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化學教學中,充分地把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與社會生活研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化學教學富有生命力。
[關鍵詞]化學課程 化學元素 人體健康 社會生活
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的重大改革,它為中小學教育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而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諸方面得到健康而全面的發展。
化學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側重于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能的關系,以及物質轉化的規律和調控手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任教者在堅持教好化學知識的同時應不斷的把已有的或新接受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社會實際相聯系,特別是化學物質與人的健康知識,給學生以“物質世界充滿了化學變化,人類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化學變化。化學科學的發展增進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的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他們主動深入的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化學課本中包含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常識的教學內容,對這些內容加以挖掘、整理、補充、豐富,然后生動的介紹給學生,不失時機的把社會生活研究與化學課堂教學融為一體。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地把基礎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與社會生活研究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對提高課堂效益,優化學生綜合素質有著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在課堂教學以及教學實踐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化學史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化學教材中,化學發展史的內容是學生認識化學這門學科的開端,通過向學生介紹這些方面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到人類認識化學并使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經歷了漫長過程。古時候,人類為了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進行抗爭中,發現和利用了火。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并使人類變得聰明而強大。既而,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等等。為人類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產資料。尤其是在近代,從拉瓦錫的燃燒學說到道爾頓、阿佛加德羅的原子分子學說,從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國的杰出制堿科學家侯德榜和對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作出卓越貢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青蓮教授,到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李遠哲等等。這些化學史,教師講起來娓娓動聽,學生聽的津津有味,而且使學生對化學概念理論的來龍去脈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容易記憶。
二、注意化學教學貼近學生生活,著力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在教學過程中,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展開探究,獲得有關的知識和經驗。同時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感受到身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變化,增加學習興趣,加強同學們對化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的認識。對于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的物質及其變化現象,要注意在教學中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如:水是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質,飲用水是作為人們日常生活飲用或炊事用的水,其水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健康,飲用水的水源可采用河水、湖水和地下水等自然水,但由于其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雜質,需要經過適當處理,才能飲用。作為生活飲用水,首先要求對人體健康無害,要不含有病菌,病毒,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質,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成分。工業用水應盡量滿足水量大,水質好,水溫低等條件。農業上的用水量很大,占整個用水量的60%以上。
三、從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揭示化學與生活,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性
隨著科學進步和發展,人類的衣食住行和衛生健康等日常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人類為了維持生命和健康,必須要攝取食物,食物的成分主要有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等六大類,這些物質在人的生命活動中十分重要。合理安排飲食和從體外攝取必要的營養物質對人的生長發育等生命是至關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學挑食,喜歡食用大量的肉制品,而不喜歡吃蔬菜水果類含維生素系列的食物。如缺乏維生素C可能誘發壞血病,而蔬菜水果黃瓜等食物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再如平時飲食中使用奶制品,魚肝油,蛋黃可補充維生素D,防止佝僂病等。一些人體必須元素也有一個合理的攝入量,對于媒體中充斥著有關補鈣補鋅等保健品藥制的廣告,為了增強對他們的了解,可組織學生調查市場上的保健藥,查看他們的標簽或說明書,了解其主要成份。使學生認識到不經過醫生的診斷而盲目食用,某些營養補制是有害的。
四、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是擺在我們面前急需解決的迫切任務。現在的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雖然他們尚不能去全面理解臭氧空洞的變大有什么危害,森林的大量砍伐有什么負面影響。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接觸一些化學知識來豐富他們的思路,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善于利用。如:在學習《保護水資源》課題時,結合書本知識,在認識“三廢”(廢水,廢氣,廢渣)處理的必要性以及處理的一般原則的基礎上,參觀本地的“三廢”處理設施(或利用多媒體觀看有關影象資料),組織討論。在講到化肥知識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設問他們:為什么農田不能多依賴無機肥?農家肥和化肥比較各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改良土壤可以施用哪些物質?在學習硫酸、鹽酸等知識時,可以問他們何為“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從而進一步闡述人為什么要進行尾氣處理?在有機合成材料的教學中,環境保護的內容豐富,與生活很貼近,有機合成材料于我們生活實際緊密聯系,我們穿的衣服通常是由合成纖維織成的,合成材料的應用和發展,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活。但是,合成材料廢棄物的急劇增加也帶來了環境問題,廢棄塑料帶來的“白色污染”尤為嚴重。近年來發現的英國的瘋牛病問題,比利時的二惡英,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等。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適時的與課本知識相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五、結合課本,介紹高新科技發展,激發學生奮發努力,為社會做貢獻
化學作為自然科學與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化學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穩定性,但社會卻又是瞬時萬變的。這要求我們教師具有時代信息,能結合時代的要求。如課本涉及到的C60分子是一種由60個碳原子構成的,它形似足球,這種物質的結構和性質,人們對它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入,它應用于材料科學、超導體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進行中。通過這些新材料的介紹,我們可以適時地激勵學生去了解這些產品或材料的組成部分,合成制造方法,主要用途等,再比如,日常生活中的塑料包裝最初生產出來時,以它的方便快捷的作用深得人們的親睞,而目前不合理的使用給人類帶來了危害,要解決其降解難題,多鼓勵學生去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探討。
以化學學科書本知識結合社會生活進行教學,理論聯系實際,才不至于脫離生活,不至于所培養出只會讀書的“人才”。我們在教學中應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主旨,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適當的啟發學生去關心身邊的事,關心他們生活生存的空間,提高綜合素質,使其成為適應現代社會,成為真正有益于社會的人。
(作者單位:江蘇阜寧縣永興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