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簡稱“類風關”,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疑難病之一,西醫迄今對該病主要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皮質激素類藥、柳氮磺胺吡啶、甲氨喋呤、環磷酰胺、氯奎、金制劑等進行控制,雖然療效肯定,但不良反應較大。
在中醫理論中,類風關屬“痹證”、“尪痹”的范疇,古代還有“歷節”、“鶴膝風”等稱謂,為臨床常見、多發的一種難治性疾病。中醫藥治療本病有獨特的理論和經驗,歷代醫家創制了諸多的方劑,如漢代張仲景的“烏頭湯”,唐代孫思邈的“獨活寄生湯”,宋代王懷隱的“小活絡丹”,清代醫家祝源的“大活絡丹”等,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方劑。當代醫家或用古方化裁,或用現代制劑方法,提取某些中藥的主要成分,制成多種治療類風濕的中成藥,筆者擇其要者分述如下。
白芍總甙膠囊(帕夫林)
點評:
中醫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說法。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是中醫常用的補血藥?,F代醫學研究表明,其柔肝、斂陰、養血功能等均與免疫調節有關。
帕夫林的有效成分即是從白芍中提取的芍藥總甙等甙類的復合物。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白芍總甙可抗炎鎮痛,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主要用于治療類風濕和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乙肝相關性肝炎等免疫性疾病。
每次服2粒,每日2~3次。不良反應較輕微,以消化道反應為主,一般無需對癥處理,是目前高效低毒的抗類風濕新藥。
雷公藤多甙片
點評:
古人認為雷公藤有大毒,多用作外用。雷公藤多甙從雷公藤的根中提取,用現代工藝去除其有毒成分,保留其對“痹證”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它可抑制炎性因子而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臨床常用于治療類風濕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每次服10~20毫克,每日3次。毒副作用主要表現為胃腸道刺激、口腔潰瘍、月經紊亂、皮膚色素沉著、肝功能異常、青光眼、藥疹、急性粒細胞減少、急性腎衰等,一般為可逆性,停藥后可自行恢復。
益腎蠲痹丸
點評:
益腎蠲痹丸是江蘇名醫朱良春教授創制的名方,由地黃、當歸、淫羊藿、骨碎補、全蝎、蜈蚣、地龍、蜂房等20味中藥組成,運用蟲類藥搜剔經絡、走而不守的特性,具有溫補腎陽、蠲痹通絡的功效。本品主要用于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等患者手指晨僵、關節疼痛紅腫、屈伸不利、肌肉疼痛、瘦削或僵硬畸形等癥,尤以正虛血淤證者為宜。
每次服8克,每日3 次,飯后溫開水送服。不良反應主要有胃脘不適,偶有皮膚瘙癢、丘疹、口干、便秘等。
風濕馬錢片
點評:
由制馬錢子、僵蠶(炒)、乳香(炒)、沒藥(炒)、全蝎、牛膝、蒼術、麻黃、甘草等組成。具有祛風除濕、化淤鎮痛的功效?,F代藥理研究證實具有明顯的抗炎、鎮痛作用,用于風濕、類風濕、坐骨神經痛等寒濕血淤型者。
常用量每次 2~3 片;極量每次 4片,每日 1次。每服7天,停服2~3天。孕婦、高血壓患者及心、肝、腎病患者忌服;兒童、老弱者、運動員慎服。
追風透骨丸
點評:
由制川烏、制草烏、麻黃、細辛、桂枝、白芷、防風、當歸、川芎、地龍、秦艽等24味中藥配伍組成。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散寒止痛的功能。用于風寒濕痹出現肢節疼痛、麻木不舒、劇痛刺痛、冷痛重著、關節腫脹或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等癥狀,遇陰雨寒冷加重者。
每次服6克,每日2次。
本品不宜久服,屬熱痹者(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口渴等)及孕婦忌服。
大活絡丸
點評:
由蘄蛇(酒制)、制草烏、豹骨(制)、牛黃、烏梢蛇(酒制)、天麻、熟大黃、麝香、血竭、熟地黃、天南星(制)、水牛角濃縮粉等50味中藥配伍而成。具有祛風舒筋、活絡除濕的功效。用于風寒濕痹、痰濁引起的肢體疼痛、手足麻木、筋脈拘攣、中風癱瘓、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清等癥。
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每次1~2丸,每日2次。孕婦忌服,運動員慎用。
>>鏈接
確診類風關的7項標準
1.晨僵(早晨起床關節僵硬)至少1小時,癥狀持續超過6周。
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痛。
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痛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痛。
5.出現類風濕結節(在某些骨突起的地方,如肘關節后方、頭枕部、踝部、骶部出現的小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大于1∶20)。
7.關節X線改變(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狹窄)。
以上7項具備4項或4項以上即可診斷為類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