支配、處分、收益權。
我國國有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一股獨大”。由于制度設置缺陷和委托代理關系沒理順,“一股獨大”使股東大會對董事的約束失控,變成“一股獨霸”。根據資本多數決策原則,中小股東的意志往往被控股股東的意志取代和征服,影響了中小股東參與公司管理的積極性,股東大會演變成“控股股東會”,甚至出現“一人股東大會”的尷尬現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經常濫用資本多數決策原則,通過操縱股東大會實現其不正當利益或直接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利益。
根據《物權法》相關規定,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投到上市公司的,由出資人按照約定或者出資比例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并履行義務;上市公司對其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國家、集體作為上市公司的股東,除依法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的權利外,不得非法干涉上市公司經營管理和通過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各種方式侵占上市公司的財產。
(二)《物權法》明確禁止各種非法方式掏空上市公司
《物權法》禁止通過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MBO或者以其他方式掏空上市公司,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物權法》第56條規定:“國家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私分、截留、破壞”;第57條還規定:“違反國有財產管理規定,在企業改制、合并分立、關聯交易等過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內部人控制”是我國國有上市公司治理中所普遍面臨的問題。所謂“內部人控制”是指現代企業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控制權)相分離的前提下,由于所有者與經營者利益的不一致。導致了經營者控制公司。只要企業存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現“內部人控制”現象。在兩權分離的前提下,不掌握企業經營權的分散的股東成為企業的外部成員,而由不擁有股權或只擁有很小份額股權但擁有企業經營權的經營層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企業,或多或少地擁有了剩余控制權乃至剩余索取權。因為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契約不可能是完備無缺的,二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經理層所接受的監督是有限的或對其進行的監督是低效率的,在這種情況下,經理層總能利用所有者授予的經營權來獲取剩余控制權或同時擁有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
“內部人控制”自身作為現代企業制度(委托—代理制度)的副產物,會對國有上市公司產生嚴重的后果:(1)企業利潤被侵蝕;(2)企業投資風險增大;(3)短期行為;(4)國有資產流失;(5)信息披露不規范等。它的存在往往會給公司的規范運作尤其是長遠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的實質就是經營者侵犯所有者利益,而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MBO等,均是近年來較為常見經營者為自身謀求利益的方式,《物權法》在這些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物權法》實施半年以來,已對規范國有上市公司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果,我們要繼續嚴格執行《物權法》的有關規定,并盡快出臺有關《物權法》的司法解釋,以加強對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監管,嚴格規范關聯交易,努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以充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張 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