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歧義是語言本身一種內在的現象。產生歧義的原因很多,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表現為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和句法歧義。一方面,歧義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但另一方面,正確地理解和恰當地運用英語歧義,可以使我們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關鍵詞]英語歧義 語音歧義 詞匯歧義 句法歧義 積極作用
歧義是語言本身一種內在的現象,它的產生與語符系統、心理聯想和文化語境等密切相關,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表現為語音歧義、詞匯歧義、句法歧義和語用歧義。一方面,歧義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人產生誤解,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語言的豐富性,并在許多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
“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仔細思考一下,我們不能不驚奇地發現普遍存在的語言歧義現象)。這就是Kess和Hoppe在其專著“Ambiguity in Psyeholinguistics”中提出的“語言無處不歧義”的理論。任何語言都存在著歧義現象,英語也不例外。英語中的 ambiguous一詞是借用法語中ambiguite,語又來源于拉丁語的ambiguus,這個詞是由兩個詞干ambi-(“on both sides”)和agere (“travel”或“drive”)合成,意思是“wander about”或“drive on both sides”,比喻一個要到達某個目的地的旅行者,有兩條以上的路徑可行。自從被英語借用以后,就不再喻指旅途或路徑了,而是指“由兩種或以上的意義及理解造成的疑問和不確定”?,F在,它的名詞ambiguity專指語言學上的歧義。
我們很難給歧義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大部分語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當結構上遵循語法規則、語義上符合邏輯常理的語句,其深層可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釋義,即出現歧義。張克禮在《英語歧義結構》一書中指出,歧義有多種理解,但歸納起來只有三種:詞匯歧義、結構歧義和話語歧義。除含兼類詞的結構外,凡不含歧義詞的結構有歧義,則均為結構歧義。一般語音歧義指在對話中由于語音有歧義而使聽話人有多種理解。語音歧義是由同音異義詞和同音同形異義詞引起的,這兩類詞都屬于發音相同而意義不同,但同時它們又屬于詞匯歧義。這樣看來,歧義結構只包含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歧義是消極的,英語中的歧義現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礙了人們對話語的理解,增加了交際的難度,應盡量消除。但也有為數不少的專家認為歧義是積極的。古羅馬修辭學家Quintilian認為,歧義是法庭中極有力的武器,也是語言本身一種優越的特征。因此義我們不應片面地排斥歧義現象義而要創造性地積極運用歧義使我們的語言變得更加生動而形象。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的歧義,都是語言里客觀存在的現象,體現了語言的復雜性和微妙性,并且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日常交際、文學作品、商業廣告等各種場合,以達到某種特定的修辭效果或語用目的。
1.一語雙關,強化主題
雙關這種語法修辭手段就是對歧義現象積極、巧妙的使用。如他又從另一側露出腦殼,朝人群多的地方高喊:“買報!新華——掃蕩——中央!”過路的群眾聽了,有的人露出會心的一笑?!靶氯A——掃蕩——中央”就是一個結構歧義句。既可理解為一個非主謂句,即由三種報名并列的聯合結構(“新華”指共產黨當時辦的《新華日報》,“掃蕩”和“中央”分別指當時國民黨辦的《掃蕩報》和《中央日報》),也可理解為一個完全主謂句,其意思是不言而喻的。該歧義句不僅表現了報童的革命情結,也表現了報童的機智。
2.廣告文本
創作中,歧義便被作為一種語言策略來達到一定的目的一一增強廣告文本的說服力。筆者將這種出于某種意圖而特意使用的歧義稱為“蓄意歧義。(intentional ambiguity)廣告文本創作者利用歧義這種意義不確定的語言形式來表達一明一暗兩種意義通常情況下,需要琢磨的隱含意義才是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更重要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蓄意歧義也可以稱作一種間接的語言表達形式。
如Try our sweet corn. You will smile from ear to ear. (由多義詞引起的歧義)
“ear”在這里不僅指“穗”,還表示“耳朵”。因此,該句有兩種理解:“吃了一個又一個的甜玉米,你開心的笑”和“嘗嘗我們的甜玉米吧,你會咧開嘴大笑的(非常開心滿意)”。
又如Your personality needs layers.Your face does not.
這是一則推銷粉底的廣告,巧妙地運用“layer”這一同音異義詞,使其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具有雙重意義,向消費者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我們需要多層面的豐富多彩的個性,可是我們臉孔的肌膚不需要皺紋”。
又如:“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all hans separately.”(我們大家必須團結起來,否則我們就會一個個被絞死)。
3.開拓意境,豐富內涵,從而產生無窮的聯想
這是美國歷史上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說的一句有名的雙關語。政治家在此正是巧妙地利用了“hans”所包含的兩個不同意義,巧妙地表達了該句所蘊涵的主題:“團結就是力量”,使話語力量得到了加強,聽眾或讀者產生了深刻的印象,從而保證了政治宣傳的效果,達到說服人的目的。
4.故意歧解,使語言詼諧幽默,或為了調和沖突,使語言顯得委婉、含蓄、禮貌,易于讓人接受,幽默風趣,營造良好交際氣氛
如Ask for me tomorrow,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這是莎士比亞《羅密歐于朱麗葉》劇本中邁丘西奧受了致命的劍傷后,臨死前說的俏皮話,真是令人聲淚俱下。句中a grave man既可理解為“一個墳墓里的人”也可理解為“一個莊重嚴肅的人”。這兩種含義并行滲透在字里行間,難以排除一方。正是這種模棱兩可的表達,反而非常準確而生動地表現出邁丘西奧的詼諧、樂觀、幽默的性格和視死如歸的氣概。
又如:“This is a white hotel.”He said,I looked around“It isn't white.Such a color needs a great deal of cleaning.”I said,“But I don′think I mind.”
店主顯然是要表達這里是供自人住宿的旅館,而黑人“我”卻故意理解成“白色旅館”,且進一步指出這店不夠干凈,不過“我不在意”。顯然,“我”故意轉移話題,目的是使交際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又如“My daughter has arranged a little piece for the piano.”
“Good. it's about time we had a little peace.”
主人想讓女兒為客人彈一曲,而客人卻認為可以休息一會兒了。由于piece和peace發音相同,因而引起了客人的誤解,產生了毫不相干的答語,使人忍俊不禁。
但是,歧義使用不當的話,也會產生消極效果,影響讀者的正確理解。上個世紀70年代的報紙上曾有過這樣一個句子:(22)“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論進攻是早有準備的?!钡降资前拖蛞赃M攻,還是以向巴進攻?因為這是個結構歧義的句子,所以讀者無法從這個句子中得出判斷。
歧義雖然有時會產誤解,造成語言使用者之間不必要的距離,阻礙交際雙方的溝通。但歧義現象也有自己的實用價值。如果使用得當,就會產生良好的修辭和交際效果。而廣告常講究創意,語言生動活潑,寓意深刻含蓄。
參考文獻:
[1]Gorfein,David S. Resolving Semantic Ambiguity[C].New York: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89.
[2]張克禮.英語歧義結構[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
[3]陸揚烈,冰夫.霧都報童.1998.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