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一個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商人來到中國,后寫了一本游記,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20世紀,一個叫朱裕華的中國人來到了馬可波羅的故鄉意大利威尼斯,籌備建立了意中交流協會,促進中意兩國頻繁的民間交流。
上海意城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意華家具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類似的職位還有好多個,但是見到朱裕華本人發現他并不像商人。聊天時,朱裕華態度謙和,語調平緩,始終保持著微笑,一臉的親和力,這位意中交流協會的主席,十幾年來,為中意兩國的民間友好交流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被意大利總統斯卡爾法羅稱之為“民間大使”。

意大利人的中國“活詞典”
朱裕華出生于上海,中學畢業后下鄉插隊去了安徽,后獲得機會進上海外國語大學鉆研意大利文學。雖然當時意大利語是一門冷門的語言,但是對朱裕華而言卻是冥冥中注定的幸運。因為朱裕華的父親是位工程師,同時還是廠里管弦樂隊的指揮,經常把意大利文的樂譜帶回家,小時候朱裕華就在邊上看樂譜,也從小培養了對意大利語的好感。
大學畢業后,朱裕華分配到上海市旅游局工作,接待來自意大利的外賓。1980年意大利總統佩爾蒂尼訪問中國時,朱裕華做了總統的中方翻譯。雖然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專業優勢,但是朱裕華并不滿足,他希望更多地了解意大利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同時也讓意大利人民更多地了解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所以當朱裕華的表兄讓他去意大利幫忙時,朱裕華欣然辭職前往。那時定居意大利的華人很少,主要從事餐飲業,而熟悉意大利語的華人就更少了。朱裕華在表哥餐廳里幫忙的時候,不僅給客人送菜,還用嫻熟的意大利語向他們介紹各道菜的典故、中國的文化,吸引了不少意大利人來中國旅游。如果說馬可波羅給故鄉帶回了一本關于中國的游記,那么朱裕華可以說是意大利人認識中國的“活詞典”。
與此同時,朱裕華在與意大利人的交談中也時時尋找著商機。一次一位生產油漆刷的顧客詢問起中國的豬鬃,原來意大利養豬業的規模并不大,而且一年到頭氣候很好,豬毛已經漸漸喪失了御寒的功能,變得又細又軟,不適合做刷子。朱裕華馬上看到了機會,開始把中國的豬鬃運往意大利。半年不到,一家意大利本土的豬鬃生產商找到朱裕華,要求只賣給他們一家,每月需要30個集裝箱,每箱價值2萬美元。朱裕華同意了,并建議生產商把現有的豬鬃生產廠改為倉庫,對方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來發展得很好。就這樣,朱裕華很容易地將意大利的豬鬃行業打垮了,至今提起這事,他依然很有成就感。1993年,福州市一個農業代表團前來參加維羅納農業機械博覽會,由于接待方是意大利人,語言障礙使代表團在博覽會上呆了3天一無所獲。在緊急關頭,他們找到朱裕華解決了難題。通過這件事情朱裕華更深入地了解到語言溝通的重要性,很快成立了一家旅游公司,經過十幾年發展,現在已成為一個專事意中兩國經貿往來、頗具規模的意中國際貿易(集團)公司。
雖然朱裕華是意大利商人強有力的勁敵,但是他的友好、誠信贏得了意大利人的尊敬。今年7月,朱裕華出資6萬歐元(60萬元人民幣)在威尼斯舉辦了“2008意大利國際少年兒童文化藝術節”,邀請了200多名世界各地的兒童到意大利進行表演,非常成功,同時也促進了意中友誼。
歸來回饋社會
1998年,朱裕華在意大利的事業蒸蒸日上,而中國正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在這樣的時刻,朱裕華作了一個讓同行詫異的決定:回國。“當時接待了很多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他們來訪時都鼓勵我們這些僑民回國投資支持國家建設。而我的兒子當時5歲了,也想讓他回來學中文。”朱裕華這樣解釋到。當然,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1992年,在朱裕華的籌備下,一個旨在促進意中兩國在文化、社會、經貿、科技等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意中交流協會成立,會員大部分為意大利人,希望同中國進行經貿交流。隨著會員的不斷增多,協會的大量工作也需要在中國進行,朱裕華的回國非常有利于協會進一步發展。
于是,朱裕華,這位之前不斷往意大利運送中國貨物的“朱賽佩”(意大利語‘朱先生’的昵稱)開始把意大利的好東西搬往中國,其中第一件是家具。“我們中國人非常講究延年益壽,吃保健品、打太極拳什么的,但平均年齡還是沒有歐洲人高,我覺得有可能是家具的關系,家具里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甲醛。而我居住的威尼斯地區,家具生產非常發達,油漆膠水都是環保的,有嚴格的標準,所以我決定投資在上海成立意華家具制造有限公司,把歐洲的環保家具引入中國。”由此,朱裕華也成為了在中國市場上倡導環保家具的先驅。同時,為了更好地促進中國家具業的發展,他還利用自己的資源,帶領中國家具廠商赴意大利學習經驗。有人問他:“中國家具越做越好,你的意大利家具怎么賣呢?”朱裕華表示無所謂,他更看重的是國家的利益。接著,為了引進意大利各種知名品牌,朱裕華在上海金山組建了“意大利工業園區”。
家具、膠卷、造船業……朱裕華盡可能地把意大利優勢行業的經驗引入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工廠,還有什么東西不能生產的呢?一個是美食,比如葡萄酒,因為氣候、土質的關系,中國還沒法生產出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葡萄酒;二是法拉利跑車,這是意大利國寶,制作精良,很難仿造。現在F1汽車賽作為世界四大體育賽事之一,是非常重要的極限運動,我想中國一定不能落后,所以2005年我成立了上海法拉利俱樂部,希望能促進中國賽車業的發展。”除了發達的工業,意大利的文化也讓朱裕華感嘆,短短5分鐘路程,就能觀賞到很多處的文化景點。勤于思考的朱裕華馬上想到:意大利對文物古跡的保護手段也值得我們學習,于是他促成西安和龐貝成為友好城市。
總覺得一個人成功總是需要經歷不少的挫折,尤其是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但是朱裕華卻說自己一直走得比較順利。究其原因,除了他良好的意大利語基礎,敏感的商業嗅覺外,更主要的是他追求的不是家財萬貫,“錢夠了就行,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就可以,更多的是為了回饋社會。”2008年9月18日“朱裕華教育基金”在上海市市南中學舉行第九屆頒獎典禮,而喜歡挑戰、創新的他還將不斷地開展各類回饋祖國,促進中意民間友好交流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