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的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教學中喜聞樂見的現象,但是,課堂中應用動手實踐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所想,因此,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使動手實踐的教學方法達到完善。
[關鍵詞]動手實踐 反思 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記憶、訓練,而要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皠邮謱嵺`”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經歷數學學習過程,得到數學生活體驗,能很好地去進行探索、發現和創造,進而能解決一些實際應用問題。這是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改善數學學習方式應持的有效教學策略。但是,就實際課堂教學效果,有的還產生了一些偏差,甚至背離了動手實踐作為一種數學學習的初衷。因此,積極反思動手實踐這一學習方式及其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對廣大數學教師準確理解與合理定位動手實踐的數學學習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正確理解動手實踐的作用
強調動手實踐,則是力圖變革單一的被動的數學學習方式,力求消除傳統的數學學習方式產生的不良效果,并試圖通過動手實踐營造一種多樣豐富的數學學習情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長期以來,“空間與圖形”知識的教學比較陳舊,絕大多數的老師不太注意讓學生動手實踐和操作,認為課堂時間寶貴,讓學生動手浪費時間,從而學生不能直觀形象的去親身感受所學知識,怎能談記憶、應用知識呢?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動手,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讓他們知道動手實踐也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例如,課堂中,學生碰到這樣一道題:兩枚大小相同的硬幣,一枚固定不動,另一枚繞其邊緣滾動(無滑動),當運動硬幣滾動到原來位置(與第一次重合)時,運動硬幣自轉了圈?有的學生會不假思索地得到1圈,但是有的學生受長期動手實踐的熏陶,從身上摸出硬幣操作之后,情形與自己想象大相徑庭,竟然是2圈。通過動手操作,學生明白了問題的結論,這不能不說動手實踐是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手段,是解決身邊數學問題不可缺少的良方妙策。
二、明確動手實踐的目的
課堂上,有時在進行動手操作時很盲目,不知究竟剪拼折疊要干什么?例如,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平行四邊形紙片,讓他們旋轉,看看能發現什么?(教師目的是讓學生發現平行四邊形是中心對稱圖形)然而學生紛紛回答:“一個平行四邊形旋轉后還是平行四邊形”,就是沒有學生回答老師心中的答案。其原因在于:教師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前沒有明確目標,使學生只具有操作的形式,不能明確操作的意義與結果。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之前要明確目標。學生只有明確目標,才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定操作的思考方向,得出正確的結果。
三、準確把握動手實踐的時機
為了使學生學得數學知識,在課堂上,教師經常要布置動手活動,活動的目的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學生動手實踐之前,應當讓學生對問題先進行思考,做出猜想。在學生感到有必要去探索和有必要驗證自己的猜想時,再讓學生帶著思考去做,帶著猜想去實踐。如最近筆者聽了一節題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課。教師首先讓學生折紙,提出有關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猜想,然后再證明。課后筆者與這位教師進行探討:先讓學生折紙,就等同于教師在證明這個定理以前就為學生添好輔助線,然后再讓學生證明,你認為這樣好不好呢?這位教師在經過分析和反思以后,這位教師終于設計出“觀察圖形——想象——提出猜想——分析證明——折紙驗證”的思路。所以,教師應準確把握活動的時機,才能體現活動正真價值。
四、合理控制動手實踐的時間
動手實踐的實踐如果過短,學生就可能僅僅把動手實踐作為形式,缺少時間去嘗試把動手實踐與數學知識、技能、思想方法聯系起來。如果時間過長,必然會影響活動內容歸納總結,無法完成知識提升。會對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如果所需活動時間長,可以課前布置活動內容,把動手實踐延伸到課外。
五、動手實踐中教師角色的定位要合理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布置活動任務,合理安排動手實踐頻次、時機、時間長短,引導歸納活動結果,使得動手實踐上升到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層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動手實踐的進展情況做出實時的引導和恰當的提煉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動手實踐是為特定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特定思想的理解提供支持和幫助,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驗將要學習的數學內容,因此,動手實踐是必要的。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更有助于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要應用得當才能彰顯動手活動的益處,否則,只能使動手實踐成為一種時尚,徒具形式,達不到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海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