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出名人,無疑是女性中的姣姣者黃道婆了
松江有名山,那就是佘山;松江出名塔,那可推方塔;松江出名人,無疑是女性中的姣姣者黃道婆了。
如今位于上海植物園內的黃道婆祠堂,原為松江府上海縣喜泰路黃母廟村,黃道婆去世后,鄉人便在此地為她營葬并立祠。這里原先有一所三間兩進的黃母祠,毀于文革期間。它的第二進屋子當中,供著一尊手里拿著棉花、頭上扎著布巾的農村婦女塑像。塑像的服飾還是南宋末年的式樣,塑像的面容與今天可以見到的黃道婆畫像相似,均是廣額長臉,額上溝壑縱橫,目光中投射出慈祥堅毅的神情。
黃道婆并非一開始便是這番飽經滄桑的模樣,她也曾經有過燦爛的韶華和如玉的容顏,十里鄉間都傳頌著她的聰慧和懂事。然而,命運弄人。凡鳥偏從末世來。黃道婆出生之時,正是宋朝末年戰端頻起之際,加之政府的苛捐雜稅,南方百業凋敝,民不聊生。而她的命運也在這一年急轉直下,滑入了渺茫的黑色甬道。小小的女孩子,不過十二三歲的年紀,便成為了童養媳。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每日都是夙興夜寐,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終于,不堪重負的她在一個凄冷的雨夜跳上了一條不知通往何方的商船,在海上漂泊了好多天,來到了煙濤微茫的天涯海角。古時的海南被人視做“煙瘴之地”,說是“殊方異域,隔絕障海,水土氣毒,自古有之……”。海島的生活原始而艱苦,然而有海濤陣陣,細沙漫漫,椰林芭蕉,不同于江南的紆徐和婉,熱烈的南國風情令人催生出一種向上的勇氣。遠離家鄉的一萬多個輾轉難眠的夜晚和茫茫海邊的愁腸百轉,黃道婆用自己的所作所為告訴了世人什么叫堅強。
在海南的許多年里,黃道婆一直以道觀為家,這也是她稱謂的由來。年輕的彝族姑娘很喜歡這位來自異鄉的同齡人。她們用美麗的大眼睛打量著這位嬌小的江南女子,打心眼里接納了她。彝族的姑娘擅長織布,每一位女孩子都給自己織出了艷麗無比的嫁裳和龍被。由于她們毫無保留地傾囊而授,黃道婆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快便學會這種技藝。彝族的姐妹在黃道婆最潦倒的時候接納了她,她也時刻惦記著回報這樣的恩情,不僅將家鄉的織造技藝與彝族的織造技藝相融合,又不斷改革趕、彈、紡、織的工具,與彝族的同胞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情誼。有一出名為《黃道婆》的舞劇用唯美的詩樣的舞蹈語言描述了黃道婆與彝族青年阿雷和彝族神織手符巧之間的愛情傳奇。雖然只是戲劇的夸張,然而,我卻深信在這片美麗的海岸上一定發生過許多蕩氣回腸的故事。
三十年后,黃道婆毅然轉身告別了海南,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只余下漸行漸遠的孱弱背影。然而故鄉熟悉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婆婆和丈夫早已不見蹤影,宋朝也已被元朝取代。盡管如此,黃道婆還是在污泥涇重新住了下來,將自己畢生學到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教授給當地的婦女,還教會她們使用先進的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等。而她自己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以至于松江府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松江出產的織物有了“衣被天下”的美稱。
黃道婆的溫柔、敦厚、隱忍堪稱中國古代女性的典范。但事實上她的行為卻與傳統大相徑庭。她的聰慧、創新、以及對于自由的大膽追求無不折射出了時代進步的精神。她用低沉堅定的聲音催促我們重拾起中華民族蒙昧時代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