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夫妻財產關系日益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更好地規范夫妻財產關系,減少糾紛,修改后的婚姻法確立了夫妻財產制度。但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夫妻財產制度較為抽象,不能清晰地界定個人財產和夫妻共同財產,由此損害了一方或雙方的利益,因此,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從法律的角度對夫妻共同財產的界定,提出一些粗淺的實務性見解。
[關鍵詞]婚姻法 夫妻共同財產 夫妻個人財產
夫妻財產制又稱婚姻財產制,是指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后所得財產的所有權制度。我國夫妻財產制的形式分為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法定財產制是指配偶在婚前或婚后未訂立夫妻財產契約或財產約定無效的情況下,依法律規定當然適用的夫妻財產制。夫妻法定財產制度包括夫妻共同財產制度和個人財產制度,本文試對夫妻法定財產制度作以下思考。
一、夫妻共同財產制度
依據我國現行《婚姻法》第17條規定,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任何一方所得的財產,原則上均屬于夫妻共同共有財產。具體包括:“(1)工資、獎金;(2)生產、經營的收益;(3)知識產權的收益;(4)繼承和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3款規定的除外;(5)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睂τ谶@條規定,筆者談一下自己的見解。
1.現行的婚姻法明確列舉規定了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增強了在實踐中的可操作性。但有些方面還是比較模糊。本法17條第1、2款規定一方或雙方婚后通過勞動、工作所得的收入和從事生產、經營中所得的收益。實踐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一方在婚前購買該房屋時以較低價格購進,而在婚后經過修繕,或者由于種種原因,使得房屋價值高于購房價格。但在本法第18條中規定,“一方的婚前財產應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有學者認為,這部分增值是一種婚姻存續期間的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夫妻雙方依法享有平等的處理權,理論上一人一半,而不全歸享有房屋產權的一方。而筆者認為對上述問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最關鍵是看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房屋的增值部分是不是屬于夫妻共同經營生產所得的收益。如果房屋婚前是一方貸款所買,婚后是由夫妻共同償還貸款,也就是說夫妻共同經營這套房屋,那么房屋的增值部分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反之,如果婚前一方已全額購買而且取得房產證,那么在法律上就以為這一方對該房屋享有所有權,而且婚后對于房屋的增值,也談不上夫妻共同經營所得,它應該屬于一方個人財產。
2.本法第17條第3款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知識產權的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知識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著作權等,凡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的有償轉讓費,著作權已取得的稿費,因發明、設計而獲得的資金報酬等,都歸夫妻共同所有。由于知識產權是個人的智慧結晶,具有與人身不可分離的特性,如著作權中的署名權,因此,歸夫妻共同所有的并不是權利本身,而是它所取得的經濟利益。凡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仍應歸權利人個人所有,在離婚時不能分割。但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知識產權的取得,離不開另一方的支持,進行研究的投入往往包含了大量的夫妻財產,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項知識產權的取得是夫妻雙方共同的努力的結果。因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若干具體意見》第十五條的規定:“離婚時一方尚未取得經濟利益的知識產權,歸一方所有。在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對另一方適當照顧?!边@一規定考慮到了另一方的合法權益,但是相對比較抽象,實踐操作中有很大的難度。筆者認為,在今后出臺的司法解釋中,應把其分別考慮,各自規定,以充分照顧雙方的合法權益。
3.本法第17條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是女性主內,男性主外,夫妻之間存在著收入的差異,但男性的收入是因為有妻的支持、幫助,使丈夫能安心工作,妻的付出也是屬于共同財產的內容。如本法第40條規定,付出義務較多的一方,有向另一方請求補償的請求權,也體現了夫妻權利義務的統一。所以說,雙方在權利和義務上是平等的基礎上,夫妻的財產權也是平等的。
二、夫妻個人財產制度
夫妻個人財產是指夫妻婚前個人享有的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并依法應歸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作為夫妻一方個人所有的財產,應有其本人占有、管理、支配和處分,他人無權干預;在離婚時,歸個人所有,他人無權分割;在財產所有人死亡時,應劃入遺產的范圍,按繼承法處理。
現行《婚姻法》第1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1)一方的婚前財產;(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爆F行的《婚姻法》設立夫妻個人財產制度,有利于維護夫妻合法的財產收益,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家庭財產法律制度,另外,規定夫妻個人財產制,有利于在審判實踐中明確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的界限,在處理夫妻對財產權益爭議時,有法可依,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益。筆者結合婚姻法設定的夫妻個人財產制度,談談自己的見解。
1.本法規定的一方婚前財產,可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個人所有的財產,工資、獎金,從事生產經營的收益,知識產權的收益,因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資本收益以及其他合法收入。二是一方婚前已經取得的財產權利,如一方婚前取得的債權等。三是婚前財產的孳息,包括個人財產婚前孳息和婚前個人財產婚后孳息。如婚前所投資的股票,婚后因股票大升而獲得的收益應認定為婚前的個人財產。
2.本法規定,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藥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應屬個人一方財產。這種因人身權受到侵害所獲得的損害賠償費用,因其具有嚴格的人身性質,是用于保障受害人生活的基本費用,只能作為一方的個人財產,不得作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在法定財產制的情況下,受害人在向醫院支付醫療費時,往往是以夫妻共同的積蓄或向他人借款(該債務實踐中通常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先墊付,然后再向侵害者請求賠償的。如果將獲賠醫療費一概規定為一方的個人財產則顯失公平。
3.本法把“遺囑或贈與合同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列屬為夫妻一方財產,充分考慮到了財產所有人的自由處分財產的權利以及獲得財產者的權利,體現了婚姻法對遺囑人、贈與人意愿的尊重,符合我國繼承法和民法通則的立法愿意,充分保護了夫或妻一方的個人利益,避免夫或妻一方在婚姻生活中失去財產上的獨立人格。
4.本法將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規定為夫妻一方的財產,而未列舉具體內容或界定標準,也未規定專用生活用品在家庭財產中所占份額的比例。我們知道,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個人專用生活用品的價值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了摩托車、轎車等高檔生活用品,并逐漸成為夫或妻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因此,如果婚姻法不對專用生活用品的價值、專用生活用品在家庭財產中所占的份額的比例及生產用品與生活用品之間做出科學界定,必將損害婚姻當事人一方的合法權益,建議今后在制訂這方面的司法解釋中,應彌補此立法上的不足。
5.對于條款中“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這是夫妻個人財產的一個兜底條款,是指法律不宜也難以窮盡的。筆者認為,跟個人的人身性、身份性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財產,應當屬于夫妻個人的財產。
以上是筆者對婚姻法中規定的法定夫妻財產制度提出一些初略的探討。在新形式下,夫妻對財產權的行使會直接影響到婚姻家庭的和睦和社會的穩定,所以立法者應當完善夫妻財產關系的立法,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加具有操作性,從而更有效地保障社會及個人的利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法律出版社,2001.
[2]夏吟蘭,何俊平.婚姻家庭法教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林秀雄.[臺灣]夫妻財產制度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生出版社,2001.
[4]巫昌禎.婚姻家庭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5]楊晉玲.中外婚姻財產法比較研究.現代法學,2004,(2):173.
[6]蔣月.夫妻的權力和義務.法律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武警南京指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