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師范學校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是實現高師教育目標、培養合格師資的必然選擇。教育學課程教學是滲透人文知識、增進人文修養的一個很有力的途徑。教育學課程教學工作者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從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加強人文教育。
[關鍵詞]教育學 高師生 人文素質 培養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組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它包括文化知識素養、道德情操素養、審美素養和人生境界追求以及心理素質、思維方式、人生觀、價值觀等個性品格。
在一次全國范圍的師德狀況調查中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教師最重要的品質是關懷。然而,問卷顯示的教師對學生的關懷現狀卻是令人擔憂的,只有四成的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關懷。事實上,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并不是我們的教師不愛護學生,而是源自教師對關懷的片面理解,源自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缺失。顧明遠指出:“許多高師生缺乏對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缺乏對世界歷史文化的了解,他們知識貧乏,對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知之甚少。” 高師各門學科的教學對高師生的人文素質的形成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而教育學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學課程教學是滲透人文知識、增進人文修養的一個很有力的途徑。而傳統的教育學課程教學,常常是教師以講授的方式,偶爾附以例子進行理論闡釋,旨在讓師范生接受有關教育理論。這種外在的灌輸往往使學生所得到的教育理論與教師們所采取的實際教育行為之間出現不一致,導致學生缺乏真實情感體驗,在實際生活、工作中無所適從,容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品質。
教育學課程教學工作者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發揮教育學課程教學在培養高師生人文素質上的優勢,努力造就學生,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完美人格的未來合格教師。
一、明確本學科教學目標,發揮高師教育學學科性質中的人文優勢
高師教育學是繼高師心理學之后開設的一門教育科學基礎理論學科,本學科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教育學基礎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具有鑒別與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教育思想、有效獲取現代教育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教育、教學技能,能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指導教育實踐;增強學生熱愛兒童的情感和專業興趣,使學生樹立獻身小學教育事業的責任感,為學生今后的專業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上教學目標的表述反映出了教育學課程顯著的人文特點。
作為教育學教學工作者,應正確認識教育學學科的性質、功能和價值,明確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目標,以教育思想的發展作為基礎,在傳授教育理論科學知識、培養教育教學能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去體驗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去感悟教育的意義和生活的真諦。
首先應幫助高師生樹立從事現代教育所必須的教育觀念,諸如“兒童觀”、“兒童發展觀”、“教育先行”、“終身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教育價值”、“因材施教”、“發展智力”、“素質教育”等觀念。這是學生學習教育專業技能的基礎,是教育專業技能學習所不能代替的。因為只有在先進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才能認識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正確地運用各種原則、規范和方法;才能避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自覺性,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鉆得更深,在面對各種問題時隨機應變,觸類旁通。
在教育學課程第一課緒論教學中,我就通過例舉陶行知先生的“別‘槍斃’一個中國的‘愛迪生’”和孫敬修老師教育兒童的兩則小故事,讓學生們明白教育有它自己的規律,按生活中一般的認識方法去處理很有可能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陶行知先生和孫敬修老師解決教育問題的好“辦法”,是他們在正確的教育觀念指導下,正確運用教育原則、方法而總結出來的,這些“辦法”的應用就是教育學知識在具體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二、采用“案例教學”,在培養教育教學能力中培養高師生人文素質
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認知”是“建構”的一個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要依靠學生主體去“體驗”和“生成”。要在教育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人文素質、人文精神,我們教師必須建構一個開放性的課堂模式,創設民主、開放、活潑的課堂氛圍,保證學生自探、自求、自創的思維時空,凸現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和教學的民主性、啟發性。為此,在教育學課程改革中,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創設案例化的問題情境,在講授理論知識之前,給學生提供一個教育問題事件,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后根據教材提供的理論對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案例中的問題情境是在大量教育活動中精選出來的,將理論知識寓于情境之中,能營造一個逼真的教育教學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探索處理各種教育教學問題的經驗,體會教學實際中出現的一些事件的處理策略。例如我在講授“教學原則”這一節時,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討論:上課鈴聲已經響過,教室里人聲鼎沸,同學們依然在興高采烈地談論剛剛結束的籃球比賽,教師站在講臺上等待學生平靜下來。如果你是教師,你怎么開始導入新課,讓學生分散的心回到課堂上?對于這個情境,學生們討論得非常熱烈,建設性意見層出不窮。學生們在比中有所感悟,深化了對理論的理解。
學生在主體參與過程中,分析問題、把握癥結、策劃活動、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中習得“教育情境知識”,提高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小組協作、研討,培養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尊、舒展、活潑、自由的心態。
三、挖掘教材內容,發揮高師教育學課程教材中豐富的人文優勢
高師教育學學科及其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這些人文因素有顯性和隱性兩方面,都需要教育學教學工作者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因素包含文化觀念、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個性觀念、時代觀念和哲學觀念等等。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古人云:“愛人者,人恒敬之”。很多教育家、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受到人們尊重,不僅僅是他們在專業領域取得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大批著名的中外教育家,如教材上介紹的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美國教育家杜威、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陶行知等等,他們的人格魅力來自于學術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統一,表現為健康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要用心發掘這些人物形象中蘊含的精神內涵,精心地選擇、組合、疏導,在人物形象與學生心靈中間架起一座情感橋梁,使學生的靈魂超越時空,與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教育家進行交流溝通,沐浴他們的人格光輝,感受他們的精神道德力量,從內心深處得到震撼和陶冶,從而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覺地成為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載者和實踐者。如說到孔子,則可說到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師人格,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恥下問、身體力行、學思結合、溫故知新等教育教學方法。我在教育學課堂教學中要求每位學生深入學習了解一位自己喜歡的著名教育家,熟悉、了解其著名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軼事,并在全班介紹。過學生自主學習、查找資料、演講交流,使學生開闊視野,開闊胸襟,增加文化底蘊。
四、創設教育實踐情境,提高高師生的人文素養
在教育學課堂教學中由于課時有限,不可能有大塊時間帶學生到小學課堂實地見習,而理論聯系實際是師范生學習教育理論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學生在有限時間里感受真實的教育情境呢?我通過開設模擬課堂來嘗試創設教育實踐情境,請每一位學生都輪流擔任教師角色,承擔各種教育教學任務,自主設計教育教學活動計劃、方案,并模擬真實情境實施活動方案,課后請同學們進行評價。如在“師生關系”一節中,學生們模擬課堂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有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情境。請一位同學扮演教師,采用各種方法來解決矛盾,同學們再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對這些方法進行分析評價。在“班主任工作”一節中,請同學們模擬班干部競選環節;在“教學組織形式”一節中,模擬課堂教學、小組討論等各種課堂組織形式;在“少先隊工作”一節中,模擬一節主題班隊會活動。在具體真實的教育情境中,同學們真實地感受到由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在獨立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過程中,同學們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在自主參與、獨立思考、角色轉換的過程中,同學們超前獲得教育教學經驗,感受到教育對象的真實性,體驗到教師的責任,了解和理解了學生的身心狀態,逐漸培養了同學們作為教師的職業意識、職業情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以及職業能力。事實證明,通過模擬課堂創設教育實踐情境,學生從中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成功感,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培養了嚴謹求實的態度,堅韌不拔的意志,良好的競爭能力和合作意識,而且有利于獨立健全人格的提高。
五、言傳身教,發揮教師在高師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愛因斯坦說過:“第一流人物對于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能成就方面還要大”。高師生在成長道路上會存在很多困惑,如怎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和挫折;怎樣對待社會上的不良誘惑;怎樣處理個人與同學、老師的關系;怎樣對待友情、愛情等等。要解除這些困惑,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悟修養、加強學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外,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應該是教師多給予關懷和引導。教師的思想、道德、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師生的做人、做事、做學問觀念。教師應以崇高的愛國情操、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尚的職業道德、創新的專業追求、無私的育人情懷,豐富、提升學生的素質、人格和精神境界,在高師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要堅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將教材中提倡和教學中闡釋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體現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為學生當好示范。若能堅持不懈地精心疏導,言傳身教,相信學生在人文精神的潛移默化中,在優秀人物榜樣力量的激勵下,在教師師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良好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養塑造出來的。
高師生人文素質的有效培養不在于一朝一夕枯燥無味的說教,而是在連續性教育過程中從課內滲透到課外,從人文知識的傳授到人文環境的創設,從教育者的言教到身教的潛移默化,恰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就要求教育學教學工作者必須始終把“教會學生做人”視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教書與育人并重。
參考文獻:
[1]顧明遠.人文在高等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8).
[2]徐劍.生物教學中的人文關懷[J].中學生物教學,2004.
[3]夏幫青.自強不息厚德載物[J].中學生物教學,2006,(7):16-17.
(作者單位:江蘇南京幼兒高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