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兩優537是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用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與自育優質中秈稻鄂中5號配組育成的兩系雜交中秈稻新組合。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區試,表現米質優#65380;高產穩產性好#65380;適應性較廣,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2007年3月通過了湖北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介紹了其選育經過#65380;特征特性及栽培制種技術。
關鍵詞:優質兩系雜交中秈稻;培兩優537;選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S511.2+1;S511.3+2;S3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8-0871-03
隨著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技術體系[1]與制種技術體系的成熟[2],湖北省兩系雜交稻得到快速發展,育成一批米質優的早#65380;中#65380;晚稻新組合。但湖北屬南北過渡地帶,氣候變化大,這些優質組合品質受環境影響,年際間變化大,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選育的培兩優537則較好地解決了此問題。該品種(原區試代號鄂優147)是以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秈型光(溫)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為母本,選用本所育成的優質中秈稻鄂中5號[3]為父本組配而成的優質兩系雜交中秈稻新組合。
1親本來源及組合選配經過
2001年于武漢選用一批優質株系與培矮64S#65380;廣占63S等兩系不育系配組;2002年于武漢鑒定雜種優勢,篩選出組合培矮64S/537,該組合優勢較強,且米質達國標2級。2003年進入小區品比試驗并小面積試制種,2004參加大區比產試驗,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區試,2006年安排了大面積生產試驗,同時進行高產栽培試驗及制種技術研究。
2主要特征特性
2.1產量表現
2002年雜種優勢鑒定表明,該組合平均單產
8 275.5 kg(公頃產量,下同),比對照汕優63增產21.56%,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0.6%。2003年小區品比試驗,平均單產7 732.5 kg,比對照Ⅱ優725增產14.22%,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9.59%。2004年于武漢大區比產試驗,平均單產7 891.5 kg,比對照Ⅱ優725增產13.48%,與兩優培九產量相當。2005年大區窗口展示,平均單產8 550.0 kg,比對照Ⅱ優725 增產5.11%,比對照兩優培九增產0.98%。2005~2006年參加湖北省中稻區試,平均單產8 166.6 kg,比對照Ⅱ優725減產2.19%,減產不顯著。2006年在隨州市曾都區何店鎮響堂街村9組試種10.2 hm2,平均單產8 794.5 kg,高產田塊達9 385.5 kg。
2.2稻米品質
培兩優537區試結果:出糙率79.7%,整精米率59.0%,堊白粒率18.0%,堊白度2.0%,直鏈淀粉含量21.4%,膠稠度58 mm,長寬比3.3,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2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培兩優537稻米品質優,適口性好,年際間變化受環境影響小,2003~2006年連續4年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米質,均達國標3級以上,其中2004#65380;2005年米質經測定達國標2級(表1)。

培兩優537感白葉枯病,高感穗頸稻瘟病。據湖北省宜昌市農科所和恩施州農科院抗病鑒定,該組合對稻瘟病抗性與對照相當,對白葉枯病抗性優于對照,對KS-6-6生理小種表現為中抗(對照為感),對J173生理小種表現為感(對照為高感)。
2.3形態特征
該組合株高118.8 cm,株型較緊湊,株高適中,莖稈彈性好,抗倒伏性較強。葉色濃綠,葉片細長上舉,劍葉窄#65380;挺#65380;內卷。穗長24.1 cm,中等穗,一次枝梗較長,著粒較稀;谷粒細長無芒,葉鞘#65380;穎尖紫色。每公頃有效穗294萬,分蘗力強,生長勢較好,成熟時葉青子黃,轉色好。每穗總粒數159.1粒,實粒數124.2粒,結實率78.1%,千粒重24.31 g。全生育期139.1 d,比Ⅱ優725長1.1 d。
3主要栽培技術
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培兩優537分蘗力較強,但苗期早發性稍弱,稀播勻播,培育帶蘗壯秧是高產的關鍵。一般大田每公頃用種量11.25 kg,秧田播種量150 kg。2006年武漢播種期試驗結果(表2)表明,不同的播種期,稻谷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提早播種成熟時間相差不大,但產量出現明顯的差異,播種越早產量越高,且該組合生育期較長,在不影響前茬作物的前提下,應提早播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4月中旬播種較為適宜,播種期應避免推遲到5月。

2)適時移栽,合理稀植秧齡30 d左右,一般栽植密度為16.7 cm×26.7 cm,每穴栽2粒谷苗,要求每公頃插基本苗150萬左右。2006年培兩優537密度試驗表明(表3),隨著密度降低,株高#65380;每穗實粒數#65380;千粒重增加,有效穗則顯著降低;但產量則以B處理最高,達極顯著水平,A處理產量最低,但A#65380;C處理間產量水平相當,因此從產量#65380;經濟用種及用工角度考慮,建議生產中株行距以16.7 cm×26.7 cm為宜,密植或過度稀植都會顯著降低產量。
3)配方施肥,溫潤管水①施肥以基肥為主(70%),追肥為輔(30%),N#65380;P#65380;K配合施用,比例為1∶0.5∶0.8,大田每公頃總施N量180~225 kg。基肥施復合肥450~600 kg;早施分蘗肥,插秧后5~6 d,每公頃施尿素120~150 kg并及時進行中耕松土;插后12~15 d,每公頃施氯化鉀75 kg。孕穗期視苗情適當補施穗肥。②淺水插秧,寸水活蔸返青,薄水促蘗。插秧后20 d左右時逐步曬田控苗,曬田不可過快過猛,孕穗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齊穗后灌足水。后期切忌斷水過早,干濕管理,直到黃熟。

4)綜合防治病蟲害主要防治稻縱卷葉螟#65380;二化螟#65380;三化螟#65380;稻飛虱#65380;稻瘟病#65380;白葉枯病等病蟲害。搞好田間病蟲調查,達到防治指標時及時噴藥。
5)適時收割,確保優質高產成熟后,搶晴天及時收割。采用田間小型機械或聯合收割機收割脫粒,及時曬干,確保優質高產。
4制種技術要點
①選擇土壤肥沃#65380;排灌方便#65380;隔離條件好的田塊進行制種。②合理安排播插期,保證最佳抽穗揚花期,即保證母本的育性穩定期和最佳揚花授粉期,父本第1期4月20日播種,第2期4月28日播種,母本5月30日播種,花期在8月15日左右。③合理安排父母本的行比,插足基本苗。父母本的行比以2∶16。母本13.3 cm×13.3 cm,每公頃插47萬穴,基本苗282萬;父本16.7 cm×33.3 cm,每公頃插4.6萬穴,基本苗28萬。④適時#65380;適量#65380;適法噴施“九二○”。母本培矮64S對“九二○”反映遲鈍,需連噴3 d。一般母本見穗3%左右噴施第1次,每公頃噴施“九二○”225 g;第2天每公頃噴施300~375 g;第3天每公頃噴150 g。注意在后兩次噴施時,要同時適量噴施父本。在母本進入盛花期時,每天每公頃噴施“九二○”15.0 g和磷酸二氫鉀1.5 kg養花,連續噴4~5 d,以提高柱頭活力[3]。⑤病蟲害綜合防治。母本繁茂性好,且柱頭外露率高,有利于稻粒黑粉病的發生,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減少黑粉病對種子質量和產量的影響。搞好種子處理,浸種時清除親本種子中的黑粉病粒,并用強氯精浸種;培育高素質秧苗,插足基本苗,返青期后,控水控肥,保持中等長勢,達到穗層基本一致;采用20%粉銹寧防治,每公頃用藥1 500 g,在母本破口期#65380;始穗期#65380;齊穗期各噴施1次,一般18∶00后噴施,以避免藥劑傷害母本柱頭而降低結實率;后期稻田不留水層,保持田間濕潤,適時收割。
參考文獻:
[1]盧興桂,顧銘洪,李成荃,等.兩系雜交水稻理論與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84-285.
[2]盧興桂,牟同敏,袁潛華.雜交水稻制種與栽培技術[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1997.151-156.
[3]李宏凱,徐得澤,陳億毅.優質中秈稻新品種鄂中5號的選育[J].湖北農業科學,2005(1):31-32.
[4]胡剛,游艾青,劉凱,等.兩系雜交中稻培兩優537制種技術初探[J].湖北農業科學,2007(4):523-525.
(責任編輯昌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