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性誘劑對湖北高山蔬菜小菜蛾的發生動態進行了監測。結果表明,2002年小菜蛾在第一茬甘藍上有兩個發生高峰,誘蛾量分別為11.7±2.4頭#8226;盆-1和9.2±1.0頭#8226;盆-1,在第二茬甘藍上有3個發生高峰,誘蛾量分別為70.9±8.1頭#8226;盆-1#65380;16.1±2.7頭#8226;盆-1和11.1±1.9頭#8226;盆-1;2003年小菜蛾在第一茬甘藍上有3個發生小高峰,誘蛾量分別為4.7±1.7頭#8226;盆-1,6.2±1.9頭#8226;盆-1和6.3±2.0頭#8226;盆-1,在第二茬甘藍上有3個發生高峰,誘蛾量分別為62.5±27.4頭#8226;盆-1,88.7±25.1頭#8226;盆-1和12.6±3.4頭#8226;盆-1。性誘劑與頻振式殺蟲燈相比,性誘劑監測小菜蛾更為靈敏,誘捕效果更好。
關鍵詞:小菜蛾;性誘劑;監測;高山蔬菜
中圖分類號:S436.341.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8-0914-03
海拔800 m以上高山蔬菜在湖北#65380;浙江#65380;廣西#65380;福建#65380;云南#65380;貴州#65380;安徽#65380;廣東等省均有種植。僅浙江杭州地區在海拔800 m以上山地中,適宜種植高山蔬菜的面積達17 000 hm2[1-5]。但是隨著高山蔬菜種植面積的擴大,高山蔬菜病蟲害的問題隨之而來。小菜蛾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分布廣,危害嚴重[6]。湖北長陽縣高山蔬菜于1996年開始發現小菜蛾,1999年普遍發生,此后為害日益嚴重。本文應用性誘劑對高山蔬菜小菜蛾的發生動態進行了監測,同時比較了頻振式殺蟲燈與性誘劑對小菜蛾誘捕效果的差異,為利用不同防治技術防治小菜蛾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性誘劑主要成分為順-11-十六碳烯醛#65380;順-11-十六碳烯乙酸酯及順-11-十六碳烯醇,三者比例為50∶50∶1,每誘芯總含量為50 μg,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提供。頻振式殺蟲燈由河南湯陰縣佳多科工貿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甘藍品種為京豐1號,海拔高度1 200 m。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1.2.1 性誘劑設置 試驗于2002年5~10月在甘藍田進行,監測區面積為2 hm2,每隔10 m設置1個誘盆,共設60個誘盆。盆直徑20 cm,深15 cm,誘芯置于盆上平面中央,盆內放水(加入少量洗衣粉),誘芯與水平面相距1 cm,保持水平面高度,水被污染或被蒸發時更換和補充水量,每月更換一次誘芯。誘盆隨菜苗長高而增高,使高度始終保持高出菜苗約30 cm左右。第一茬甘藍于4月中旬移栽,第二茬甘藍于7月底移栽。觀察兩茬甘藍性誘劑誘捕小菜蛾的情況,每隔2~5 d統計誘盆內蛾量并清除盆內小菜蛾。2003年5~10月甘藍田監測區面積為1.5 hm2,共設50個誘盆,其他同2002年。
1.2.2 頻振式殺蟲燈設置 2003年7月20日至9月20日,在甘藍田懸掛頻振式殺蟲燈,燈離地面65 cm,每天統計引誘的小菜蛾數量。同期在距頻振式殺蟲燈3 km之外甘藍田放置性誘盆,誘盆設置同上,設10個誘盆,比較頻振殺蟲燈與小菜蛾性誘劑對小菜蛾的誘捕效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性誘劑誘捕小菜蛾動態
2.1.1 2002年小菜蛾誘捕量 5月初至10月中旬在兩茬甘藍田小菜蛾的誘捕量變化很大。第一茬甘藍小菜蛾有兩個發生高峰,分別出現在5月28日左右和6月17日左右,誘蛾量分別為11.7±2.4頭#8226;盆-1和9.2±1.0頭#8226;盆-1(圖1上)。第二茬甘藍小菜蛾有3個發生高峰,誘蛾量分別為70.9±8.1頭#8226;盆-1#65380;16.1±2.7頭#8226;盆-1和11.1±1.9頭#8226;盆-1(圖1下)。根據誘蛾情況判斷第二茬甘藍上的小菜蛾發生量遠大于第一茬甘藍。

2.1.2 2003年小菜蛾誘捕量 2003年第一茬甘藍小菜蛾有3個發生小高峰,分別在5月24日#65380;6月9日#65380;6月24日,誘蛾量分別為4.7±1.7頭#8226;盆-1,6.2±1.9頭#8226;盆-1,6.3±2.0頭#8226;盆-1,第二茬甘藍有3個發生高峰,分別在8月26日#65380;9月16日和10月5日,誘蛾量分別為62.5±27.4頭#8226;盆-1#65380;88.7±25.1頭#8226;盆-1和12.6±3.4頭#8226;盆-1(圖2)。

2.2 小菜蛾性誘劑與頻振式殺蟲燈誘蛾量比較
2003年7月21日至9月20日應用性誘劑和頻振式殺蟲燈引誘小菜蛾,10盆性誘劑誘捕的小菜蛾數量遠高于頻振式殺蟲燈,且發蛾高峰多于頻振式殺蟲燈(圖3)。可見利用性誘劑誘捕小菜蛾比頻振式殺蟲燈更靈敏,誘捕效果更好。

3 討論
小菜蛾性信息素的應用在不同地區的最佳配比有所差異[9-11],在國內一般采用順-11-十六碳烯醛#65380;順-11-十六碳烯乙酸酯及順-11-十六碳烯醇(50∶50∶1)的小菜蛾性誘劑,此成分性誘劑在海拔1 200 m的湖北省山區都能適用。
利用性誘劑監測小菜蛾的發生動態表明,高山地區小菜蛾的數量遠低于平原地區[12,13]。在兩年監測過程中,第二茬甘藍小菜蛾的發生數量高于第一茬甘藍,尤其是在第二茬甘藍初期小菜蛾發生數量達到最大,因此時溫度適宜小菜蛾的發生。因此,防治重點應放在第一茬甘藍后期和第二茬甘藍初期,保持甘藍移栽期的一致性,盡量避免給過渡時期的小菜蛾提供食物,以減輕小菜蛾世代重疊造成的危害;并及時處理菜地周邊開花的雜草,切斷小菜蛾成蟲補給營養的途徑,減少產卵量,還可減少其過渡期棲息地,以降低第二茬甘藍的蟲口基數。
頻振式殺蟲燈防治害蟲具有殺蟲譜廣,適用范圍大等優點。盛承發等在比較性誘劑與頻振式殺蟲燈對棉鈴蟲的監測作用后認為,應用性誘劑的總體效益優于應用頻振式殺蟲燈[14]。本文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與性誘劑對小菜蛾的誘蛾情況比較發現,性誘劑對小菜蛾更靈敏,誘捕效果更好,這與性誘劑的專一性有關。另外高海拔地區與平原地區環境條件有一定差異,高海拔地區使用頻振式殺蟲燈的面積較小,樹林等障礙物較多,也會影響頻振式殺蟲燈的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能海,夏曉發. 湖北高山蔬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J].長江蔬菜,2005(11): 52-54.
[2] 何圣米,楊悅儉,汪雁峰,等.浙江省高山蔬菜產業特點及發展措施[J].浙江農業科學,2004(3):113-114.
[3] 向光濤.湘西自治州無公害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初探[J].湖南農業科學,2003(4):72-73.
[4] 文國榮. 廣西高山蔬菜產業化發展問題[J].學術論壇,1999 (4):49-52.
[5] 朱世東.安徽省高山蔬菜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1999,27(2):166-167.
[6] TALEKAR N S,SHELTON A M. Biology,ecology,and management of the diamondback moth[J]. Annu Rev Entomol, 1993,38:275-301.
[7] 趙毓潮,呂志藻,張植敏. 高海拔地區結球甘藍小菜蛾幼蟲發生為害動態觀察[J]. 湖北植保,2001(6):10-11.
[8] 趙毓潮,張植敏,余文暢. 高海拔地區結球甘藍蚜蟲發生危害規律研究[J]. 湖北植保,2001(5):3-5.
[9] CHISHOLM M D, STECK W F, Underhill E W,et al. Field trapping of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using an improved four-components sex attractant blend[J]. J Chem Ecol,1983(9):113-119.
[10] KOSHIHARA T,YAMADA H,TAMAKI Y,et al. Field attraction of the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of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J]. Appl Ent Zool,1978(13):138-141.
[11] TAMAKI Y,KAWASAKI K,YAMADA H,et al. (Z)-11-hexadecenal and(Z)-11-hexadecenyl acetate: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 of the diamondback moth (Lepidoptera: Plutellidae) [J]. Appl. Entomol. Zool. 1977,12:208-210.
[12] 陸自強,陳麗芳. 揚州地區小菜蛾的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 1986(2):21-23.
[13] 劉殿選,李俊紅,許 麗,等. 豫北地區小菜蛾大發生[J].植物保護,1993(6):46.
[14] 盛承發,何 艷,宣維健,等.性誘劑與頻振燈在棉鈴蟲成蟲動態檢測中的作用比較[J]. 昆蟲知識,2000,.39(5):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