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陜北風沙區的農業生產現狀,選取農業勞動力人數#65380;人均GDP#65380;單位面積農田水資源量#65380;農田實際灌溉面積#65380;水土流失率和植被覆蓋率等指標,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其6個縣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程度進行了評價,依據貼近度概念對其可持續程度進行排名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6個縣(區)中,府谷縣和榆陽區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程度相對較高,其貼近進度分別達到1.679 771和1.206 079;神木縣和橫山縣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程度一般,其貼近度分別為0.200 747和-0.437 277;靖邊縣和定邊縣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程度相對較低,其貼近度分別為-1.142 601和-1.506 720。針對區域農業可持續性不高的現狀,從勞動力#65380;經濟#65380;資源和環境方面提出了促進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陜北風沙區;農業發展;可持續評價
中圖分類號:S157.1;F32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8-0973-03
沙漠化是我國當前面臨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不僅使我國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而且吞噬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給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危害。有關資料顯示[1],全國沙漠#65380;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約為165.3萬km2,其中因人類活動導致的現代沙漠化土地約37.0萬km2。同時,沙地也是重要的土地資源之一,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長,在優質農業資源充分開發之后,如何持續利用邊際土地和后備土地資源已提到議事日程。依據土地沙漠化發生演變的內在規律,建立起一個能滿足人類經濟不斷增長的需要同時又是比較穩定的沙地農業生態系統,最終實現對風沙化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對于保護和改善沙地生態系統#65380;挖掘農業生產潛力以及實現沙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陜北風沙區自然概況
陜北風沙區位于陜西省榆林地區北部#65380;毛烏素沙漠東南邊緣,是我國晉陜蒙接壤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坐標為北緯36°57′~39°34′,東經107°28′~111°15′,行政區劃上包括榆林市的榆陽區及神木#65380;府谷#65380;橫山#65380;定邊#65380;靖邊等6個區縣,總面積33 992 km2。該區域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集中且不均,秋季多陰雨,冬季干燥少雨,風沙大,氣候寒冷。該地區太陽輻射量為567.5~603.6 kJ#8226;cm-2#8226;a-1。年日照總時數為2 739.9~2 914.2 h,平均日照百分率為62%~65%。其中6~9月份占全年日照時數的39%,10月份至次年1月份占33%,2~5月份占28%,空間分布特點是東部大于西部,南部大于北部,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增高。年平均氣溫7~9℃,最高氣溫36.4~38.9℃,最低氣溫-26.2~-20.2℃。本地區≥0℃的積溫3 524.2~3 970.5℃,持續243.5~276.1 d;≥5℃積溫3 351.2~3 801.4℃,持續211.3~235.8d;≥10℃的積溫2 847.2~3 428.7℃,持續154 d。無霜期157~185 d。本地區熱量條件的特點是日照豐富,日照時數多,且百分率高。夏季短促而溫熱,冬季漫長而寒冷,季節變化明顯,以春秋兩季變化最為劇烈,3~4月增溫迅速,每月以7.3℃的速度增加,10~11月溫度下降最快,每月降低6.0~8.7℃,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
該區地處我國季風區的西陲,具有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特點,屬荒漠草原—干草原—森林草原的過渡帶,具有明顯的區域過渡性:在地貌上為毛烏素風沙區向陜北黃土丘陵區的過渡區域,以風沙地貌為主;在氣候類型上,是半干旱氣候向半濕潤氣候的過渡區,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短促,秋季多暴雨且集中,冬季干冷而漫長;地帶性植被呈現出荒漠#65380;荒漠性草原向森林草原過渡的特征;經濟活動上,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區,近年來,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與礦產基地,在全國能源工業發展和能源基地建設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故又是一個農牧業與工礦業的過渡區域。正是多種過渡特性的疊加,決定了該區生態環境的多樣性#65380;復雜性和脆弱性,生態問題歷來比較突出[2],干旱#65380;風沙#65380;水土流失等脆弱的生態環境條件已成為制約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2 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
2.1 評價方法
目前用于農業可持續性評價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綜合評分法#65380;不確定性評價法#65380;多元統計法#65380;協調度法和多維標度法等幾大類[3-5],本研究采用的是不確定性評判中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6-7]。
假設有m個樣本(即待評價的縣區)組成了樣本空間U,每個樣本有n項評價指標,則有m×n階區域水環境評價指標矩陣,即:
U=(uij) (i=1,2,…,m;j=1,2,…,n)(1)
利用上述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各個樣本與標準樣本之間的距離。顯然,貼近度越大,表明樣本越優,反之則樣本越劣。
2.2 指標體系
指標體系是綜合評價的基礎,其選取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因此,建立區域農業可持續性評價的指標體系,應該根據區域農業的特點,按照科學性#65380;完整性#65380;獨立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則[5],全面#65380;合理地考慮各個因素。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一般可分為3個層次,分別為目標層#65380;準則層和指標層。目標層為單一目標,即綜合評價區域農業可持續狀況,為區域發展提供決策依據。準則層主要表現在人口可持續性#65380;經濟可持續性#65380;資源可持續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等幾個方面[8]。指標層是描述可持續發展狀態的基礎指標,是指標體系中最小的組成單位。本研究根據陜北風沙區的實際情況,經反復研究,認真對比,篩選了能夠綜合反映其可持續現狀的6個評價指標,即農業勞動力人數#65380;人均GDP#65380;單位面積農田水資源量#65380;農田實際灌溉面積#65380;水土流失率#65380;植被覆蓋率。
3 評價結果與分析
根據陜北風沙區6縣(區)的6個評價指標值(表1),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數學模型進行進一步的評價計算。
再根據式(6)計算出各個樣本與標準樣本之間的距離(表2)。經過模糊綜合評價,根據貼近度的大小對陜北農牧交錯區6縣(區)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程度進行了排名(表2),可以看出貼近度結果明顯分為3個層次,即大于1.0左右和小于-1。其中,府谷縣和榆陽區的排名較前,其貼近度分別達到了1.679 771和1.206 079,說明其農業發展的可持續程度相對較高;神木縣和橫山縣排名居中,其貼近度分別為0.200 747和-0.437 277,說明其農業發展的的可持續程度一般;靖邊縣和定邊縣排名較后,其貼近度結果分別為-1.142 601和-1.506 720,說明其農業發展現狀的可持續程度相對較低。
4 陜北風沙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4.1 合理使用農業勞動力
從數量上看,農業勞動力過少則不足以維持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過多不但降低了勞動生產率,還會帶來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的破壞。當前該區域乃至全國都普遍面臨著農業勞動力過剩的問題,所以必須以適當的速度把過剩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出去。另外,勞動者素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業勞動者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生產能力就越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農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力度,使其更多更好的指導科學種田,傳播現代農業科技,同時也要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教育投資比重,提高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以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
4.2 大力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近年來,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與礦產基地,該區域的工礦業發展較快,各縣區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所以應該走工業反哺農業的路子,逐步改善區域的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科技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土地生產率,切實做到農業增產增收,充分調動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4.3 合理有效利用農業資源
農業生產中所必需的光熱#65380;水肥#65380;土地等資源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必須對其進行有效的開發和持續利用。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從根本上決定了區域的不合理的種植結構,即,以糧為主,以經為輔,飼料作物比例很小,非常不利于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發展,而且該區域總作物種植的氣候風險性(D值)較大,不宜大量種植農作物[9]。所以必須優化區域的農業生態系統模式,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基于該區域土地沙化和水資源嚴重不足的現狀,有3種模式可供選擇[10],即農牧結合#65380;農林結合以及沙漠綠洲型農業,因地制宜的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不但能充分利用當地的水#65380;土#65380;光#65380;熱資源,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生產率,同時也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狀況,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4.4 持續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脆弱是長期制約陜北風沙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子,因此,以荒漠化綜合防治技術及草田輪作#65380;覆蓋耕作技術為核心,以解決荒漠化治理的農業關鍵技術體系為重點,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發展林糧#65380;林藥#65380;林果#65380;林草等多種經營結構模式,形成復合生態系統,為荒漠化地區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建立以荒漠化防治為特色的發展模式,為荒漠化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示范模式與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 薇. 近50年來毛烏素沙地的沙漠化過程研究[J]. 中國沙漠,2001,21(2):164-169.
[2] 王宏興,孫秋來,王 博,等. 對陜北榆林生態修復的思考[J]. 中國水土保持,2006(10):36-38.
[3] 徐中民,張志強,程國棟. 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幾種新方法評價[J]. 中國人口#65380;資源與環境,2000,10(2):60-64.
[4] 冉圣宏,金建軍,薛紀渝. 脆弱生態區評價的理論與方法[J]. 自然資源學報,2002,17(1):117-122.
[5] 宋松柏,蔡煥杰,徐良芳.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J]. 水科學進展,2003,14(5):647-652.
[6] 何小龍,梁 川,王晨華,等. 云南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模糊綜合評價[J]. 云南水力發電,2004,21(1):5-10.
[7] 楊綸標. 模糊數學——原理及應用[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8] 周婭莎,朱滿德,劉 超.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 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4):7694-7696.
[9] 史培軍. 中國生態農業適用模式與技術[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
[10] 亢福仁,王鵬科,王立祥. 毛烏素沙地農業生態系統分析及評價[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6,24(4):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