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施工技術》課是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土建類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起重要作用,該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高職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其教學方法必須改革。文中闡述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方法改革的嘗試,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建筑施工技術 啟發式教學 實踐教學
《建筑施工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對培養建筑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由于條件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滿堂灌”的方式——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被動的接收對象。課堂上過多地側重理論講解,缺乏實踐和形象教育,學生很難理解具體的施工過程和工藝做法,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單靠強記硬背應付考試。該教學方法難以滿足高職學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摸索新的教學方法。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我校校內施工技術仿真實訓館的落成以及校外實習基地的增多,筆者對《建筑施工技術》的教學工作進行了以下兩方面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理論啟發式教學與錄像觀摩相結合
以往的理論教學一直是教師一人從頭講到尾,學生一直在下面聽和記筆記,這種教學方式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容易產生聽覺和視覺疲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是高職教育工作者要共同研討的問題。我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課前預習→課上學生提問→教師講授本節內容→學生自己解答剛才提問→教師總結”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施工現場圖片和錄像。課前預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了避免預習的盲目性,我在前一次課中先提出涉及本章節重點知識的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從中尋找答案,并對章節中介紹的施工工藝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對于具體的工藝做法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新問題。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在課堂上可以向教師提出來,教師先不予作答,而是以多媒體的方式講授理論知識,待理論講授完后,由學生自己回答提出的問題,最后教師做總結。該教學方法利用問題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并結合新穎的、多樣的、生動有趣的畫面、圖像、聲響來展現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望。
以“鋼筋工程”的講授為例,在前一節課向學生提出幾個預習問題,如鋼筋進場后要做哪些檢驗,鋼筋的加工內容有哪些,鋼筋的連接方式有幾種等,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回去預習,若發現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課時向老師提出來,老師講授過程中,學生認真聽講并尋找答案,待講授結束后由學生作答,老師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在鋼筋工程這一節課上,有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鋼筋進場后要進行力學檢驗,那么鋼筋的力學檢驗是怎么進行的。為了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鋼筋抗拉試驗和冷彎試驗的片段。學生在觀看錄像時,我在旁講解,學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很快地接受知識。以這種方式進行理論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理論學習不會過于枯燥,學生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也消化吸收了知識。
2 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
施工技術的教學如果停留在課堂上,很難把各個工種的施工工藝及其施工要點等具體問題講解清楚,因此該課程的教學除了采用理論引導外,課堂教學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那么如何結合呢?以往的做法是在課程結束后,有兩周的課程實習,由老師帶學生到現場參觀,但兩周的參觀實習,學生只能看到施工的某個工序,不能看到較全面的施工全過程,更不可能動手操作。同時,因為是在課程所有章節理論教學結束后才進行現場參觀,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隔了較長時間,學生對理論知識已經開始淡忘,把現場實習當成是繁忙的校內學習后出外的一次放松,到工地現場只是走馬觀花,沒有認真觀察,這種方式的結合收效甚微。因此有人提出“現場教學”——把課堂搬到施工現場去,施工技術大部分內容的教學都在現場完成。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不切實際,一般的施工企業都不允許這么做,因為長時間大批學生在現場學習影響現場施工,同時增加現場的安全隱患。
施工技術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必須的,我們既不能像以往的做法一樣,課程結束后再進行實踐,這么做實踐與理論脫鉤太久,同時我們也沒有條件做到“現場教學”。因此我采取實踐穿插在理論中進行的方式。在講授了理論知識后馬上結合相關知識的實踐,該方法比課程結束后再進行兩周課程的實習更能收到良好效果,更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感性認識,強化了所學理論知識。同時相比“現場教學”,不會給施工企業造成太大的負擔。另外我們校內仿真實訓館可以模擬部分工種的現場施工,為實踐教學創造條件。如“鋼筋工程”這一節講解結束后,緊接的下次課就在實訓館進行實訓。我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負責一個區域樓板和梁鋼筋的布置和綁扎,完成后,各組相互檢查對方的鋼筋布置和綁扎情況。這個過程中,老師在現場回答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并為各組評分,作為平常成績。對于實訓館無法模擬的施工工藝,如樁基施工,理論課后的下一次課,我們就帶學生到正在進行樁基施工的工地,進行現場教學。由于理論結束后馬上結合相關內容的生產實踐,實踐與理論密切結合,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3 以上兩種教學方法結合應用在《建筑施工技術》教學中,課堂內采用理論啟發式教學與錄像觀摩相結合,理論教學結束后馬上進行課堂外實踐教學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它們在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以下一些困難
3.1理論啟發式引導教學除了利用問題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外,教師理論教學應采用多媒體工具,利用新穎的、多樣的、生動有趣的畫面、圖像、聲響等來展現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但在操作過程中,有些老師總感覺施工現場資料匱乏,不能把抽象的工藝用形象的圖片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老師平常應經常下工地,并注意收集一些復雜工藝的現場施工圖片或拍攝錄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已經收集不少的現場施工資料,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但還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3.2實踐教學能有效地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感性認識,消化并吸收理論知識,但在操作過程中也會遇到以下問題:
3.2.1現場參觀要花費大量時間,不是一、二節課能完成的。而一般課時安排不集中,只能利用周末進行,占用了教師和學生的休息時間,不利于該教學方法的實施。就這一點來說,課時最好能集中安排在整個半天,方便順利地完成相關內容的參觀實踐。
3.2.2教學進度和施工進度不一致。實踐場所不能單一,教學的進度快而施工進度慢,單靠一個實踐場所,沒法看到施工的全過程。這就要求學校要建立多個實訓基地,教師須靈活地安排實踐場所,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參觀到主要工種的施工;除外,學校可在校內建立仿真實訓館,在仿真實訓館內模擬部分工種的現場施工,進行動態教學,同時學生可以自己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強化理論。
3.2.3從參觀實踐效果和安全角度考慮,學生數量較多,進行現場參觀指導有一定的困難,安全隱患比較大。一個班的學生通常四五十人,而指導教師才兩人,帶領學生進入現場后,一個老師要帶二三十個學生,現場秩序不比課堂且噪音大,老師在現場講解,許多學生聽不清楚;另外從安全角度考慮,老師帶領這么多學生進入施工現場,老師和工地的安全責任很大。為了提高參觀效率與安全性,應將學生分成10人左右一個小組,并找現場的施工技術人員幫助帶領和講解,同時參觀前必須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雖然理論啟發式教學和理論與實踐穿插教學的具體實施碰到一些困難,但是經過嘗試,發現該教學方法的實施效果還是較為理想的,并且以上問題并不是不能克服,這兩種方法利多于弊,值得應用。
施工技術實踐性強,“滿堂灌”不能滿足培養應用型高職人才的要求,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一味的自顧自地講,要注意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啟發學生,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教學應穿插在理論教學中,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另外建筑施工技術更新快,教學應根據“必需、夠用”的原則,結合我國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發展的新成果,淘汰已經陳舊的知識,精選教學內容,滿足高職生職業能力培訓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姚謹英.建筑施工技術[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1.
[2]呂鑫祥.面向21世紀的職業教育同高職高專教育改革與建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肖世雄,郝華濤.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努力辦出特色[J].中國林業教育,2004,(1).
(作者單位: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