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一定要截肢嗎?能不能不截肢?”身為醫生,經常聽到患者或家屬這樣問我。40歲的李清也是這樣,他患了嚴重的糖尿病足,左腳嚴重潰爛,當地醫院建議他截肢,以免引發全身感染而危及生命。李清卻怎么都不愿意截肢,因為一家老小的生活還得指靠他外出打工掙錢呢。
面對李清的詢問,我說要仔細檢查后才能做決定。檢查結果出來后,結合他的病史,我決定對他進行介入治療。經過精心的治療,李清終于能正常地走出醫院,曾在截肢驚恐下憂郁的臉龐露出了笑容。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之一,是下肢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結果。臨床資料顯示,30%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肢端缺血截肢;糖尿病足潰瘍成為截肢的首要原因,高達85%。
截肢,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讓人非常難以接受。與李清一樣,那些面臨著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都期待有一種能避免截肢的治療方法。然而,傳統的治療方法(藥物、切口排膿、植皮整形等)最多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真正解決下肢動脈缺血的根本問題。國外最先開展的介入治療卻能使下肢已缺血的血管重建,將閉塞的血管開通,讓患肢重新得到血氧的供應。
常見的冠狀動脈造影、射頻消融術等都屬于介入治療。由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管腔細、病變血管較長,一度成為傳統介入手術的禁區。近年來,隨著專用于下肢動脈的小口徑、長球囊等系列產品的出現,介入的盲區被打開,可通過長段閉塞病變血管,甚至可擴張足踝部以下動脈。
目前的糖尿病足介入療法,可以避免多次球囊擴張所造成血管內膜撕裂,同時減少再狹窄率。介入治療的成功實施,可以為那些長期遭受肢體疼痛、麻木、酸脹等不適感困擾的糖尿病足患者,緩解癥狀、減少痛苦、提高生活質量,使發生潰瘍、感染遷延不愈的糖尿病足患者獲得痊愈的機會,從而減少患者的截肢率或降低手術平面,最大限度地保留殘肢功能。
下肢血管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顯著、安全、并發癥少等特點,對糖尿病嚴重下肢血管病變的治療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