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控煙談判一波三折,中國代表團態度戲劇性轉變,而談判結果或將給中國煙草專賣體制帶來沖擊
在北京街頭,一只調皮的小猴把香煙塞進它的主人嘴中。北京市肺癌死亡率居癌癥之首,2007 年因肺癌致死的北京市居民近5000 人。肺癌發病的首位高危因素是吸煙,吸煙者患病幾率比不吸煙者高10 倍以上。據衛生部公布的《2006 年城鄉居民主要死亡原因》顯示,中國肺癌的發病率已高達每10萬61.4,更令人憂慮的是,肺癌發病率仍呈現著不斷攀升的趨勢。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肺癌大國。
當地時間11月17日下午1點半,豎立在南非德班國際會議中心內的“黑色死亡鐘”,跳出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40194007。
“死亡鐘”上還在繼續增加的數字,意味著自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啟動《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下稱《公約》)談判以來,全球已有超過4000萬人死于與吸煙有關的疾病。
也就在這一天,一次事關億萬人健康的國際談判——《公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在德班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在這次控煙大會上,《公約》幾項關鍵條款的實施準則得以通過。今后,各締約方應確保煙草公司不干擾公共衛生政策;煙草包裝采用醒目的健康警示;且不允許打著“企業社會責任”旗號從事贊助活動。
取得這些成果,可謂一波三折。在整個談判過程中,中國代表團的態度經歷了戲劇性的轉變。而這次控煙談判的結果,或將沖擊中國的煙草專賣體制,并對中國的控煙事業產生深遠影響。
“雞窩里的狐貍”
這次控煙大會規模龐大,與會者包括來自《公約》締約方,非締約方和非政府組織的600多名代表。
中國派出了17人的代表團。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延敏副司長任團長,成員分別來自國家煙草專賣局、外交部、財政部、衛生部等部委,以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比較微妙的是,中國代表團各成員對控煙的態度并不相同。衛生部等部委的代表旗幟鮮明地支持控煙,但也有一些代表不那么積極。
中國代表團中,有兩名來自國家煙草專賣局的成員。他們同時也是中國煙草總公司的工作人員。作為全球最大的煙草生產和消費國,中國是《公約》締約方中惟一實施煙草專賣制度的國家。他們兩人的身份遭到了很多質疑。
南非衛生部前法律顧問帕翠莎·蘭伯特(Patricia Lambert)女士,曾經代表南非參與過《公約》談判。在她看來,當大家坐在一起討論控煙時,同一張桌子上還坐著煙草企業的人,“等于把狐貍請進雞窩里” 。
根據《公約》第5.3條,在制定和實施煙草控制方面的公共衛生政策時,各締約方應根據國家法律采取行動,防止這些政策受煙草業的商業利益和其他既得利益的影響。換句話說,“狐貍應當被趕出雞窩”。
不過,由于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這一條款對很多國家而言形同虛設。此次控煙大會的主要議題,就是討論第5.3條等幾個重要條款的實施準則,保證各締約方切實履行《公約》。
《公約》秘書處提交給大會討論的第5.3條“實施準則草案”長達數千字,明確提出:政府應拒絕與煙草業結成任何形式的伙伴關系;政府的監管應保證透明性,避免政府官員和雇員的利益沖突;不給煙草公司任何優惠待遇,煙草行業的具體運作和活動應向公眾披露等。
但不管是小組討論,抑或全體大會,中國代表團成員多次發言反對這一實施準則。其主要理由是,中國煙草企業都是國有企業,上述實施準則不符合中國國情。這一立場,受到了其他締約國和非政府組織的質疑和批評。
對該條款實施準則的談判,一直持續到大會閉幕前夕。令所有人驚喜的是,中國代表團的態度在最后一刻發生變化。11月21日晚7時許,中國代表團表態支持這一實施準則。當代表團成員步出會議室時,迎接他們的是熱烈的掌聲。
中國代表團一位成員向《財經》記者解釋說,中國代表團總體上對實施準則其實是支持的,但希望其他締約方考慮到,實施準則與中國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有不相符的一些地方,“應盡量把大家的想法都容納進去,各國才會更積極地實施。”
爭議“健康警示”
在談判過程中,關于倡導“煙草包裝采用圖片健康警示”的實施準則,也曾為中國代表團所反對。
《公約》第11條規定,煙草制品包裝和標簽均應標有說明吸煙危害健康的警示。這種警示應該大而明確、清晰、醒目;宜占據主要可見部分的50%或以上,但不應少于30%;可采取或包括圖片或象形圖的形式,不得出現“低焦油”“淡味”等誤導性描述。
《公約》在締約方生效后三年內,第11條必須實施。而《公約》已于2006年1月在中國正式生效。這意味著,中國應從2009年1月起,履行關于煙草制品包裝和標簽的規定。
在此次控煙大會上,中國民間控煙組織的代表、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宜群,將幾個中國煙草品牌的新煙盒帶到了會場。幾個月前,國家煙草專賣局等部門頒布了中國境內卷煙包裝標識的新規定。“中南海”“真龍”“黃山”等煙草品牌也陸續推出新煙盒設計。
在這些新煙盒上,“吸煙有害健康”的警示語從側面挪到了正面,并用線條區隔,看上去似乎占據了30%的面積。不過,吳宜群表示,警示語僅為六號字體,且警示區域的底色與整個煙盒的底色相同,既不“大而明確”,也不“醒目和清晰”。此外,新煙盒沒有采用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圖片警示。
而在外國的煙盒上,令人印象深刻的警示語和圖片比比皆是。如南非的煙盒上,“危險:吸煙導致癌癥”“您懷孕了嗎?您哺乳嗎?吸煙會傷害您的孩子”等警示語和圖片交替出現。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系教授杰弗瑞·方(Geoffery Fong)對《財經》記者表示,幾年來各國的實踐證明,圖片比文字更具警示效果。
即使是中國出口國外的卷煙,也已按照相關國家的規定,在煙盒上印有警示圖片。如出口泰國、加拿大等國的“中華”煙,煙盒正面就是爛腳丫、潰爛的口腔和殘缺不全的黑黃牙齒圖片。
《公約》第11條的實施準則也提到,至少有25個國家已經出臺規定,要求煙草包裝必須標有警示圖片。
不過,中國代表團在11月18日下午的全體大會上發言表示,中國不反對圖片警示標示,但中國卷煙上的圖案是中國名山大川,具有歷史文化的積淀,如果再放上難看的警示圖片,“是對廣大公眾的侮辱和不尊重”。
在當天的全體大會上,130個締約國中,只有中國和日本對第11條實施準則的多項建議持否定態度。為此,多家非政府組織在當晚開會決定,鑒于中國代表團在發言中“嘲笑第11條準則,寧要漂亮的煙盒,不要公民的健康”,特授予“煙灰缸獎”。
中國代表團還在此次大會上發言稱,由于一些出口卷煙的包裝打上了警示圖片,還有群眾向立法機關反映問題,以表示抗議。
據《財經》記者了解,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確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就“中華”“中南海”“黃山”等煙草產品的事情提出異議。不過,他們所反對的,是將莊嚴、神圣的名稱作為有害煙草的品牌,而不是在煙盒上使用警示圖片。
識別“慈善行為”
12月2日,一則題為“中國煙草總公司被提名為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的消息,在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上刊出。
這則消息稱,民政部官方網站公示了2008年度“中華慈善獎”名單。在按2008年度捐贈金額排序的140名最具愛心內資企業獲獎名單中,中國煙草總公司位居第一。此外,湖北中煙、上海煙草、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湖南中煙、中國煙草總公司山東省公司等煙草企業,也被提名該獎項。
而各締約方通過的《公約》第13條的實施準則,或將對這些煙草公司未來的“慈善行為”產生制約。
這一實施準則提出,為了實現第13條關于全面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的規定,政府應全面了解各種廣告、贊助和促銷形式。由于煙草行業對現代營銷技巧非常精通,有時還會同時采取數種技巧,各國政府對此需要了解,以制定切實有效的法律。
在煙草企業的諸多技巧中,煙草贊助常常被包裝為“慈善行為”,最具有隱蔽性。相應地,上述實施準則提出,“旨在、企圖或可能企圖直接或間接促銷煙草產品或促使煙草使用,而向任何事項、活動或個人做出的任何形式的捐獻”的煙草贊助,都應當屬于被禁止的范圍。
近年來,已經有大量證據表明,煙草公司在國內或跨國進行的廣告、促銷和贊助活動增加了煙草的消費,尤其是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的消費。因此,各締約方在此次控煙大會上聲明,不應容許煙草公司打著“企業社會責任”的旗號,來推銷煙草這種致命產品。
經過為期一周的激烈談判,《公約》三個重要條款的實施準則最終得以通過。11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在大會閉幕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稱,這是一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
一些人士認為,這次會議將對中國的控煙,尤其是現行的煙草專賣體制產生重大影響。
當然,無論是中國代表團的成員,還是研究國際法的專家,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均謹慎地表示,《公約》條款的實施準則對締約方并不具有剛性的約束力。
衛生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國代表團成員楊功煥說,實施準則是締約方履行《公約》的指導文件,但畢竟不是法律,對中國的控煙只能算“有點用處”。
外交部條約法律司一位官員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則用“道義上的號召力”來評價這些實施準則對中國煙草專賣體制的影響。
外交學院國際法教授盧松表示,實施準則與《公約》有所區別,因為它并不直接給締約國規定義務,而是為締約國履行條約提供幫助和指導。“這比道義總是要強一些,將來各國也會拿出來說事。”盧松說。■
《煙草控制框架公約》
為應對日趨嚴重的煙草危害,1996年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提議,進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下稱《公約》)的談判。
1999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工作小組形成《公約》草案臨時文本。經過多次政府間談判之后,《公約》在2003年5月舉行的第5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終于獲得通過。
2005年2月27日,《公約》在全球40個國家生效。這是世界上第一份限制全球煙草和煙草制品消費、減少煙草危害的國際公共衛生條約。
2003年11月,中國成為該公約的第77個簽約國。2005年8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批準了《公約》。2006年1月,《公約》在中國正式生效。
2006年2月和2007年6月,《公約》締約方第一次會議和第二次會議分別在瑞士日內瓦和泰國曼谷舉行。
截至2008年11月,已有160個國家簽署了《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