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8年底,已有至少20家公司未通過環保部的環保核查,共有百億元規模的項目融資遭到“阻擊”
2008年1月中國證監會下發的《關于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IPO 申請申報文件的通知》,明確規定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文件中應當提供國家環保總局的核查意見。
金東紙業(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金東紙業)未曾料到,其上市計劃會與一道叫做“綠色證券”的防護墻不期相撞。
2008年8月12日,距離該公司上市環保核查公示期結束還有兩天,六家環保組織聯名上書環境保護部(下稱環保部),反映金東紙業及其數家控股子公司的多起環境違法和違規記錄,請求環保部考慮暫緩批準金東紙業的上市環保核查。
目前,環保部尚未公布金東紙業的環保核查結果。但環保部有關人士透露,在環保組織聯名上書之后,環保部有關部門迅速成立了專家小組進行再次核查,“核查過程中的確發現了一些問題”。
金東紙業并不是第一家因為環境問題被暫緩上市或再融資的企業。截至2008年底,已有至少20家公司未通過環保部的環保核查,共有百億規模的項目融資遭到“阻擊”。
“綠色證券”緣起
早在2001年,“綠色證券”概念已初見端倪。當年,原環保總局下發《關于做好上市公司環保情況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上市公司必須接受環保情況核查,以避免募集資金投向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的項目。
但這份文件沒有實施細則。兩年后,原環保總局下發新的通知,才確定核查對象、內容、程序和標準等,要求冶金、化工等13個重污染行業申請上市的企業,以及申請再融資、所募集資金將投資重污染行業的已上市企業,均需進行環保核查。
環保核查的內容,包括企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否達到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企業是否依法領取排污許可證并達到排污許可證的要求,以及是否按規定繳納排污費等。不過,該通知在已上市公司環保監管方面仍未做出具體規定。
截至2008年10月底,在中國境內A股上市的公司已超過1700多家。其中,電力、紡織、鋼鐵、化工、煤炭、建材、造紙等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性行業的上市公司近500家。
但中國環境規劃院戰略部環境預測室主任、國家環境經濟政策項目“綠色證券”專題組副組長蔣洪強對《財經》記者坦言,目前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利用投資者資金繼續擴大污染,或者在融資后不兌現環保承諾的現象屢屢發生。對投資者而言,這種趨勢之下潛伏著巨大的投資風險。
經過幾年探索和試點,2008年2月25日,原國家環保總局正式出臺《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
據蔣洪強介紹,與先前的上市公司環保核查文件相比,新的“綠色證券”政策不僅在操作性上明顯加強,還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機制建立、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研究和試點、上市公司環境監管等內容進行了闡述。
上述指導意見出臺之前,已經得到了證券監管部門的配合。2008年1月中國證監會下發的《關于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IPO申請申報文件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規定,“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文件中應當提供國家環保總局的核查意見;未取得環保核查意見的,不受理申請”。而這份通告,等于為“綠色證券”政策裝上了“牙齒”。
上市暫緩背后
環保部政策法規司有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中國證監會的通知表示,環保核查意見將作為證監會受理申請的必備條件之一。
“從本質上看,環保核查是一種前置程序。通不過前置程序,下一道門就不讓進了。”清華大學環境資源能源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明遠解釋說。
在上市申請環保核查中受到質疑的金東紙業,恰恰沒有通過第一道門。
綠色和平、自然之友等環保組織在遞交給環保部的聯名信中指控,從事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的金東紙業旗下的三家子公司,在過去三年中共造成八起環境事故,違背了關于申請上市企業污染排放的規定。
其中,金華盛紙業因排放總量超標,于2008年6月10日被蘇州市環保局評定為“黃色”企業;海南金海漿紙公司因黑液泄露導致空氣和海域污染,于2008年7 月4日被周邊居民投訴。
金東紙業隸屬于印度尼西亞金光集團。金光集團(中國)在環保組織聯名信公開之后,發表聲明稱“金東紙業符合上市環保要求”,強調金東紙業在2004年成為第一家獲得中國最高環保榮譽“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的造紙企業;同時,對三家公司超標排放后的整改情況和環保組織提出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說明。
在回應《財經》記者詢問時,金光集團通過其公關公司再次稱,“根據政府環境部門的記錄,金東紙業屬下公司因設備事故存在臨時超標排放問題,而非環境污染問題”。這家造紙巨頭同時表示,金東紙業的上市計劃沒有變化。
不過,幾家環保組織對金光集團方面的回應并不滿意,認為缺乏相應的證據,說服力不夠;而且,在環保核查公示期間,金東紙業方面也未曾公布任何資料。
在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鐘峪等環保人士看來,推動環境信息披露公開,不僅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更能保護廣大投資者的權益,“這恰恰是整個綠色證券政策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環境信息披露先行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已被主管部門所認識。原環保總局與證監會,也早就開始商討建立上市公司環境監管的協調與信息通報機制。
但在兩部門已經出臺的法規或文件中,都沒有關于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規定。
蔣洪強認為,完善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情況制定出具體的要求,包括披露的方式、標準和內容,特別是強制公開和自愿公開的具體內容,明確相關方的責任和義務等。此外,還應注重可操作性,推動環境信息披露向更加透明和公開的方向發展。
2007年2月,中國證監會推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但這一辦法未強調環境信息披露,因此,目前主動在年報中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即使有所披露,也存在披露信息不足、內容和形式不規范等問題。
以2006年的上市公司年報為例,披露了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僅占一半,而且絕大多數披露屬于定性描述。
實際上,很多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僅僅宣揚自己如何支持環境項目、在環境方面從事了哪些社會義務等,而對于污染物排放、資源利用效率等定量的環境信息,卻沒有公布。蔣洪強說:“顯然,這并不能滿足國家和公眾了解其環境信息的需求。”
所幸的是,據《財經》記者了解,環保部與證監會正醞釀共同制定《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辦法》。
實際上,上海證券交易所已經先行一步。該證券交易所在2008年5月14日發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中,首次對已上市公司涉及環保事件的披露做出明確規定。
這份《指引》要求,已被環保部門列入污染嚴重企業名單的上市公司,應當在環保部門公布名單后兩日之內披露特定信息,包括公司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濃度、總量和超標情況,以及環保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指引》特別強調,上市公司不得以商業秘密為由,拒絕公開這些環境信息。
再融資環保核查困境
中國的“綠色證券”已經上路,但可以預見的是,今后將遇到多重挑戰。即使共同推行“綠色證券”政策的環保部門與證券監管部門之間,也存在一些沖突。
中國證監會發行部副主任王林就對《財經》記者表示,證監會支持環保部門加強環保執法,對涉及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申請,已將環保部門出具的檢查意見作為申請文件的必備內容。
不過,證監會未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資前必須取得環保部門的核查。
王林解釋說,對上市公司進行環保核查是環保部門的日常執法行為,對上市公司再融資進行核準是證券監管部門的行政許可行為,二者并不互為條件。已上市公司的透明度通常較高,募集資金用途較為公開,證監會在審核上市公司再融資申請中關注公司環保方面的合規性,但沒有將環保部門的環保核查文件作為放行的必要條件。
據了解,目前一些券商等保薦機構,對于環保核查耗時過長等問題已經有很多抱怨。
英國歐華律師事務所駐北京代表處律師廖鈺燕說,從商業角度來考慮,過長的環保核查時間提高了成本,對很多企業來說,核查期間所發生的任何變動,最終都可能形成一筆很大的負擔。
清華大學的王明遠認為,為了盡快解決“綠色證券”政策中不盡完善的地方,當務之急是“找到法律支撐”,重點加強法律法規的制定力度,來保證“依法行政”。
“綠色證券”專題組副組長蔣洪強還透露,環保部將開展一系列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工作。
“最終的目標是,對高污染、高耗能的公司從申請上市、上市后再融資直至上市后的環境行為形成一套系統的監督、約束機制,推動綠色證券政策的實施。”他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