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高大媽年輕時長得漂亮,18歲那年,父母包辦與當年25歲的高大爺結了婚。婚后感情不錯,生了一兒三女,怎奈家庭經濟拮據,常常為錢發愁。高大媽單位有個封師傅,經常幫她,一來二去,高大媽對封師傅由感激不盡到感情升溫。很快,高大爺知道了妻子的隱情,他氣憤不過寫了一封告發信,并把此事鬧到了單位工會。因為這事,高大媽和封師傅雙雙受到工廠除名的處分。
在以后的日子里,高大媽一心一意地經營著這個家,努力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試圖用汗水清洗身上的“污點”。高大爺也好像忘了這些不愉快的事,一家人也算過得平平靜靜。如今,兒孫成群,那段難堪的經歷似乎再也不會有人提起。
萬萬沒想到,今年“五一”節前的一天,高大爺陪高大媽去社保局辦理社保事宜,意外碰見了封師傅,出于禮貌,高大媽對35年前的老同事問候了幾句,就匆匆分開。但高大媽回頭發現,高大爺當時的臉色非常難看。回到家,因為上樓走得急,高大媽放下小包坐在沙發上喘起來。“愣啥神兒呢?想你‘相好’的吧?”高大爺突然冒出的“惡語”驚呆了高大媽。從此,高大爺經常把35年前的陳谷子爛芝麻之事翻騰出來,“老情人”、“蕩婦”等詞都派上了用場。不但如此,高大爺還規定,不許老伴兒自己下樓買東西,有事外出也須按時返回,晚一點就被扣上“有外心”、“花心不改”等帽子。
所謂家丑不可外揚,為避免丈夫大吵大嚷,高大媽都一一順從了。可高大爺看老伴順從他,更加疑神疑鬼。因為害怕她有外遇,高大爺都不去公園晨練,天天在家守著她。看著高大爺這個樣子,高大媽十分擔憂:“老都老了,兒女挺省心,老伴兒卻不依不饒總揭我的舊傷疤,他是不是神經太過敏感?”
從高大媽的敘述中可以看出,高大爺的反常行為屬于“創傷回閃”。35年前妻子的“情感出軌”對高大爺造成了心理創傷。心理創傷就好比軀體創傷,如果受傷者的自我功能強、人格較健全,他的抵抗能力就強;如果能夠獲得很好的社會支持和幫助,那么他的心理就得到了很好的外源性幫助,心靈的創傷也會愈合。如果受傷者沒有外源性幫助或自身抵抗力差,則會留下后遺癥,影響日后的功能。
人們對待創傷事件的通常做法是淡忘。但是真能忘記嗎?有些創傷事件并不隨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甚至彌久日深,一旦出現“導火線”,受傷的情緒就會爆發。
創傷性事件所引起的傷害和痛苦常使當事人內心難以平靜下來,而且讓他感受到被拋棄感和無助感。高大爺當年得知妻子有了婚外情,并通過寫信的方式告發,從而使妻子回歸家庭。雖然看到妻子任勞任怨地為家庭付出,但心理上仍存在某種不安因素。隨著年齡增大,雖然家庭穩固,但父母包辦婚姻、生活狀況不佳等諸多原因,都讓他非常壓抑。偶然與“老情敵”相遇,觸發了高大爺的心理創傷。老年人多見的“創傷回閃”便不斷地放大心中的烙印,才有了他的多疑等舉動。
其實,高大媽不必為此傷心難過。作為35年前事件的受害者,高大爺有心理創傷是不可避免的。對待高大爺的“創傷回閃”要有耐心,切切不要與他爭吵。另外,高大媽對過去也不應過多地解釋。俗話說,越說越亂,過多解釋不僅沒有好處,還會不斷刺激高大爺的不安心理。高大爺此時最需要的是高大媽的安慰、同情與關心。高大媽可陪他出去散散步,如果他不出去,就盡量多陪他玩,玩紙牌、看電視等,或讓他幫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分散他的注意力,堅持去做,就有可能使他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