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用加工與鮮食兼用型雜交甜玉米新品種鄂甜玉4號,進行秋季播期試驗,摸索出了該品種秋播的最適播期和最遲播期,旨在為發展秋季鮮食玉米生產#65380;緩解甜玉米市場供求矛盾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甜玉米;鄂甜玉4號;秋季種植;播期試驗
中圖分類號:S513.0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8-0890-02
鄂甜玉4號是由武漢信風作物有限公司選育,湖北省2007年審定的一個適合加工與鮮食兼用的黃粒型雜交甜玉米新品種[1,2]。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市場流通與加工企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甜玉米的需求數量逐年增多,春季種植只能滿足6~7月份的市場供應,而秋季能否利用沿江平原地區的溫#65380;光#65380;水#65380;土等自然資源條件,克服伏秋高溫#65380;干旱及后期秋寒對授粉結實的影響,發展甜玉米生產,是能否緩解甜玉米市場供求矛盾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鄂甜玉4號秋季栽培播期試驗,摸索出了適宜播種期及栽培技術,供秋季種植甜玉米的地區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設計
試驗選在武漢市黃陂區武湖農場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基地內,南臨長江,地勢平坦,海拔高度21 m,黃壤土質,pH值7.5,土壤有機質含量18.5 g#8226;kg-1,排灌條件較好。試驗設6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7月16日播種)#65380;處理2(7月23日播種)#65380;處理3 (7月30日播種)#65380;處理4(8月6日播種)#65380;處理5(8月13日播種)#65380;處理6(8月20日播種)。田間順序排列,2次重復;小區面積21.6 m2,小區長6 m,小區寬3.6 m,每小區按120 cm寬開溝起成3壟,每壟栽植2行,寬窄行栽植,每行栽植21株,密度每公頃58 350株。底肥每公頃施三元復合肥(N15P15K15)750 kg;移栽成活后追施苗肥,每公頃施尿素225 kg;11~12片可見葉時追施穗肥,每公頃施尿素187.5 kg。其他田間管理高于當地種植水平。
1.2 田間管理
1.2.1 整地施肥 試驗地用拖拉機旋耕碎垡,分別于移栽前按120 cm開溝起壟,并在壟中間開溝施底肥,每壟(兩行)施三元復合肥(N15P15K15)540 g,耙土蓋肥,整平壟面;于移栽13 d后追施苗肥,行間開溝條施,每壟施尿素180 g;追施苗肥后18 d(11~12片可見葉時)追施穗肥,每壟施尿素135 g[3]。
1.2.2 育苗移栽 按處理設計的播期采用統一方法育苗,并于播種后第7天定時移栽,每小區栽植6行(3壟),寬窄行栽植,壟間寬行距75 cm,壟內窄行距45 cm,株距28.6 cm,即每行栽植21株。
1.2.3 大田管理 在幼苗移栽前#65380;后2周內#65380;小喇叭口期#65380;大喇叭口期以及吐絲初期分別噴施甲維鹽#65380;Bt生物農藥#65380;螟無蹤藥液,防治菜青蟲#65380;卷葉螟和玉米螟蟲。每處理在移栽當天#65380;小喇叭口期和抽雄期根據需要澆水3次,確保試驗不受土壤干旱影響。結合追肥中耕2次,大喇叭口期培土壅蔸。
1.3 調查方法
采取分期定株觀測,每個處理在第1重復的第3行,從第5株開始,連續定10株,10天觀測1次苗高#65380;葉齡,記載抽雄#65380;授粉#65380;采收日期;收獲前觀測記載全小區的保苗數#65380;空稈株數#65380;雙穗株數以及株高#65380;穗位高#65380;莖稈粗等,收獲小區全部果穗計產#65380;計算商品穗率,隨機取10個正常果穗進行室內考種。
2 結果與分析
2.1 鄂甜玉4號秋季栽培不同播期的全生育期
隨播期的推遲,受秋寒降溫的影響增大,生育期逐漸延長。全生育期7月16日播種的為80 d,7月23日播種的為82 d,7月30日播種的為90 d,8月3日播種的為93 d,8月13日播種的為99 d,8月20日播種的則不能正常成熟收獲(表1)。

2.2 鄂甜玉4號秋季栽培不同播期的生長速度
各播期處理均從播種后20 d開始觀測,據各處理第1次觀測結果顯示,幼苗期的葉齡在5.8~7.9片,苗高在19.6~29.4 cm,其中第1處理移栽期正值梅雨季節,幼苗成活與生長快;第2#65380;第3處理幼苗移栽后梅雨期結束,受高溫干旱影響較大;第4#65380;第5處理移栽后遇小雨,對幼苗生長比較有利。在播種后60 d觀測,葉齡為18.8~21.1片,株高在124.7~202.5 cm,穗位高在45.4~75.4 cm,呈現出隨播期推遲葉片數減少#65380;株高和穗位高都降低的趨勢(表2)。

2.3 鄂甜玉4號秋季栽培不同播期的果穗性狀
每個播期處理收獲時,在第3行中隨機連續取10株果穗進行室內考種,實測結果處理間果穗長度變幅為18.6~19.8 cm,穗粗4.4~5.0 cm,禿尖長1.8~2.8 cm,變幅較小;穗粒數在451~521粒,單穗鮮重205~256.5 g,變幅較大。總的趨勢是隨播期的推遲,穗行數減少#65380;子粒深度變淺,造成鮮穗重量降低,穗行數#65380;行粒數的差異不明顯(表3)。
2.4 鄂甜玉4號不同播期的經濟產量
各處理鮮穗產量比較結果表明,7月23日播種的居第1位,每公頃鮮穗產量為12 700.5 kg,比8月13日播種的高81.5%;7月23日以后,隨著播期的推遲,單穗重#65380;鮮穗產量及鮮穗商品率逐漸降低,處理6(8月20日播種)基本無收。

3 小結與討論
1)秋季種植甜玉米,在適宜播期范圍內,果穗形成期,秋高氣爽,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灌漿結實,品質優,市場暢銷;遲到8月13日播種,植株生長發育的有效積溫低,生長速度慢,株高降低,子粒變小,粒皮增厚,品質較差。由此推斷最佳播期在7月下旬,向前或向后延長10d均為適宜播期。
2)秋季種植甜玉米,生育期短,可以調整種植結構,提高復種指數,增加耕地產出效率,在栽培上把握好3個技術環節:一是適期早播。秋季甜玉米播種期的確定要考慮讓抽雄散粉期避開寒露風的影響,將播種期安排在7月中下旬比較適宜,不能遲于8月15日,否則子粒不能正常灌漿結實,造成嚴重減產或絕收;二是小苗移栽。于幼苗2葉1心期移栽,有利于次生根生長,吸收土壤水分與養分,同時葉片小,蒸騰系數低,可以縮短緩苗期,便于保苗,培育早發壯苗;三是免耕栽培。秋玉米一般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種,正值高溫干旱期,翻耕栽培,土壤水分散失快,抗旱澆水損失大,根系吸水困難,不利于保全苗。采取免耕栽培,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下層水分,又能減少抗旱所澆施水分的散失,根際水分相對充足,夜間又有潮墑,有利于幼苗根系生長,成活率高,還能節支增效。
參考文獻:
[1] 秦慧豹.超甜玉米信甜501選育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8(2):81-83.
[2] 秦慧豹,王 杰,董新國.優質高產超甜玉米新品種鄂甜玉4號的選育[J].湖北農業科學,2008,46(7):767-769.
[3] 高廣金,嚴重兵,董新國.密度和施肥對甜玉米信甜501產量的影響[J].湖北農業科學,2007,45(6):715-716.
(責任編輯 鄭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