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是課堂活動的操作者、觀察者、討論者、交流者和猜測者,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教師要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中,使課堂教學進一步開放,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
[關鍵詞]開放 環境 材料 方式 評價
最先提出開放式教學的是科恩,同時,還淵源于斯皮羅1992年創建的“隨機通達教學”和“情景性教學”教學模式,這些教學理論模型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內部心理表征過程,教師不應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內容上,而應注意學習者的心態變化。教育的目標是教師與學生共享生命歷程,共創人生體驗,把學生培養成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心理健康的人。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和教學方法必須是開放而多樣的。開放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師不再主宰課堂,精力應集中到創設情境上,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這種模式既有學生獨立思考的個體活動,又有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討論、交流的群體活動,在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中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陣地,教師要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就必需從實施課堂教學的開放做起。
一、學習環境要開放
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傳授的渠道在不斷的拓寬,而感情的大門卻在逐漸關閉。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對話與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動中是民主的、在相處的氛圍上是融洽的。老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以平等的態度信任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要跳出教材和傳統的束縛,允許隨時發問、挑選問題和解法、答錯了再答、不完整的補充;可以由學生站到講臺上以“小老師”的身份出現;課堂座位也可以隨教學內容變換形式,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問、敢于發表不同觀點。
二、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材料要開放
首先,要認真讀懂教材。教師教學中要注意三位一體,即編者、學生、教師的三位一體。編者、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優化為合三而一的有目的行為的信息傳遞、接收和反饋的系統。在數學教學中落實“三位一體”,對實現數學教學的科學性、整體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義,應本著“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有時教師也會本著更有利于自己把握和操作的目的,對教材所提供的場景進行改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使其成為場景層層展開過程中的主角。在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讓學生的情感引起共鳴,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比如,蘇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三角形》,面對這樣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采取變靜態為動態的策略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設計:(1)學生先觀察主題圖,能找到哪些學過的圖形?(2)發小棒,讓學生在小組內操作,用所發的小棒擺出在主題圖中找到的圖形。(3)討論交流:你們擺的圖形有什么不同?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是三角形?由于把三角形學習置身于四邊形之中,更能突出三角形 “有三條邊” 的特征。由于有的學生圍成了三角形,有的沒有圍成三角形,突出了三角形是封閉圖形 “圍” 的特征。上面開放的條件,開放的問題和開放的結論,激發了學生辯論與深入探究的動機,學生的知識是在開放的活動中自主建構起來的,學生獲得的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
其次,由于課程改革,教材發生了變化,但是由于受學生基礎限制,新教材的教學內容有的不能完全適應教學實際。所以,可以在實踐中采用了“轉變”、“合并”、“補充”等方法進行結構重組,使教學內容活起來,以適應實際教學的需要,做到量身定做。從而使學生學有目的、學有興趣、學有所得,促使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
為學生所提供開放的學習材料,要使孩子投入多向思維,達到問題的解決;使孩子展開積極思維,能激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為孩子提供思考的機會和數學觀念表達的機會,在多向參與的過程中,尋求規律,掌握知識。這樣的開放性教學,既不會讓學生感到太簡單,也不會讓學生感到難以成功。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學好數學,發展多向思維都創造了機會。
三、學生的學習方式要開放
“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勇于創新”是現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學生重要的學習方式。所謂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具有愛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有計劃地組織他們合作探究,小組內交流重點、質疑、解疑,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取長補短,一個小組有疑難,其他小組幫助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點撥、引導,體現師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合作,以求共同提高。
曾有這么一句名言:“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即使說錯了也要引導學生重新說,培養邊想邊說的習慣。要有意識地提供機會讓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指導學生學習怎樣傾聽同學的發言。有了傾聽作后盾,學生就能及時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得到大家的掌聲和肯定。成功需要學會傾聽,學生慢慢感受到傾聽的魅力,感受到傾聽帶給自己的快樂!這樣,課堂不僅有活躍、熱烈的場面,也有靜靜的思考。
四、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要開放
實施數學課堂教學的開放,教師還必須做好“評價”的開放。應該說,評價是貫穿于課堂教學中的一條情感主線,教師只有正確地理解了評價的激勵功能,理解了評價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改進教學,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建立融洽、和諧、民主、自由的課堂氣氛,才能使我們的教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教師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隨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積累逐步達到應達到的目標。對此,教師可以選擇遲作出判斷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對某次測驗的答卷覺得不滿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申請,并允許他們重新解答。當學生改正錯誤后,教師可以給出鼓勵性的評語。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的探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加強。開放式教學必將開放課堂實施情景性教學,注意學習者的心態變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促進學生更加主動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愛華.開放式教學與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
[2]方學法.討論式教學.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
[3]袁炳全.數與代數課堂教學設計——開放式教學的探究.
[4]趙世龍.淺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設計.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淮陰區北京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