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速下降,政府稅收收入快速增長,反差強烈的數據激起各方不滿,要求降稅提振內需、發展經濟的呼聲成為經濟界主流聲音。
8月14日,財政部發表分析文章,指出上半年中國稅收收入保持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等因素,并非國家從制度上加重稅負的結果。同時表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出臺了很多減輕企業或個人稅收負擔的稅收政策。
綜合來說,我國稅負目前存在政府財政收入過高、制約市場經濟發展;宏觀稅負過重,影響內需消費;稅費改革滯后,公平性匱乏等弊端。
從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只有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呈現爆炸式增長,一騎絕塵,已經從1999年的1萬億增加到2007年的5萬多億,還不算各種預算外、制度外收入。如果把政府、城鎮居民、農民看成分享中國總收入的三大群體,那么自1995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的純收入年均增長6.2%,這三者中只有政府的收入以遠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長。僅以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而言,國家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3.27%。相比之下,企業收入遠不能與之相比,而居民的收入,據相關部門公開的數據,也只增長10%左右。
不論財政收入增長是什么原因,財政收入增長遠高于居民與企業收入的增長速度,說明企業與居民稅賦過重——過重的稅負使企業難以應對高成本與轉型的壓力,在目前中國經濟模式轉型的關鍵時刻,企業無以應對。居民稅負過重是內需遲遲無法提振的原因之一,雖然有關方面強調政府在社會保障方面的作用,但目前的社保水平完全不足以解決居民的后顧之憂,工資與財產性收入之低,使人們在通脹的情況下只能眼睜睜看著財富縮水,還不得不把錢存入銀行,以備不時之需。財政收入過高,政府的資金使用效率同樣讓人存疑,無法保證財政收入在社保、在國家大項目中的使用效率。政府的行政費用、每年的部門費用節節上升,征稅成本居高不下,都是公共財政低效使用的佐證。
目前,國家稅務總局以財政收入占GDP的總量來衡量宏觀稅負,其基本在20%左右,這一比例在大部分發達國家之下。其中的玄機在于,政府全部收入還包括預算內收入、預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這些收入加總后占GDP的比重才能看出真正的宏觀稅負高低。
2002年,時任國家稅務總局局長金人慶撰文指出,我國政府收入的比例為:中央財政預算內稅收占GDP的比例為15%,各級政府部門的規范性收費占GDP的比例為10%,各種制度外收費占GDP的比例為10%,我國大口徑宏觀稅負達到35%的水平。這樣的稅負水平已經趕上計劃經濟時代的水平。
為了應對稅負過重的痛苦,比較現實的做法是企業減少投資、居民減少消費,或者企業與居民普遍合理避稅,甚至偷逃稅,以法不責眾作為推卸懲罰的武器。這樣做的結果是雙輸:企業與個人如果選擇前者,對于中國經濟會產生長期而嚴重的負面影響,將把中國經濟綁定在出口與投資的舊模式上;如果選擇后者,那么,以憲政稅制與依法納稅的現代法律與經濟制度就無法確立,整個社會處于執法過苛、視稅法如兒戲的尷尬情境中。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政府財政收入增加沒有降低基尼系數。在原稅種條件下財政超收,說明企業利潤增加和高收入人員增加,說明壟斷企業、金融企業以及高收入人群在擴張,這些擴張是以降低社會整體經濟效益的壟斷為代價,可謂得不償失。
稅收政策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增值稅等重復征稅不改,稅費混亂情況不改,高額稅負不改,中國真正市場化的成長性企業不可能有任何生存的空間。
(作者系知名財經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