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稅費改革在2008年歲末突然大定,除了油價低迷為推出改革提供了一個難得時機,更多地傳達出中國將從低油價時代向高油價時代過渡的信息
“在開會!正在討論。”12月4日,當《財經》記者電話詢問參與燃油稅費改革事宜的官員和專家時,得到的都是同一個答案。
當天,北京最高氣溫驟降至零度以下,對國內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改革方案的討論卻急劇升溫。
直到12月5日,國家發改委仍在召集各路人馬密集開會,對“一攬子”改革方案進行最后的討論和修改。“預計本周六(12月6日)就公布。”一位與會專家說。
真正公布的時間來得更早。12月5日晚6時40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正式發布《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時間截至12月12日。
按照這一方案,在不提高現行成品油價格的前提下,將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0.20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0元提高到0.80元。
按照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此前的分析,截至11月20日,如果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持平,汽油價格有望下調1000元至1500元/噸,柴油下調800元至1200元/噸,換算成“升”,則接近抵消了目前加征燃油消費稅0.70元/升至0.80元/升的升幅。
另一位參加方案制定的政府官員強調,最終改革方案將在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討論。
而這一方案最終出臺的時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12月4日在第五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期間的媒體吹風會上,已提前委婉透露——“我個人認為,明年1月1日是開始實行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佳時機。”
由于中國已宣布將成品油價下調、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與燃油稅費改革統一考慮,這意味著,盡管國際油價從今年7月已開始直線下跌,中國的消費者要等到明年,才能享受到油價下跌的好處。(詳見本期“油價接軌待何年”)
從海南省1994年開征燃油附加費算起,中國為全面開征燃油稅耗費了整整14年,期間亦爭論了十多年。而燃油稅費改革在2008年歲末突然提上日程,除了油價低迷為推出改革提供了一個難得時機,更多地傳達出中國將從低油價時代向高油價時代過渡的信息。
無論如何,對于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要完成能源價格市場化調整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中國,這或許是值得期待的一個開始。
如果相關政府主管部門在“費改稅”之外,抓住目前的低油價時機,真正理順此前一直裹足不前的油、電、煤炭等資源價格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對于中國經濟更長遠的健康發展將帶來積極效果。
“一攬子方案”
國際上征收的“燃油稅”,廣義是指對燃油征收的各種稅收的統稱,包括消費稅、汽油稅等;狹義是指為籌集道路養護資金而設立的稅種。
財政部稅政司官員認為,之前,中國擬開征的燃油稅,應當是后一種比較狹義的概念,即它是以取代養路費等有關收費為基本政策目標,以籌集道路養護資金為主要目的。
自從1998年《公路法》提出“公路養路費用采取征收燃油附加費的辦法”以來,從1998年到2008年,一直在“擇機推出”的燃油稅卻一直沒有找到推出的時機,且熱度逐年遞減,隨著近兩年油價飆漲,幾乎已淪為一座死“火山”。
但幾乎是一夜之間,“火山”蘇醒。2008年11月19日,各地發改委、稅務局和公路局的官員突然接到了來自國家發改委的通知,要求火速前往北京研商燃油稅費改革方案。
此時,國際油價從7月最高點的近147美元/桶,短短四個多月回落到45美元/桶以下。因油價超過25美元/桶延遲至今的燃油稅改革,在目前低于50美元/每桶的條件下,終于等到了推出“時機”。
從重起“燃油稅”之議,到目前官方透露的最終實施時間——2009年1月1日,時間已只剩下短短一個月零十天。而燃油稅所牽動的廣泛利益,所需取消的六項收費,以及未來需要支付的復雜補償,均需在這短短一個月零十天中進行尖銳的討價還價,并經由精確的計算確定最終的分配公式和相關安置、補償方案,其難度不言而喻。
從政府已公開發布的信息和參與討論的專家透露的情況來看,此次燃油稅費改革與完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適當降低成品油價格等問題,將統一考慮,同步推出。
與此同時,擬同步取消公路養路費、航道養護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等六項收費,撤銷政府還貸二級以下公路收費站點。單位消費稅額提高后,現行汽、柴油價格水平不變。
此外,這次調整稅額形成的成品油消費稅收入一律專款專用,準備主要用于替代公路養路費等六項收費的支出,補助各地取消已審批的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并對種糧農民、部分困難群體和公益性行業給予必要扶持。
不過,燃油稅費改革方案還涉及相當多的利益安排和補償細則,這些目前官方并未披露。
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個方面,即第一,加征稅收如何在各級政府間分配;第二,如何征收,在什么環節征收;第三,補償機制和公益行業補助配套措施。
據《財經》記者了解,政府相關部門曾準備了兩套燃油稅費方案:一是新開征燃油稅,同時取消養路費等相關收費;二是提高燃油消費稅,同時取消養路費等。最終,決策者選擇了后者。
至于征收環節,擬議的方案建議從成品油生產環節而不是零售環節征收,即從汽油、柴油生產企業直接收稅,生產企業則在原來油價基礎上加上加征稅額后批發出售。
但是,將六項收費轉變為消費稅后,消費稅將從中央稅變為中央、地方共享稅;分配方式是,原來屬于中央的收入仍歸中央,增加的部分返給地方,方式是“基數加增長”。比如明年返還地方的數額,以今年地方的各項收費數為基數,增加部分按“因素法”分配。
參與討論的專家告訴《財經》記者,最終方案還將包括兩塊細則:一是補償機制,即對非道路用油因調整消費稅稅額增加的稅負進行退稅(補償),其領域應包括農業生產用油、工業用油、鍋爐、機械設備用油等;二是公益性行業補助配套措施。這些細則目前均未向公眾披露和征求意見。
艱難的半步
對于目前出臺的征求意見稿,各界看法不一,甚至因未能徹底取消過路費和過橋費,被一些批評者斥之為“假改革”。但燃油稅在中國的歷程多舛,再次闖關仍屬不易。
在此之前,燃油稅最接近出臺的時機是在2001年。當時雖有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力挺,仍因各方利益難以完全擺平而最終功敗垂成。
朱镕基曾在清華大學演講中透露過原因,他說,如果收了燃油稅,地方上還設卡收費,怎么辦?
近十年來,燃油稅遲遲沒有推出,政府相關部門官員往往把國際油價不斷上漲作為客觀理由。不過,另一個重要的內因是利益調整——燃油稅費改革后,中央與地方、地方政府之間、國家集體和個人、部門之間的利益將被調整。為此,必須制定一個能夠為各方面基本接受的妥善合理的收入分配辦法。
關于上一輪燃油稅改革失敗的原因,一個常見的說法是交通部相關人員安置問題構成了最大阻礙。而在這一輪呼之欲出的燃油稅中,也對交通部門做了相當多的讓步。其中最大的讓步便是保留了二級以上公路的收費政策,僅準備取消二級以下的公路收費。
2001年的改革方案中,曾經提出要取消包括高速公路在內的所有公路收費。然而,在那之后,高速公路迅速發展,“十五”期間,中國共建成高速公路2.47萬公里,相當于“八五”和“九五”建成高速公路總和的1.5倍。這其中95%以上為收費公路,取消公路收費的難度遠比2001年大得多。
一位公路交通領域的專家告訴《財經》記者,在吸引眾多地方政府、業外資本投資高速公路時,都曾經承諾了一定期限的收費期,暫時不可能撤銷。不過這位人士也承認,盡管如此,公路收費也是暫時的, 因為“遲早都是要取消,但目前只能一步步來。”
交通部規劃司的一位人士則告訴《財經》記者,交通部早已經下決心解決二級路收費不規范的問題,2004年就在研究,今年年初已決定取消,“原來是要逐步取消,現在趕上費改稅的機會就一攬子解決了。”
在專家們看來,取消養路費固然是一大進步,但養路費改燃油稅是“地方費改中央稅”,不光涉及交通和稅務部門,還涉及地方與中央的收入分配,改革難度非常大。
此次擬取消的養路費、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航道養護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等六項收費,目前均由地方交通部門自主安排。其中,養路費征收時是縣、市、省層層遞繳,上繳比例各省市自定,交上去的錢款由省里統一分配,剩余部分則由市、縣支配。
以四川省遂寧市為例,每年的養路費差不多近億元,公路運輸管理費、公路客貨運附加費約2000萬元,航道養護費、水路運輸管理費、水運客貨運附加費等,總數約200萬元,均由交通局征收管理。六項費用中,近50%上繳省交通廳。上繳省交通廳的資金,一部分作為高速公路建設資本金,還有部分統籌協調貧窮地區和戰備公路等,另外也會用于廳直屬部門。剩余的50%留在遂寧市,主要用于養路人員工資、養路材料和機具開支,以及地方公路建設的資本金等。
雖然這部分資金也納入了同級地方財政預算并接受監管,但具體怎么使用還是由地方交通部門來決定,自主權較大。一旦費改為稅,這部分資金就將變成財政預算內資金,將由稅務部門統一征收,撥給交通部門時須走項目審批的程序,監管也更加嚴格。
一位公路交通領域的專家也對《財經》記者表示,從燃油稅中撥付養路費的程序可能會非常復雜,“地方報上來、中央撥下去都要經過很多層,要用的時候錢不一定能到位。”
最困難的問題還是收費人員的安置,這也是2001年燃油稅改革未能推進的原因之一。2001年車輛購置稅費改革時,大批收費人員向國稅系統劃轉,但是,燃油稅改革需要解決的人員應該比車購稅改革更多。
八年時間過去,隨著公路里程的增加,相關收費人員的數量也在增長。廣東省交通廳一位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僅廣東省相關的收費人員就有2萬多,這還不包括退休人員。”來自交通部內部的說法是,在此次燃油稅費改革后,將有24萬人等待安置。
征收監管與補償之兩難
在哪個征稅環節征收燃油稅,將對利益調整產生重要影響。今年8月公開的財政部稅政司《關于燃油稅征收環節問題的研究報告》認為,征稅環節的選擇是燃油稅設計的一個核心和難點問題。
燃油消費稅的征收環節可以分為零售、批發、生產和使用四個環節。1994年正式開征的消費稅稅目即包括了成品油這一稅種,在生產環節征收。據《財經》記者了解,正在公開討論的燃油稅費改革方案也是如此。
生產環節即燃油的出廠環節。在這環節征收的優點是主要納稅人較少,稅源相對集中,便于征管且能保證足額征收。但缺點也非常明顯:一是將原來養路費范疇 的六項收費合并到消費稅里,必然要大幅提高稅率,增加企業的增值稅負擔。二是加大了非道路使用者的負擔。其中,柴油的問題更為突出。如果消費稅的提高僅僅是為了籌集道路養護和建設資金,就需要對非道路使用者進行大規模退稅或補償。三是需要將消費稅中從收費轉化過來的部分分出來,通過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如何分配是一個很大難題。四是對進口油品也要征稅,加上生產環節油價提高的因素,容易刺激走私。
目前,消費稅收入屬于中央,不存在給地方分配的問題,也無需向非道路使用者補償或退稅。但燃油稅費改革后,原本屬于各級地方政府的六項收費轉變為消費稅,增加的部分,一方面需向地方各級政府分配,另一方面需對非道路使用者退稅或補償。
因此,在生產環節征收燃油稅,關鍵是在稅收征管和補償之間作出權衡。財政部一位官員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坦言:“補償是一個面對大量補貼對象的復雜過程,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如果不能及時足額地補償到位,還會引起不少矛盾,甚至影響改革的效果。”
他指出,補償問題在柴油上表現更為突出,因柴油除作為車用燃料,還大量用于農業、船舶、電力、鍋爐、工程機械等非道路用戶。以最早推行燃油稅的海南為例,海南省規定,自1994年1月起,將燃油附加費計入汽油和柴油的零售價中征收。但因為海南非車用柴油占柴油用量的80%以上,征管和補償難度很大。1994年4月,海南省政府不得不出臺補充規定,規定從同年5月1日起,對柴油車改為實行按車載重量定額征收方式,由車主按月交費。
在國外,日本針對汽油和柴油分別使用不同的燃油稅征收辦法,新西蘭則將汽油、柴油統一在生產環節征收燃油稅后不久,再將柴油分離出來,采用按車輛和行駛里程征收道路使用費,原因也是為非車用柴油辦理退稅(補償)的工作量太大,成本太高。采取類似做法的還有美國的一些州和瑞典。
財政部認為,總體來看,燃油稅的征稅環節越接近使用,越符合燃油稅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但稅收征管的難度要大一些;越靠近生產環節,征管難度減輕,但補償的范圍擴大、辦法越復雜。因此,關鍵是要在二者之間作出權衡。
中國模式選擇
政府部門苦心積慮考慮的是如何便于征管、如何提高征收率,企業和個人最關心的則是負擔和成本會不會提高?
根據征求意見稿,汽油消費稅單位稅額由每升0.20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0元提高到0.80元,其他成品油單位稅額相應提高,但單位稅額提高后,現行汽、柴油價格水平不提高。
1999年時,時任財政部長的項懷誠曾透露,當時稅費改革部際協調小組初期設計的燃油稅稅率,是汽油每公升1.15元,柴油每公升0.95元。
“現在的情況,不能再把燃油稅的稅費改革當做‘費改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說,現在的燃油稅費改革,目標太多。她認為,中國燃油稅費改革的未來目標,應該是提高使用燃油的成本,以節約資源、公平稅負和環境保護為主。
目前,各國油價政策不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低稅低油價,以美國最典型;二是高稅高油價,日本、法國以及歐洲很多國家都屬此類,意在促進石油節約和環境保護。
中國現在屬于低稅低油價,“未來應該通過提高燃油的稅負,將燃油零售價格和稅負提高到美國和日本之間的水平。”倪紅日說。
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目前,中國汽油和柴油稅收占其零售價格的比重低,有著較大的提高空間。因此,“有必要提高汽柴油消費稅單位稅額,加大稅收促進節能減排的調控力度。”
根據劉尚希的研究,汽油含稅零售價格最高的是日本,為12.66元人民幣/升,印度尼西亞最低,為2.39元人民幣/升;柴油含稅零售價格最高的也是日本,為11.55元人民幣/升,最低是印度尼西亞,為2.38元人民幣/升。中國汽油含稅零售價格為5.92元,柴油含稅零售價格為5.99元,處于中下水平。
時過境遷。在歷史上,燃油稅曾被賦予“治理公路、城市道路和水路‘三亂’”等項重任,但現在政府對其使命的認識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轉向了節能和環保的目標。
對此,中國稅務學會會長楊崇春也指出,改“收費”為“收稅”目的是讓那些多跑路、多耗油的人多繳稅,以更合理地籌集公路養護資金,這是燃油稅費改革的主要目的。■
本刊實習記者王悅威、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