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內容特點: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積極有效的幫助下,開展研究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提高創新素質,努力形成創新人格的教學法。該教學法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新人格。根據新課程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基本目標,本節課著重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語言的交際功能。本課的話題是“慈善事業”,本課內容充分體現語言的使用功能“談論疾病和醫療”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教師應恰當地利用本課所提供的語言知識、語言結構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鞏固以往所學知識(可數名詞和不可數名詞),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另外,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特麗薩嬤嬤創立仁愛傳教會,參與救助窮人的工作,獻身慈愛事業的事跡,讓學生通過語言交流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同時,語言的交際功能又給學生合作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要求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習特麗薩嬤嬤的優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學會關愛他人。也通過學習和討論特麗薩嬤嬤的名言,讓學生仔細體會其深刻含義,做一個普普通通、踏踏實實,為社會多做貢獻的有用之材。因此,本課也是用英語對初中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極好材料。
2.教學目標:(1)知識掌握目標:把若干生詞和短語融于課文閱讀的練習中,通過實際的閱讀交流幫助學生掌握生詞、短語;(2)能力培養目標:實現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即知識和能力的結合,使本課的知識內容轉化為用外語思維的能力和實踐運用能力;創新素質和創新人格的培養:預先布置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搜集、查找有關仁愛傳教會和慈善的常用詞語和句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并在學習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創新;(3)思想教育目標:結合本課內容,在學習知識、訓練能力的同時,讓學生養成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美德,在學習課文中受到思想教育。
3.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做慈善事業的常用語以及重要短語。
二、學法、教法與教學手段
1.學法:本著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原則,針對課文所涉及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多渠道地收集、查找資料,互相協作討論,增強參與意識。
2.教法:從課前布置預習課文、收集資料到課上設置情景留空白點、總結歸納,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的策劃者、組織者、引導者。
3.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讓學生置身于具體言環境中學習本節知識。
三、教學過程
1.預習課文,掌握生詞、短語及課文基本內容。重點單詞的理解:
Afterwards = some time later
Missionaries = persons who are sent to a foreign country to teach and spread theirreligion there
Nowhere = no place
humid = moist or damp
besides = in addition
climate = the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f a place or region throughout the year
dying people = people who are close to death
support = to help with money or thing
change one’s mind = to think something different after looking at the facts
wisdom = wise saying which give comfort and guidance for daily life
2.運用各種方式收集、查找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資料,課堂探究階段:
預讀問題:What charities are there in China?
Why should people help each other?
Where should we help first?
3.在新課中留空白點:利用提供的內容,教師列舉、歸納“慈善”、“贊助”等方面的詞匯, charity, extra, willing, give out ,support 利用各種方法既能復習、總結原有的知識,又能給學生一個空間,使他們將已學過的知識和新知識結合起來,并運用到實踐中,達到“以說促思”的目的。
4.在課堂中心階段:教師適時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使學生置身于具體的畫面情景中。邊閱讀邊回答下列問題:
What does Charity begins at home mean ?
When did Mother Teresa go to Calcutta, India?
What was her life like in Calcutta?
Why did she give up her comfortable life?
Why did so many poor people get sick in Calcutta?
How did she help the poor people and sick people?
What did people think of Mother Teresa’s Home for the dying?
Why does Mother Teresa still live in people’s memory throughout the world?
5.課堂小結:首先讓學生陳述本節課的重點情節、重點句式并板書,然后再讓學生分組復述整個故事經過,將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實現知識向能力的轉化。教師幫助總結課文主要短語:
Charity begins at home 慈善起自家中
an English saying英語諺語
start the Missionaries of Charity 開辦仁愛傳教會
be made up of 由……組成
take in 接受,接納
ge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使(勸)某人做某事
change one’s mind改變主意
support one’s work 支持某人工作
win the Nobel Peace Prize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be remembered for…因……被懷念
四、教學反思
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放在教學內容、課程標準和考試形式上,還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性格、興趣、情緒等方面的培養和控制上?這是現代教育思想轉變的重大原則問題。事實證明,認為自己“民主、開放、平靜、友好、體貼、樂于助人、聰明、富于邏輯性和快樂”的人,一般來說,其學習英語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與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極大的學習者。另外,在外語學習過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學習者會出現焦慮、沮喪、煩躁不安等情況,英語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注意對外語學習者情感因素的培養和控制。
教師由“教”變為“導”,為學生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把課堂時間更多的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通過體驗、實踐、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全面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技能;課堂內容豐富,模塊清晰,所設計的每項任務都有明確的目的;任務內容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緊密相聯,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
在本課中,我采用了“任務型”的教學方式。在熱身復習之后,我交代了本課的學習任務,任務的明確,給了學生一個學習的動力,讓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這樣他們的積極性就高了。教師應依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可以通過思考、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地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
五、鞏固與研究性作業
內容:用英語寫一篇作文(要求80字以上。)
提示:2008年1月我國南方遭受50多年來罕見的冰雪災害,全國人民是如何幫助抗災的,人們是如何伸出友愛之手和獻出愛心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的?
特點:體現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則,既注重對尖子生的培養,又注重提高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
作用:讓學生在愉悅中獨立完成作業,增強每個學生學習外語的自信心,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達到鞏固、提高所學知識的目的。
(作者單位:大慶市第25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