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影響農業發展的耕地資源數量減少與質量下降問題,選取了耕地產出效益系數#65380;耕地消耗回報系數#65380;耕地污染替代系數#65380;耕地利用集約化系數4個指標,對湖北省13個主要地級市的耕地資源利用效益進行了區域差異的定量分析,以明確其潛力空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湖北省;耕地利用效益;區域差異;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8-0901-04
土地資源是一種稀缺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耕地作為土地資源的精華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資源支撐水平。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保障城鎮化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土地供給也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1]。在耕地利用非農化態勢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農產品供求關系日趨嚴峻。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我國人均耕地資源嚴重貧乏,后備資源存量十分有限,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能采用外延式的擴大耕地面積的模式,而只能走內涵式的提高其利用率和產出率的發展道路[2]。因此,耕地資源生產力狀況及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相關研究,已經成為當前理論界關注的重點。
湖北是我國糧食的主產省份,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湖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與此同時耕地非農化及人地矛盾不斷加劇。如何緩解這種矛盾,增強農業安全支撐水平,便值得深思。而在耕地資源數量有限的前提下,解決人地矛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從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率入手,實現耕地資源數量的相對增加[3]。本文采用數量經濟分析方法,選取了4個指標系數,對湖北省13個主要地級市耕地資源利用效益進行區域差異分析,在尋找潛力區域空間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湖北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對策建議。
1 耕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統計資料顯示,湖北省的耕地面積基本呈現下降趨勢,在1991~2005年間,從345.8萬hm2減少到316.1萬hm2,凈減少29.7萬hm2(表1)。雖然2003年以后略有增加,但主要得益于國家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戰略和嚴格的耕地控制措施的實施。在耕地用途中,糧食作物是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占據了耕地的絕對比例,并與耕地面積呈現很強的相關性。糧食作物面積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全省糧食總產量水平(圖1)。因此,分析農業安全狀況,必須研究耕地使用問題,尤其是糧食占用耕地使用的效益水平。
雖然2003年以后全省耕地面積數量有所增加,但耕地生產率即耕地利用效益卻在下降。糧食單產由2003年的12 680 kg#8226;hm-2下降到2005年的12 515 kg#8226;hm-2,且1992~2005年糧食單產增長速度呈現下降的總趨勢(圖2),這樣即使實現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糧食安全問題仍難以從根本加以解決。

確保人類總體糧食需要的最根本途徑有兩條:一是擴大糧食種植面積,二是提高單位耕地的產量[4]。對于湖北省來說,耕地后備資源潛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對湖北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進行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以明確其潛力空間,進而提出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可行對策。
2 耕地資源利用效益區域差異的實證分析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的數據來源于1992年與2006年的《湖北統計年鑒》#65380;《湖北農業統計年鑒》#65380;《湖北農村統計年鑒》以及各市州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用時間序列外推法獲得,對分析結果的影響比較小。
2.2 指標系數的設定
目前,不少學者對土地質量及耕地資源利用效益進行了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耕地產出效益系數(K1)#65380;耕地消耗回報系數(K2)#65380;耕地污染替代系數(K3)和耕地利用集約系數(K4)等指標,利用這些指標,對湖北省耕地利用效益進行定量分析。各項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耕地產出效益系數K1=Y/F
耕地消耗回報系數K2=R1/R2
耕地污染替代系數K3=Y/P
耕地利用集約系數K4=U/C
式中,Y為糧食單產增長率;F為化肥施用量增長率;R1為農村居民人均農業產值增長率;R2為人均耕地減少率;P為農藥施用量增長率;U為城市化水平增長率;C為耕地面積減少率。其中增長率或者減少率計算的依據為2005年與1991年的比較而得出的相關指標數據。
若K1≥2,表明糧食單產的平均增長率遠大于化肥施用量(折純)的平均增長率,耕地產出效益很高;若1≤K1<2,表明耕地產出效益較高;若0.5≤K1<1,表明耕地產出效益較低;若K1<0.5,表明耕地產出效益很低。K2#65380;K3#65380;K4的分類情況與K1的分類情況等同。湖北省13個主要地級市的耕地產出效益系數(K1)#65380;耕地消耗回報系數(K2)#65380;耕地污染替代系數(K3)和耕地利用集約系數(K4)見表2。

2.3 結果分析
2.3.1 耕地產出效益分析 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狀況首先反映在耕地產出效益上,在此用耕地產出效益系數指標進行描述。糧食單產的高低反映了耕地的生產力,這一指標數值的大小會受到自然因素以及技術#65380;資本等各種投入的影響,而資本投入的很大部分為化肥的投入。從湖北省13個地級市的耕地產出效益指數(表2)可知,荊州和孝感的耕地產出效益指數分別為1.514和1.230,表明兩市的耕地產出效益較高;武漢#65380;黃石#65380;荊門和恩施自治州的耕地產出效益指數介于0.5和1之間,表明這些地區的耕地產出效益較低;其余地區的耕地產出效益指數均小于0.5,表明耕地產出效益很低。整體來看,湖北省的耕地產出效益指數也僅為0.474,且大部分地級市的耕地產出效益指數小于0.5,表明各地級市的耕地產出效益差異不大,化肥施用量(折純)的平均增長速度遠大于糧食單產的平均增長速度,耕地利用的總體效益很低,潛伏著耕地退化的危機。
2.3.2 耕地消耗回報分析 耕地消耗回報指數反映了耕地資源利用的回報狀況。隨著湖北省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化以及城鎮規模的擴大,耕地資源的非農化利用不可避免,但與此同時,也應注重農業發展,大力提高農村居民的人均農業產值。從湖北省13個地級市的耕地消耗回報指數(表2)可知,除十堰和神農架林區之外,武漢#65380;黃石#65380;荊州等11個市的耕地消耗回報指數的絕對值均大于2,表明這些市的經濟發展雖以消耗耕地資源為代價,但是農村居民人均農業產值增長速度遠大于人均耕地減少速度,整體上反映了湖北省耕地資源消耗回報很高,耕地生產力得到較好發揮,利用比較合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耕地消耗回報很高的地區均為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地區,而經濟相對欠發達的地區,耕地消耗回報相對較低,但卻意味著今后存在較大的回報空間。
2.3.3 耕地污染狀況分析 耕地污染替代指數反映了糧食單產的增長速度與農藥施用量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由于農業資源的有限性,農民為了增產增收,有效防治病蟲害等原因,施用農藥不可避免,但同時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農業環境的污染。從湖北省13個地級市的耕地污染替代指數(表2)看,武漢#65380;荊州#65380;孝感和恩施自治州的耕地污染替代指數均介于0.5和1之間,表明這些地區糧食單產的增長速度小于農藥施用量的增長速度,農藥施用量不太適當;其余9個地級市的耕地污染替代指數均小于0.5,表明糧食單產的增長速度遠小于農藥施用量的增長速度,反映了農業面源污染發展趨勢可能較為嚴重。如湖北省的耕地污染替代指數也僅為0.385,說明全省耕地資源的利用存在污染與退化問題。耕地質量衰退,偏離了耕地資源利用的良性發展,將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2.3.4 耕地利用集約化分析 耕地利用集約指數反映了耕地資源利用的集約化程度。要提高土地的人口承載力,有效緩解人地矛盾,就必須提高耕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從湖北省13個地級市的耕地利用集約指數(表2)看,宜昌#65380;襄樊#65380;鄂州#65380;黃岡4個市的耕地利用集約指數的絕對值大于2,說明這4個市的城市化水平增長速度遠大于耕地的減少速度,耕地利用的集約程度很高;而黃石#65380;荊門和恩施自治州在耕地面積有所增加的同時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表明耕地利用的集約程度特別高;孝感和神農架林區的耕地利用集約指數分別為-1.522和
-1.361,表明耕地利用的集約程度較高;武漢和荊州的耕地利用集約指數-0.606和-0.778,表明兩市的城市化水平增長速度小于耕地的減少速度,耕地利用的集約程度較低;十堰#65380;咸寧兩市的耕地利用集約指數分別為-0.231和-0.294,表明耕地利用的集約程度很低。整體上看,湖北省的耕地利用集約指數為-5.255,說明全省的城市化水平增長速度遠大于耕地的減少速度,總體上耕地利用的集約程度很高,但是區域差距很大,這將不利于全省農村區域之間的經濟協調發展。
3 對策及建議
3.1 強力推進并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科技進步是耕地資源利用效益提高的根本保障。在湖北省耕地資源數量一定的前提下,若想從根本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必須大力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依靠農業科技進步來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故應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力度,加快科技興糧步伐,支持保持耕地質量及提高耕地生產力的關鍵技術的研究#65380;推廣,從而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以及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率。
3.2 不斷優化耕地使用制度
耕地使用制度的優化可以激勵農民對耕地的各項投入,這將有利于耕地質量的改善。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家庭承包制度的短期性#65380;均分性#65380;靜態性阻礙了農民對所承包耕地進一步投入的積極性。承包年限較短致使農民對所承包的耕地缺乏投資預期,長期投資激勵機制缺位,農業基礎設施老化,中低產田得不到改良,故應建立長期穩定#65380;動態流轉的耕地使用制度,保證耕地質量,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益,引導農村經濟健康良性發展。
3.3 加大農業高新技術的推廣使用
農業高新技術對提高耕地資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作用。農業新技術主要是指節地型農業種植技術#65380;節能型肥料施用技術#65380;模式化栽培技術#65380;農膜覆蓋技術以及病蟲害測報和綜合防治等農業技術。此外,稻米種植中的種子包衣#65380;高效化學除草#65380;平衡施肥#65380;節水灌溉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配套技術目前也有大量的成熟技術,如果能夠推廣使用這些技術,可以減少單位面積的化肥和農藥施用量,這將有利于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有效防止耕地污染與退化問題,從而更有效地利用耕地資源,提高湖北省耕地資源生產率。
3.4 切實增加農業財政投資
農業資金投入不足會嚴重影響到農業科研的投入以及高產優質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65380;引進及推廣的進程,進而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近年來,湖北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應該充分抓住這一機遇,切實增加政府財政用于農業的投資額度,可以通過多種措施,加大對農業的各種補貼。如對農民購買農機具及作物改良新品種進行補貼,以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湖北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硬件條件。
3.5 提高耕地資源管理水平
湖北省耕地資源利用的集約程度相對較高,但是區域差異明顯,區域之間不平衡,部分城市耕地資源的配置效率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耕地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空間較大。因此,在城鎮化#65380;工業化的過程中,應當加大執法力度,合理有序的開發未利用土地,并對現有耕地進行科學有效的規劃,通過提高耕地的管理水平來提高其利用的集約程度,不斷提高湖北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
參考文獻:
[1] 葉 浩,濮勵杰.江蘇省耕地面積變化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7,22(5):766-774.
[2] 韓曉燕,翟印禮.中國農業生產率的地區差異與收斂性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05(6):52-57.
[3] 龐 英,張全景,葉依廣.中國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研究[J].中國人口#8226;資源與環境,2004,14(5):32-36.
[4] 余振國,胡小平.我國糧食安全與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關系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19(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