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工商業五老的這篇談話,后來以“搞建設要利用外資和發揮原工商業者的作用”為題,收錄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中
不同尋常的會面
1979年1月17日,北京還深裹在瑞雪寒風中。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里卻暖意融融,迎來了五位不同尋常的客人。
說不同尋常,因為他們都是在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中占有顯赫位置、“文革”中銷聲匿跡、而今又重新浮出水面的老工商業巨子。今天。他們被政治生涯同樣大起大落的鄧小平請到了人民大會堂。這工商業五老是——
胡厥文,84歲,原上海機械業龍頭,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主建國會主委;胡子昂,82歲,原四川鋼鐵業巨擘,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負責人;榮毅仁,63歲,原上海紡織世家,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周叔弢,88歲,原天津水泥業巨頭,時任天津政協副主席,天津工商聯負責人;古耕虞,74歲,原四川“豬鬃大王”,時任全國政協常委,對外貿易部資深顧問。
這次會場布置得比較特別,寬敞的大廳中間對頭擺著兩排大沙發,距離靠得很近。陪同鄧小平會見的其他幾位領導同志已經在座,也是五位——
烏蘭夫,72歲,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紀登奎,56歲,國務院副總理;陳慕華,58歲,國務院副總理,對外經濟聯絡部部長;谷牧,65歲,國務院副總理,國家建設委員會主任;盧緒章,68歲,國家旅游局局長。
列出這個名單,可以從側面探討這次會見的初衷。全國工商聯和民主黨派屬中央統戰口,兼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的烏蘭夫是正管;紀登奎當時已內定辭職,但鄧小平在隨后和他的一次談話中,讓他主管旅游業;盧緒章雖然不是國務院領導,但解放前是個長期以老板身份“與魔鬼打交道的人”,其“白色共產黨”的身份正好和“紅色資本家”五老對應。主管經濟建設的兩位副總理陳慕華和谷牧出席,則體現了鄧小平更深一層的考慮。
75歲的鄧小平出現了。他穿著一套深色中山裝,神態輕松。在場的人都站起身來,小平同志依次與大家握手打招呼。鄧小平的愉快心情是有道理的。從1977年7月在十屆三中全會上恢復黨內外職務以來,他以一系列看似平常又出人意料的方式扭轉了沉悶的局面,中國這艘在“文革”后積重難返的巨輪重新啟碇。
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宣布全黨的工作重心要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是,復興經濟這么大一個攤子,過去耽誤的時間太長,不搞快一點不行,又不能重犯1958年“大躍進”的冒進錯誤。據谷牧后來回憶,這時的鄧小平,已經開始談到到工業國家考察和在沿海搞實驗的想法。但經驗從哪里來?資金從哪里來?人才又從哪里來?
一臺大戲開場
小平在五位老先生對面中間的大沙發上落座,開門見山地說:諸位老先生都是開國時期的元老,我們風風雨雨走過了幾十年,彼此都很了解。中國要開放,要吸引外資,今天就談談這個問題,想聽聽你們開誠布公的看法和意見。
胡厥文說:統戰部“投降主義”的帽子不摘,工商界心有余悸。古耕虞則明確建議,摘掉“資本家”的帽子。后來在經濟領域大展身手并成為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也回憶:當時盡管有許多話要對鄧小平說,但是大家最關心的是摘掉“資本家”帽子的問題。
五老何以在如此寶貴的場合和時間接連提出摘掉“帽子”的問題?以上世紀50年代以來的語境,“資本家”就是備受歧視的三等公民,“文革”中更等同于“反革命”“壞分子”,隨時面臨抄家游街的遭遇。他們的后代也要背負“黑五類”子女的包袱,考學校、找工作、談戀愛處處矮人一截。
小平同志似已明了這些人心中的顧慮,干脆地說:原工商業者早已不拿定息了,資本家的帽子為什么不摘掉?他還特別提到,“要落實對原工商業者的政策,這也包括他們的子孫后代。”
這幾句話對于這些步入老境的工商巨擘的寬慰有多大,現在的年輕人是難以想像的。從恢復高考取消“出身條款”到啟用工商五老摘掉“資本家”帽子,鄧小平的話體現了一種打破身份枷鎖的政治智慧和統戰含意。
鄧小平話鋒一轉,不僅如此,“原工商業者中有真才實學的人,應該把他們找出來,使用起來。能干的人就當干部,有的人可以搞一兩個工廠。”他說:“我們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這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希望原工商業者站出來辦企業,第一次提出了利用外資、歸僑辦廠的觀點。鄧小平在這里雖然用的是“原工商業者”的政策性詞匯,實際上啟用的是“資產階級”的兩個屬性:聚財增值本領和經營管理能力。
鄧小平接著對榮毅仁說得就更直接了:“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從商業角度考慮簽訂合同”;“應該排除行政干擾,全權負責。”
小平和胡厥老都有些耳背,盡管面對面坐在一起,仍然語音洪亮。小平同志說:“我們可以采取補償貿易的方式,也可以搞合營。國家計劃應調個頭,不要再搞‘以鋼為綱’,要選擇資金周轉快的行業做起,如輕工業、手工業等。”他還特別提到開發旅游業,說:“發展旅游業,能夠賺取大量的外匯,解決就業安置問題。我國地方大,名勝古跡多,旅游資源豐富。你們可以推薦有本領的人當旅游公司的經理,有的可以去當顧問。還要請你們推薦有技術專長、有管理經驗的人管理企業,特別是新行業的企業。”
在座的谷牧副總理知道,這些講法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在小平三落三起重新領導國家以后,曾讓谷牧多次到國內外調研第一手情況,每次都親自聽他的匯報。
座談會持續了兩個多小時,大家意猶未盡。時至中午,小平同志提議暫時休會,共進午餐。服務員當即在大廳的一角擺放了兩張長桌子,端上了熱氣騰騰的銅火鍋,原來是吃涮羊肉。小平同志請大家入席,他和胡子昂、古耕虞都是四川人,湊在一起對桌坐著,共用一只火鍋,當然那只火鍋里的辣椒放得最多。午餐持續了一個小時。諸位老先生已是遲暮之年,精力有限,小平同志宣布座談會到此結束。他站起身來,與大家一一握手告別。
古耕老在回憶這次會見時詼諧地說:“我們是幾個聾子,一只火鍋,一臺大戲。”但這只是大戲的開場。
胡厥文秘書陳訓淦那天談話時也在場。幾天后,他在胡厥文家中接到谷牧副總理打來的電話:“聽說你把上次小平同志召開座談會的講話記錄稿整理好了,你給我準備一份,我派人去取。”
這篇談話,后來以“搞建設要利用外資和發揮原工商業者的作用”為題,收錄在《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中。其中兩句話“錢要用起來,人要用起來”,成為最具小平特點的名言之一。這里需要強調的是他的針對性——“錢”是指私人資本;“人”是指原工商業者,或稱“民族資產階級”。
“中信”“光大”“中商”啟幕
關于鄧小平這次與工商業五老的座談,國務院主管經濟的副總理谷牧在當天的日記中,有專門記載。筆者亦曾就此次談話訪問了谷牧。其日記照錄如下:
一月十七日 晴
十點在福建廳,小平同志約榮毅仁、胡厥文、胡子昂、古耕虞、周叔弢談旅游業及如何調動資產階級積極性的問題。大家發言踴躍,但多談的是落實政策方面的問題,僅(?)榮毅仁一人談了一些經濟工作方面的意見。我方烏蘭夫、陳慕華、紀登奎、盧緒章等參加。會后招待他們吃了涮羊肉。下午到九號處理文件。
這次談話還有一段背景。座談一開始,統戰部部長烏蘭夫說:“本來統戰部安排小平同志只找榮毅仁先生一人,商談籌備成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事。后因收到胡老的信,就決定請大家一道來開個座談會,讓大家暢所欲言。”
關于“胡老的信”,后來曾有回憶文章說,五老在1月16日分別接到鄧小平次日將會見他們的通知,“當天晚上相約在胡厥文家中,討論他們對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建議,最后,古耕虞還受托連夜起草了建議書。”這當然是一幅激動人心的畫面,但筆者認為,陳訓淦的記述似更為可靠:小平接見的“前些日子,胡厥文先生代表工商界的民主人士,給黨中央寫了一封有關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建議信,信是由我轉發的”。
從谷牧日記中可得知,他們“多談的是落實政策方面的問題”,而信的內容應包含了老工商業者的困境。這是很自然的,占絕大多數的小工商業者在公私合營后,每月只拿幾百元甚至幾十元的定息,而且還“自愿”地一減再減。更不用說“文革”的沖擊加上老病,幾乎失去了生活來源。
在此之前,鄧小平已讓谷牧找榮毅仁征求了意見。榮毅仁和谷牧的交情可以追溯到1952年,那時,榮毅仁是上海紡織業大亨,而谷牧正在上海主管工業。那次會面也談到了實質的經濟問題。原來,小平是準備和榮毅仁一人談成立中信公司的問題,但正在這時,收到了胡厥文的來信,于是,會見的人員和話題都有了變化。
也就在這次談話后不久,三家由原民族資本家領銜的公司先后成立,即由榮毅仁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下稱“中信”)、由王光英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中國光大實業公司(下稱“光大”);由胡子昂任董事長的中國工商經濟開發公司(下稱“中商”)。
“中信”和“光大”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起到了“領頭羊”作用,目前已發展成為著名的國際化大公司。當時已經82歲的全國工商聯主席胡子昂,因年事已高,曾力辭董事長的重任,后來只是在“中商”掛個名,公司主要由全國工商聯選派干部管理經營,但沒幾年就資不抵債,名存實亡。這也從側面印證了鄧小平不能以計劃方法經營企業、不能用行政官員管理公司的精辟之處。
近年來的一些回憶文章,都把1979年1月17日這一天視作民營經濟的開場;又有文章說,這次會見的目的就是發展民營經濟。這確是一幅符合主旋律的浪漫圖畫。但在筆者看來,這次座談會的初衷和直接結果,其實都是重新啟用老一代工商業者,與現在的民營經濟并無直接的傳承和關系。現在的民營經濟,是從為了解決大批回城“知青”的就業難題、允許他們個體經營自謀生路開始的。
1979年10月,第四屆全國工商聯大會召開,沉寂了十年的工商聯重新積極活動。新一代民營企業家應運而生。他們以天然的市場意識和拓荒的精神,在改革開放30年中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經濟奇跡。
在政治上,非公經濟也從上世紀80年代拾遺補缺的“有益的補充”,發展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在2002年十六大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承認民營企業家是勞動者,是對傳統意識形態的大膽突破,也是對創業一代民營企業家的準確定位。■
閻陽生:曾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宣教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