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技術手段的能力。在小學階段,筆者們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能力;把計算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工具,使學生掌握這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這一工具來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zhì),培養(yǎng)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筆者們正在積極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采用啟發(fā)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積極主動發(fā)展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 信息 素養(yǎng) 課堂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xiàn)代教育技術已經(jīng)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中,先進的教學設備的運用更是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zhì)量,而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現(xiàn)代化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課程。正因為如此,筆者國在中小學開設了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為孩子們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做準備。筆者校開設信息技術課已經(jīng)好多年了,作為本課程教師,筆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下面筆者就談談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小小“游戲”引進課堂
小學生對游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游戲的特點。根據(jù)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也要加以適當引導,并不是真正把計算機房當成游戲廳,要讓學生明白玩游戲是為了讓他們學會使用鼠標。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還可以促使學生自主地去學習。這樣學生既感到有興趣,練習起來也不枯燥乏味。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利用小學生對windows中的畫圖程序的喜歡來讓他們畫自己喜歡的圖片,自己制作(給學生自由的活動空間)圖片,然后進行評比。結果很明顯,有的學生能自己摸索出各種鍵的功能,畫出漂亮的圖片,但是有些學生只能畫出簡單的線條,這部分的學生就會很羨慕別的同學畫出的美麗圖片。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熟悉各種功能鍵,使接受能力強的學生能更自如的運用畫圖中的各種功能鍵,基礎差、接受能力差的學生也能在這種對比的心理下自覺地提高學習的興趣,進行學習、練習。老師這個時候進行指導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種教學形式來幫忙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水平基本上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因此,小學生是通過對實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語的直接感知、對學習材料的直接操作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給三年級學生上《計算機的組成》時,筆者避開了復雜難懂的計算機結構,從課桌上的一臺計算機說起,首先給學生介紹了各個部分的名字,然后讓大家看一看各個設備的后面有些什么。學生們一個個都興致勃勃地彎下腰去查找,有的說顯示器后面有兩條線,有的說鍵盤后面有一條線,還有的學生說主機后面有很多很多線。然后筆者又引導他們順藤摸瓜看看這些線都連到了什么地方。通過這樣地教學,學生不僅了解了計算機的各個設備,而且掌握了計算機的連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們對計算機的神秘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走進生活,參與多彩活動
學習任務、練習題的選擇,要盡量來源于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本地的社會問題以及國家的發(fā)展與科技進步等方面的問題,同時留有一定的思考題目或練習題目,引導學生利用學會的信息技術去了解、解決這些問題,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表達自己思想的意識和習慣。例如,安排學生學習文字處理時,可以考慮以寫日記為一條主線。一方面,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習作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另一方面,習作的內(nèi)容、形式多樣,可以方便的利用信息技術來處理,通過寫“春游日記”掌握文檔的錄入、段落格式的設置和編輯修改方法;通過描寫冬天“雪花飛揚,到處是銀裝素裹”的景致,引導學生觀察冬天的變化,從而引導學生設置不同的字符格式;通過錄入“快樂拍手歌”歌詞,掌握用復制粘貼的方法完成需要重復輸入的內(nèi)容。總之,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綜合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滲透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
四、自主實踐樂趣無窮
實踐操作是鞏固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俗話說:熟能生巧、勤能補拙,多練習,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要學習的知識,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在教學中,筆者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給他們多一些表現(xiàn)的機會,多一份創(chuàng)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體驗,給學生一種到達成功彼岸的力量。例如,教學《畫多邊形》一課時,教師首先不是直接講解畫法,而是出示“五邊形”圖讓學生觀察,然后出示自學要求,讓學生自學,畫出“五邊形”,根據(jù)自學要求,學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其他同學看。“五邊形”會畫了,其它的三角形、七邊形等等同樣可以很快畫出了,這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不僅學會了“多邊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漸學會自學的方法,每完成好一個操作,學生就會獲得一份成功的喜悅,就會從中品嘗到收獲的樂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濃了,課堂教學的形式多了、新了,師生間的氛圍和諧輕松,教學效果必然明顯提高。
五、整合學科,多面發(fā)展
計算機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和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如在教學Word時,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修改等;教學畫圖軟件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在教學上網(wǎng)時,結合自然、語文、社會等學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完成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感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總之,以上五點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一些經(jīng)驗,關于如何上好信息技術課還有許多問題有待于解決。總之,小學信息技術課是嶄新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zhì)、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著手,要在教學中結合實際,采用適應本課程的教學方法,使信息技術課成為易學的實用課程,真正為基礎教育注入生機與活力,真正讓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處以理實際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焦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