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是位從教多年的語文教師,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他下了不少功夫,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不過,張老師也有自己的苦惱,學生的寫作水平始終上不去,他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也沒什么效果。
他經常給學生讀范文,并和他們一起分析范文的特色和值得學習的地方。他經常給學生推薦好書,鼓勵他們抽時間閱讀,最好寫一點讀書筆記。他還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或者隨筆,寫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他每周布置一篇大作文,而且詳細地批改。張老師批改作文可是全校最認真的,從病句到一個詞語的使用,從段落到一個標點的位置,他都認真地逐字逐句地修改。當然,對文章的立意、構思、選材等,他批閱得更深入,甚至有時批閱的文字比學生一篇作文的字數還多。
可功夫卻負了有心人。張老師如此煞費苦心地勞作,并未換來學生對作文的興趣,更別說寫作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了。張老師一度極其失落,他開始相信一些同行說過的話,孩子的寫作能力是要一點天賦的,有時不是教出來的。話雖如此,可張老師并不甘心,他決定改變方法試試。他依然像過去那樣布置作文,依然批改,不過批改的方式和原來完全不同。他只說優點,從不提不足和毛病。只要發現作文中有一個閃光點,他就放大。無論文章寫得好壞,他一概打80以上的高分。
一個學期下來,張老師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文章比過去寫得明顯好了許多,更為重要的是一些平時對作文沒興趣的學生也開始認認真真地寫文章了,這可是個了不起的進步。張老師依然不動聲色地用著他特有的“贊美批閱法”,而學生也依然買著他的賬,很有興致地寫著老師布置的作文,甚至有時主動把寫好的文章交給他看,還有學生開始試著給報刊、雜志投稿。
張老師從特殊的作文批閱方式中嘗到了甜頭,而學生也從“被老師放大的閃光點”中得到了樂趣,這種“互動”可謂皆大歡喜。
看來,贊美是一劑良方,放大閃光點,鼓勵孩子寫作如此,激勵人們蓬勃上進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