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湖北省當陽市大蒜根蛆的發生規律#65380;不同品種的抗蟲性及藥劑防治進行了調查試驗。結果表明,大蒜根蛆在湖北1年發生2代,第1代根蛆危害時期為9月8~26日,第2代為9月25日至10月20日,第2代根蛆發生量大,危害嚴重;不同大蒜品種根蛆危害差異不大;藥劑防治以10%地友GR處理土壤防效較好,為88.8%,葉面噴霧以2.5%肯打EC防效較好,為77.7%。
關鍵詞:大蒜;根蛆;發生規律;藥劑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6.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39-8114(2008)08-0917-03
大蒜(Allium sativum L.)為百合科蔥屬草本植物,別名胡蒜,原產中亞,栽培歷史悠久。其味辛,性溫,入脾#65380;胃#65380;肺經,有行滯氣#65380;暖脾胃#65380;消癥積#65380;解毒之功效[1]。近幾年隨著大蒜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在湖北省當陽#65380;廣水等地已開始大規模種植,并成為當地農業增效#65380;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大蒜根蛆的發生逐年加重。2005~2006年在當陽市大蒜生產基地調查發現,危害大蒜的根蛆主要種類為蔥地種蠅[(Delia antigua (Meigen)],以幼蟲為害葉鞘基部和鱗莖等部位,幼蟲蛀入鱗莖引起大蒜中空腐爛,葉片枯黃,甚至死
亡[2]。大蒜根蛆在當陽市常年發生面積在0.33萬公頃以上,一般田塊受害率為10%~30%,嚴重田塊達50%~70%,甚至毀種絕收,嚴重影響大蒜的產量和品質。大蒜營養豐富,經濟價值較高,但農民普遍對根蛆的發生規律認識不足,造成盲目用藥,從而使農藥殘留嚴重超標,直接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為建立綠色大蒜品牌基地,研究大蒜根蛆的發生規律,對其防治做到有的放矢#65380;減少農藥使用量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關于此蟲在其他省份的發生規律及其藥劑防治等雖有一些報道[3-5],但在湖北省關于大蒜根蛆的研究仍是空白。因此,作者于2006年對當陽市大蒜根蛆的生活史#65380;危害習性及防治技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
試驗在當陽市兩河鎮群聯村大蒜田進行,試驗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質地為壤土,pH值7.92,為中性微堿。土壤養分性狀為有機質14.58 g#8226;kg-1,堿解氮75.89 mg#8226;kg-1,有效磷13.65 mg#8226;kg-1,速效鉀99.16 mg#8226;kg-1。大蒜于8月20日開溝播種,播種密度為6 cm×8 cm,田間管理與當地大田管理相同。
1.2 大蒜品種
供試的11個大蒜品種為:正月早#65380;二水早#65380;溫二早#65380;軟軟葉#65380;青稈軟葉#65380;紅七星#65380;成蒜早2號#65380;成蒜早3號#65380;獨蒜,均來自四川;長板坡和自選1號均來自湖北。
1.3 供試藥劑及來源
10%地友(二嗪磷Diazinon)顆粒劑(江蘇省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石灰(氧化鈣CaO)(自制);2.5%敵殺死(溴氰菊酯)乳油(德國拜耳(中國)有限公司);2.5%肯打(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江蘇三迪化學有限公司);0.5%蟲敵(藜蘆堿)可濕性液劑(河北省石家莊植物農藥研究所藥廠)。
1.4 試驗方法
1.4.1 根蛆發生規律調查 大蒜(品種為長板坡紫蒜)于2006年8月20日播種后,選取土壤肥力均勻一致,地勢平坦,有代表性的小區田塊5塊,呈Z字型排列,小區面積為15 m2。每7~10 d調查1次,各小區田塊均設5個點進行調查,每點調查30株大蒜,記錄大蒜鱗莖內外根蛆數量及大蒜被害株數,計算百株蟲量及大蒜被害率。
1.4.2 大蒜根蛆對大蒜產量的影響 對11個大蒜品種進行調查,每個品種設3次重復,共33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9 m2。調查統計大蒜生長特性#65380;大蒜被害率及青蒜產量。
1.4.3 不同土壤處理對大蒜根蛆的防效試驗 試驗設3個處理:A,以不處理作對照;B,生石灰;C,10%地友顆粒劑。各處理設置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9 m2。設保護行及走道。播種前,將藥劑和細沙按1∶20的比例配制,拌勻后均勻撒入畦內。施藥后15 d每個小區設5點進行調查,每點調查30株大蒜,記錄被害株數,計算大蒜被害率及防治效果。
1.4.4 不同藥劑葉面噴霧對大蒜根蛆的防效試驗 設4個處理:A,噴清水作對照;B,2.5%肯打乳油;C,2.5%敵殺死乳油;D,0.5%蟲敵液劑。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為9 m2。9月20日全田未見被害植株時開始噴藥,各藥劑根據推薦用藥量對水后足量噴霧(見表4)。噴藥后15d進行調查,小區設5個點進行調查,每點調查30株大蒜,記錄大蒜被害株數,計算大蒜被害率及防治效果。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蒜根蛆發生危害規律
表1表明,大蒜根蛆在當陽市一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或蛹在土壤中越冬。第1代根蛆危害時期為9月8~26日,第2代為9月25日至10月20日,以第2代根蛆發生量大,危害嚴重,10月5~20日為根蛆危害高峰期。大蒜根蛆幼蟲期在20 d以上,蛹期為15~18 d,這段時間天氣較溫暖,適宜成蟲繁殖后孵化成幼蟲,主要以幼蟲為害大蒜假莖部分,引起腐爛,造成上部葉片枯萎,對產量影響較大。

2.2 大蒜根蛆對大蒜產量的影響
表2表明,溫二早和成蒜早3號被害程度較輕,獨蒜#65380;青稈軟葉#65380;紅七星#65380;成蒜早2號#65380;軟軟葉和自選1號被害程度中等,二水早#65380;長板坡和正月早被害相對較重。在青蒜產量上,青稈軟葉產量最高,為27 417.0 kg#8226;hm-2;紅七星和二水早產量最低,分別為16 969.5 kg#8226;hm-2和17 118.0 kg#8226;hm-2。但由于各品種在抗蟲性上差異不大,可綜合考慮其抗蟲性和產量,因地制宜的選擇栽培品種。
2.3 不同藥劑土壤處理對大蒜根蛆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藥后15d,以10%地友GR土壤處理防效較好,為88.8%,與生石灰防效存在顯著差異;生石灰防效次之,為42.2%。
2.4 不同藥劑葉面噴霧對大蒜根蛆的防治效果
由表4可知,藥后15 d,以2.5%肯打EC葉面噴霧防效較好,為77.7%,與其他兩種藥劑存在極顯著差異;2.5%敵殺死EC和0.5%蟲敵AS防效次之,分別為47.1%和39.0%。

3 結論與討論
大蒜根蛆的危害與氣候條件密切相關[6]。2006年湖北省當陽市9~11月份平均氣溫較往年有所上升,且降雨量減少,為根蛆的發生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大蒜根蛆的發生與大蒜生育期#65380;栽培措施及種植環境也有較大關系,當陽市大蒜種植面積大,連作年代長,且分期播種,使同一地區不同生育期的大蒜同時并存,也為根蛆的大發生提供了充足條件。
大蒜根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土壤中,所以土壤處理對該蟲的防治尤為重要。孔慶全等報道,用毒死蜱顆粒劑進行土壤處理,對地下根蛆的防效超過60%[7]。本試驗結果也進一步證實了土壤處理的必要性。由于近些年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如辛硫磷等的長期使用,使根蛆對這些藥劑已出現不同程度的抗性。地友(二嗪磷)是一種新型低毒#65380;廣譜#65380;高效有機磷類殺蟲劑,具有觸殺#65380;胃毒#65380;熏蒸和一定的內吸作用,可抑制害蟲體內乙酰膽堿酯酶的合成,對多種地下害蟲有較好防效[8]。當陽市大蒜約9個月的生育期,大蒜根蛆的為害主要集中在萌芽期和幼苗期。根據這一特點,在播種前,采用土壤處理是必要的,可較好地抑制根蛆的種群數量。另外,在葉面噴霧上,肯打(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效較好,敵殺死(溴氰菊酯)和蟲敵(藜蘆堿)防效次之。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均屬擬除蟲菊酯類低毒殺蟲劑,但由于該類農藥無內吸性,主要是以觸殺和胃毒作用為主[9],因此在使用該類殺蟲劑時,應注意在大蒜根蛆卵孵盛期至末期噴藥為宜,過早或過遲均影響防效。藜蘆堿為多種生物堿的混合物,已應用到棉鈴蟲的防治中,據蘇來曼#8226;吾斯曼報道,藥后7 d該藥防效可達100%[10],但與本試驗結果并不相符,可能是藜蘆堿易光解,在噴藥時光照較強,影響了藥效。
防治大蒜根蛆,不能單純依靠化學藥劑,還可采取合理輪作#65380;適量灌水等栽培措施,但受不同地區氣候條件差異的影響,大蒜根蛆的危害特點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適當防治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 娜.大蒜的功效成分及其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11):25-27.
[2] 王鳳葵,巨江里,張 皓.關中大蒜根蛆生活史及為害規律[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26(1):55-59.
[3] 王永山,陳 華,王鳳良.蘇北沿海大蒜田蔥地種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J].長江蔬菜,2003(8):35.
[4] 代 伐,李 鑫,段愛菊,等.大蒜根蛆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07(4):101-104.
[5] 劉愛芝,姚 勇,田 靜.辛#8226;吡乳油對大蒜根蛆的防治效果[J].河南農業科學,2007(2):58-59.
[6] 張云霞,薛 明,宋增明. 蔥蠅Delia antiqua(Meigen)的研究進展[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4(3):455-458.
[7] 孔慶全,徐利敏.3%毒死蜱顆粒劑防治韭菜根蛆藥效試驗[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1):43-44.
[8] 陸俊姣,董錦花,張瑞華.10%二嗪磷顆粒劑防治小地老虎田間藥效試驗[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7(4):429-430.
[9] 張 青,楊代鳳,周新偉,等.2.5%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劑型防治水稻害蟲效果比較[J].江蘇農業科學,2006(4):41-42.
[10] 蘇來曼#8226;吾斯曼,孜亞丹,艾合買提.0.5%蟲敵防治棉鈴蟲藥效試驗總結[J].新疆農業科學,2006,43(1):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