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前副總理,“休克療法”的積極倡導者之一,2008年11月20日在倫敦中風而逝,終年50歲
作為蘇聯解體前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的最后一任、也是俄羅斯獨立后第一任財政部長,鮑里斯·格里戈里耶維奇·費奧多羅夫(Борис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Фёдоров)在32歲時為俄羅斯選擇的“休克療法”之路,名副其實地在俄羅斯經濟“改天換地”的歷史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費奧多羅夫等人替俄羅斯選擇的這條路最終達到了“私有化”的目的(也許僅是政策制定者的目的),盡管這很可能并非最優路徑;西方理論模式在俄羅斯水土不服,一夜之間建起市場經濟的夢想終成泡影。由此引致的災難性的通貨膨脹,使老百姓一輩子的積蓄化為烏有,新興寡頭貪婪侵吞國家財富,長達七年的經濟負增長使俄羅斯從“超級大國”淪為二流國家。費奧多羅夫自己也曾承認,私有化使數萬億美元的國家財富流失。
只能說俄羅斯轉型初期付出的社會成本代價實在高昂。不過,這亦不能抹煞轉軌取得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市場經濟,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了宏觀調控體系,進而完善了國家民主和司法體系。
“他為我們國家發展新型經濟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俄羅斯政府的重要崗位上,直接參與了經濟改革。……他擁有最高的業務水準,是一個受過卓越高等教育的不平凡的人。善于捍衛自己的觀點,能把最大膽的理念運用于實踐。”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唁電中如此評述費奧多羅夫。
1990年出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財政部長的費奧多羅夫,是當時俄羅斯深諳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他在1958年2月13日出生于莫斯科一個普通工人家庭,22歲畢業于俄羅斯金融家的搖籃——莫斯科財政學院國際經濟關系專業,27歲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獲得經濟學副博士學位,隨后在蘇聯科學院的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并取得博士學位。而憑借在蘇聯國家銀行擔任高級顧問的數年經驗,總戴著一副高度數眼鏡、十足學者模樣的費奧多羅夫,也已對政界與金融界之間的轉換游刃有余。
正值前蘇聯末期私有化改革蓄勢待發之時,他很快便進入經濟改革的核心團隊,與蓋達爾、丘拜斯等人一同要求進行自由市場經濟改革,并提出向市場經濟過渡的“500日計劃”,設想在一年至一年半時間內建立起市場經濟。不過,在戈爾巴喬夫的領導下,這項改革計劃僅作試點,并未完全付諸實施。而此后的“休克療法”,也正是以此計劃為藍本,費奧多羅夫便是該計劃的執筆人之一。
1990年12月7日,費奧多羅夫成為俄羅斯獨立后的首任財政部長。在那個政治動蕩的年代,葉利欽頻繁改組政府,費奧多羅夫也曾幾度出入,但始終沒有遠離葉利欽的決策圈子。1991年他擔任總統經濟顧問,1992年再任財政部長,1993年至1994年位居政府副總理;1994年至1998年連任一、二屆國家杜馬議員,預算、稅收、銀行和財政委員會委員,俄羅斯中央銀行信貸貨幣政策分委會主席;1998年金融危機期間出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費奧多羅夫對俄羅斯金融領域的影響不僅限于這些顯赫官職。他認為,民主就是法律和制度,總統不僅要提倡民主,更重要的是制定具體措施。葉利欽時代,他就大膽地推進了銀行法和市場化公司法的建立。經其主持起草,俄羅斯政府制定了《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和《股份公司法》,這兩部法律成為俄金融領域自由化改革的規范。他還主張通過《老年人保護法》,按公民的實際勞動貢獻對養老金進行改革,并最早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在那個腐敗盛行的轉型初期,為了令公眾確信自己所任財政部長一職清白廉潔,他明確表示準備對自己的全部行為負責、對自己簽署的全部文件負責。
1994年后,費奧多羅夫的活動重心從政界轉向金融界。1994年,他與畢業于哈佛大學的銀行家查爾斯·佩里共同創立了聯合金融集團,這是俄首批投資銀行之一。2005年俄羅斯金融繁榮時期,該投行的經紀業務部和投資銀行部被出售給了德意志銀行。
1998年金融危機后,基里延科政府被解散,費奧多羅夫徹底隱身于實業界。這位改革倡導者的個人財富被外界知之甚少,他本人曾表示擁有俄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超過7%的股份。值得一提的是,他力挺外資參股這家在俄羅斯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一號國企,與各種限制措施積極抗爭;他還常在董事會議上代表少數股東的利益發言,力促高效透明的公司治理。
這位經濟改革的倡導者還活躍于社會運動領域。2002年7月,他當選為自由民主基金主席、俄羅斯經濟協會主席,早期他創建和領導了“前進—俄羅斯”政黨,2002年并入“共和國黨”,他因此進入主席團,并成為兩主席之一。
費奧多羅夫生平最愛足球、啤酒、電影《高加索的俘虜》和自己的妻子。他擁有俄羅斯人眼中最幸福的“黃金家庭”——有三個兒女。他也已經當了祖父。■
作者供職于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