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男女值得期待的,不是愛情,而是情感,是一點點的真心
最近她拒絕了一個33歲的MBA的結婚邀請。她是個明白人,蒙騙不了自己,再怎么費勁,愛情也裝不像,況且她還懶得費那勁。
有過心動一刻,是他們在蘭納餐廳和他的法國朋友一起吃泰國菜時,他用嫻熟的法語與之親密交談,而她只能用生硬的英語。在點一款叫做TOMYAMGOONA的湯時,他用一串動聽的法文,將這道中文解釋起來都繁瑣拗口的食物介紹給那個法國帥老頭。那個瞬間,她以為自己對他終于有了感覺。
可沒過一個時辰,她就清楚了,讓自己迷糊的只是法語的優美發音以及一切連帶的附加值。它是一種符號和暗示,可以膨脹一下一個年輕女子的虛榮心。法語終究不是他們生活的常態,使用頻率一高,也就成滬語了。繃緊的心釋然了,她偷笑了一下,覺得他的法語好像有點大舌頭。
當然他也未必是愛她的,在這個年齡,留過洋,創過業,不是沒有過故事的人,但曾經的驚濤駭浪終究化作了云淡風清。從認識她的那天起,他就始終認為她是個好的合作伙伴,所以她說那是個“結婚邀請”。結婚,對于他們來說只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完成了,才可以畢業、拿文憑、闖蕩更寬廣的江湖。就像起床后,沒有刷牙洗臉,就不能出門一樣。
可盡管如此,他還是在適合他們的地段買了套大房子。一直空關著。偶爾他倆會去頂級的家具店觀賞全城最貴的歐式家具。她站在香艷奢侈的梳妝臺前搔首弄姿一下,他在旁邊打趣兒,儼然一對情侶,可她清楚,這只是角色扮演。或許他們會擁有這樣一只梳妝臺——分別擁有。這才是適合他們的。
有時他們一起去喝加了番石榴汁的馬天尼。更多的時候他們兩三個月不見面,一周打一個電話。他約她見面,她總是改期。他也并不介意。她是個興致寥寥的人,能提神的人實在很少。
他對婚姻似乎運籌帷幄,對愛情的看法很低調。框架先搭好,總有合適的填進去,給她一個優先權。如此的有條不紊。而她恰恰相反,對愛情期望甚高。對婚姻?她常說自己是踩著一塊西瓜皮,滑到哪兒是哪兒吧。有一點灰心的。他們似乎沒有交叉點,可他總一廂情愿地認為他和她的協作會非常不錯。于是在省略了愛情這種華而不實的東西后,他還是樂意自己做一次行進踏實的婚姻冒險。如果在他搭的那個框架里遭遇了愛情,那便是意外所得,他更會惜福。沒有冒險,也不缺乏激情和想象,他用的是頭腦和才智。
他和她都是精明的。頗有上海味。在上海這塊土地上,只要精明得不著痕跡,精明得很有理由,那么就是不能評價好壞的精明。
有時她覺得他是可貴的。當勇氣漸漸淡出聰明人的夢境時,成年的男女值得期待的,不是愛情,那太奢侈,而是情感,是一點點的真心。即使看透生活,也樂于一路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