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保健意識的提高,人們對健康體檢的態度越來越積極,對于體檢中發現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很多在體檢中查出“早搏”的患者,因此憂心忡忡,“積極”要求治療。事實上,“早搏”患者要區分情況,無須過度治療。
早搏,是心臟過早搏動的簡稱,亦稱期前收縮、期外收縮,是一種最常見的異位心律,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處性和室性4種,以室性最多見,其次為房性,竇性過早搏動罕見。早搏可發生于正常人,但心臟神經官能癥與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更易發生。早搏可以誘發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在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心性猝死,預防這些情況的發生是治療早搏的主要目的。
發現早搏,不必緊張
早搏是否需要治療,應該做以下區分:首先明確是器質性病變引起的還是功能性的。通常來說,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早搏往往在運動、勞累狀態下多發,而非器質性病變的早搏往往在安靜、休息狀態下發生。因此,早搏發生后,不用過分緊張。因為功能性的早搏,常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引起,主要的表現可能是主觀感覺方面,并不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患者的年齡、性別,也常常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比如一個30歲的早搏患者,如果是女性,多以功能性早搏居多,因為女性在絕經以前,由于雌激素的保護作用,是很少罹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如果是男性,則要注意自己是否吸煙,家族成員有沒有心臟疾病等。為保險起見,可以進行心臟超聲波檢查,確定一下心臟的大小、結構有沒有問題,以便確診。
同是早搏,區別對待
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早搏,一定要對原發疾病進行治療。而對于功能性早搏,如果自覺癥狀不明顯,僅僅是在心電圖上有表現,就沒與必要進行治療,應該著重對生活方式和規律的調整,比如少喝濃茶、咖啡,不要吸煙、飲酒、熬夜,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另外,要保持情緒穩定,擺正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關系,因為情緒高度緊張、心理壓力大是引起功能性早搏的主要誘因。如果自覺癥狀明顯,對工作生活造成影響,則要尋求醫生的幫助,在醫生指導下適當用藥以緩解癥狀,可以服用調解植物神經功能的藥物,情況嚴重的可以使用β-受體阻滯劑類藥物(如倍他樂克)抗心律失常,或是進行射頻消融治療。
總之,在早搏的治療上,切不可抱著“寧可錯殺一千,絕不放過一個”的態度,因為過度治療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比早搏本身要嚴重得多。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