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唐燕是一家公司的會計,結婚8年了,有一個7歲的兒子。鄰居和同事對唐燕的印象都很好,說她待人誠懇、和氣,話未出口笑先聞,說話輕聲細語,有禮有節,是個很有修養的人。可唐燕的老公宣亮不這樣認為,他恰恰覺得老婆的脾氣很不好,在家里總是亂發脾氣,兇他、罵孩子,一點都不溫柔。
就說上個周末,宣亮由于單位有事耽誤了去學校接孩子,到了下班時間才想起,不得不急忙通知唐燕去接。等宣亮忙完事身心疲倦地回到家,看見老婆陰沉著臉,他就知道大事不好了。果不其然,一見老公的面唐燕就破口大罵,說什么“你是國家領導人日理萬機,你回這個家干什么……”還摔盆打凳的,讓宣亮很是壓抑、窩火。
宣亮不知道,他這個“外柔內剛”的老婆患了“家庭親密綜合征”。可能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當工作不順利、受到老板訓斥時,妻子、丈夫或孩子就有可能成為發泄的對象,變成“出氣筒”或“替罪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會使其大發脾氣。如果持久或過于嚴重,從心理角度來看就是患了“家庭親密綜合征”。
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這是因為家對我們來說意味著安全、信任和愛的情感,我們彼此都相信對方能理解和包容自己,即使錯了,對方也可能接受和原諒自己,其實這正是夫妻或親人間彼此接受和知心的深層體現。顯然,唐燕就存在這種傾向。她在外面工作不順利時,往往會在家中挑起事端,以此來緩解自己的憤怒情緒。
當唐燕突然發脾氣時,作為老公的宣亮不要過分計較,不妨發揚一點“阿Q精神”,視之為妻子的“撒嬌”的行為。宣亮可以這樣想,老婆不跟我發脾氣跟誰發去呢?如果有這個觀念,許多夫妻之間的矛盾就可自然化解。
不過,僅憑“阿Q精神”是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目前,我國多為雙職工家庭,如果碰巧兩個人在外面都不順心,回家都拿對方出氣,那爭吵將不可避免。雖然我們認為爭吵也是一種情感交流與溝通的途徑,但如果爭吵時雙方都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往往會傷害對方的感情,造成夫妻關系緊張,甚至產生婚姻危機。
因此,夫妻間的這種“情感宣泄”雖然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對婚姻關系是不利的。對唐燕而言,應該學會一些自我平衡情緒的技巧與方法,如發怒時可做深呼吸或放松訓練等。遇到問題要及時溝通,避免夫妻之間的冷戰,必要時求助心理醫生,盡快解除心理上的“傷痕”。
作為丈夫,在妻子發脾氣的時候,宣亮可采取沉默、克制以及忍讓的策略,先讓她的脾氣緩和下來,再給她細致地分析,向她講明種種利害,使其懂得亂發脾氣的種種弊端。
其次,宣亮要幫助妻子克服愛發脾氣的性格,提高她的情緒控制水平。一是要讓她知道,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在逆境中更要堅強面對,堅定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當她真正懂得了這一點以后,她就不會為工作和生活上不高興的事情亂發脾氣了。二是用樂觀的情緒感染她,幫助妻子培養對外界事物的興趣,同樣有利于她在家庭生活中保持樂觀情緒,不容易發火。
當然,歸根結底,要真正克服在家亂發脾氣的毛病,還得靠唐燕自己的主觀努力。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