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臣屬于楚國的屈氏之族,名屈巫,因任申縣縣公,故史稱申公巫臣。他是春秋時期楚國的又一個先知式大臣。
在楚國的政治格局里,巫臣究竟有何作為,有何目的,似乎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看巫臣的個別行為,似乎他的智謀所用非出,但是在這些單一的歷史事實背后,似乎有著更加深邃的歷史意義。
此事還要由一位傾城傾國的絕代美女夏姬說起。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據說在嫁給陳國夏御叔之前,夏姬就跟她的兄長子蠻私通。出嫁后,與其夫夏御叔生子夏征舒。夏征舒十二歲時,夏御叔病死,陳國的大夫孔寧、儀行父先后成為夏姬的情夫。二人為爭寵,把國君陳靈公也拉入,君臣三人常常一起到夏姬那里尋歡作樂。
更可笑的是,君臣三人還當面戲謔夏征舒是他們共同的兒子。任何一個男人都不可能忍受這樣的侮辱。公元前599年,年輕氣盛的夏征舒在一次一女三男的聚會中將陳靈公殺死,孔寧和儀行父跑掉。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陳國夏姬事件。
由于夏征舒的“不義”,楚莊王起兵傾陳,順利地滅掉陳國。滅陳后,胸有大志、欲稱霸中原的楚莊王也曾為夏姬心動,但巫臣的勸諫打消了他的想法:“您召集大家討伐罪行,本來是正義的行為。如果納夏姬為妃,就說明您貪圖美色,是好色之徒。打著正義之師的旗號滿足自己的淫欲,以后您說的話還有誰聽呢?您還是考慮一下吧。”
成功勸阻了楚莊王后,巫臣還要面對其他的覬覦夏姬美色的人。楚國的司馬子反也想娶夏姬,巫臣再次勸阻說:“(夏姬)是不祥的人。就因為她,夭子蠻,殺御叔,弒靈侯,戮夏南(夏征舒),出孔、儀,喪陳國,什么樣的人能夠不吉祥到這種程度啊!人生在世實在不容易,如果娶了她恐怕不得好死吧?”聽了這些話,子反也就打消了娶夏姬的念頭。
巫臣的這番話里不知是否只有陰謀或企圖。從先知的角度來說,勸說世俗不要貪圖他們不配領受的東西是正常的事。只是從事后看,在巫臣的先見之明中,他有自己的企圖。當時,巫臣不可能明說自己想要夏姬,更不可能說明他配得上夏姬。楚莊王稍為考慮,就把夏姬給了一位名叫襄老的連尹(楚國主射之官),而襄老的艷福沒有多久,就在公元前597年的地(今河南滎陽北)之戰中喪生。尸首被晉國所得,襄老的兒子黑要沒有替父復仇,反而與夏姬私通。這個時候巫臣開始實施他的奪美計劃。
巫臣派人傳話給夏姬說:“你回娘家鄭國去,我娶你為妻。”又想法讓鄭國通知夏姬:“你親自來迎取,就能想法得到襄老的尸首。”
面對為什么尸首在晉卻要夏姬回鄭的問題,巫臣向楚莊王解釋:因為被我國(楚)俘虜的知的父親(荀首)是晉成公的寵臣,新近做了晉國的中軍佐。他和鄭國的皇戌很友善,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知)。他一定很想把鄭國作為中間人,通過歸還(被荀首俘獲的楚)王子谷臣和襄老的尸體來交換自己的兒子知。鄭國對之戰很害怕,也想討好晉國,必定會答應晉國的要求。
楚莊王覺得巫臣的分析有道理,就讓夏姬回鄭國去了。
夏姬到了鄭國,巫臣又暗中向鄭君聘定夏姬為妻,鄭君答應了。這些安排顯示了巫臣的心計之深。
公元前589年,雄才大略的楚莊王死去一年后,由于魯、衛與晉結盟,并會晉伐齊。結果齊國大敗,向楚國求援。楚國準備發動陽橋(魯地,今山東泰安西北)之役以救齊。出兵前,楚王派巫臣到齊國訪問,把這年冬天出兵的日期通報齊國。于是,巫臣乘機把自己的家室財產全部帶走。
公元前584年,巫臣如愿以償地娶了夏姬為妻,并領著夏姬開始“流浪”,最終跑到晉國,依靠與晉國大臣的關系,被任為邢邑(今河南溫縣)大夫。
這個“國際知名”的重臣的行為引發了一連串的國際事件,大概是巫臣自己始料未及的。對于他的專美,暴跳如雷的子反請求楚共王給晉國重禮,好讓晉國對巫臣永不錄用,以斷絕巫臣的生存空間。但年輕的楚共王不同意,他說:“犯不上那樣做。巫臣為先君盡忠多年,現在雖然因為一己之私犯下大錯,但也屬人之常情。況且如果他的才能確實能有利于晉國,那即使重金厚祿也沒有什么用啊!如果對晉國無益,晉國就會拋棄他,還用得著我們去花大的代價嗎?”
明智一時的楚共王卻沒能阻止臣子的其他行為。子反和另一個懷恨在心的子重聯手,滅了巫臣留在楚國的族人,順便也滅了黑要全家,瓜分了他們的采地。
后人難以理解巫臣,多以為他是貪于夏姬的美色:為得到夏姬,巫臣等了十幾年,比打了十年的特洛伊戰爭還要長久;為得到夏姬,巫臣毀家棄國,代價不可謂不大。而他得到的夏姬,至少已經是40多歲的半老徐娘了。夏姬仍有那樣大的魅力,實在是文明史上不可多得的案例。
巫臣的“流浪生涯”在客觀上掀開了縱橫捭闔的序幕,這種謀略只到戰國時代才為蘇秦、張儀等策士們大量運用。公元前584年,巫臣主動向晉景公請求出使吳國,受到吳國君壽夢的歡迎。巫臣為吳國帶來了三十輛楚國戰車,并留下十五輛戰車及射手、御者,幫助吳國訓練部隊,教他們怎樣使用戰車,怎樣使用戰陣,唆使吳人背叛楚國。巫臣走時,還把兒子狐庸留下,被吳任為“行人”(外交官)。從此,吳國迅速強大起來。
之后,晉吳結盟抗楚、吳國伐巢、伐徐、入州來,使得子重、子反這兩個楚國重臣疲于奔命,一年中要去抵御外敵七次之多。從此,楚國既北爭中原,與晉正面對抗;又受吳國的制約與攻打,在兩條戰線上作戰,累累敗績。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中,楚國失敗,子反自殺,“楚弱于晉”,楚國的爭霸處于劣勢和尾聲。公元前570年,子重為了改變被動的局面,經精心準備后出兵攻吳,結果,“所獲不如所亡(失)”,子重“遂遇心疾而卒”。
從某種意義上說,夏姬與巫臣奔晉事件是楚國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因為他的復仇,使得整個楚國疲于奔命。在如日中天的楚莊王之后,楚國一下子日薄西山。巫臣的預言也完全實現,盡管他在其中做了歷史的推手,但面對惡欲和暴行強勢之時敢于預言,不能不說是他的先知之識見。我們在千年以后看巫臣,可以看到這個先知對情色的癡迷,也可以看到他對越來越強大的國家的不屑,他以對情色的認同戲弄了那些對國家、利益認同的人。
(作者系《非常道》作者,知名學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