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林志瑜讀者來信說,他兒子7歲了。2005年11月~12月常喊肚臍下方痛,家人以為是蛔蟲引起,就讓他服左旋咪唑糖漿,有一點效果。2006年3月,兒子又喊痛,再服左旋咪唑,卻沒有效果。帶他到醫院檢查,也沒發現什么問題。她很想知道自己兒子得的到底是什么病?
孩子在3個月之內,至少有3次以上的腹痛發作,醫學上稱為“再發性腹痛”。但不少家長對此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常常把它當作單一腹痛處理。
再發性腹痛可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二者特點各有不同。作為家長應該注意識別兩者的區別,以便給予及時的處理。
功能性腹痛:綜合治療是關鍵
功能性再發性腹痛常為非特異性間斷發作,很少表現為絞痛;發作以晨起多見,常于空腹或進餐時突然加重,但少有在夜間因疼痛而影響睡眠者;每次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1小時,多數患兒不經處理可自行緩解;疼痛多在臍周或無固定部位,醫生檢查腹部常無異常發現或僅有輕度腹脹或臍周壓痛;患兒可伴有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或便秘等,但患兒的營養、發育狀況良好。
功能性再發性腹痛的病因不確切,不僅有心理和生理的因素,又受環境、家庭、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比如由于內臟敏感性不同可導致對疼痛的感覺不同,也就是說,敏感的孩子會感覺比較疼。
因此,要處理這個問題,首先應解除患兒和家長的心理負擔,鼓勵患兒堅持正常的學習和活動,建立良好的飲食及排便習慣,如有便秘應增加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少食易產氣的食物,如薯類、豆類等。腹痛發作時可采取平臥、在腹部放置熱水袋或順時針方向輕按腹部,大多經排氣后腹痛可緩解。也可根據病情在醫生指導下適當應用解痙劑(如阿托品、654-2)、促胃腸動力劑(如嗎叮啉)、調節植物神經功能制劑(如谷維素)及微生態制劑(如培菲康、整腸生等)藥物治療。
器質性腹痛:找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有報道指出,再發性腹痛患兒中慢性胃炎占50%~70%、消化性潰瘍占20%、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57.7%,因此根據醫生的建議進行一些檢查是必要的。比如可給孩子做幽門螺桿菌的檢測,必要時可做鋇餐或纖維胃鏡檢查,以排除器質性病變導致的再發性腹痛。明確診斷后,再針對病因進行系統治療。
編輯/李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