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課程。新大綱指出:“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加強語文實踐,積極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走向生活 語文教育 教育改革
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社會化進程中最重要的課程。新大綱也指出:“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系學生實際生活,加強語文實踐,積極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但依然有為數不少的一線語文教育工作者邁不開改革的步子,在慣性的驅使下將以樹人、育人為宗旨的人的基礎教育淪為一種高度工具化、技術化的訓練,使最具有靈性、最有生活氣息的語文教育成為“折磨人、束縛人、摧殘人”的一件事(錢夢龍語)。究其原因不外乎兩種:(1)質疑生活語文的可行性;(2)困惑于生活語文的操作性。
一、語文教育應該要走向生活,完全能走向生活
語文包容著中外文化的精華,博大豐富,是人生存的拐杖,是人發展的翅膀。語文教育是人學會生活,更好地生活的必由之路。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特涅斯的曾提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因生活而輝煌,生活因語文而精彩。
1.從我們學習語言的實踐經驗來看,現實生活是學習語文的最好學校
人們通常認為語文包含“語言文字”,“語言”與“文字”相對而言即“口語”和“書面語”。作為一個正常的人,我們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每個人都在現實生活中學會了自己的語言,即口語。口語的學習其實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進行的最初的語文學習。在書面語的學習中,凡是和孩子們的生活貼近的、形象直觀的語言內容,孩子們都容易理解和接受。若是以課本劇的形式來學習課文,課文語言就能很快地成為學生朗朗上口的語言。這些都是生活乃學習語言最好的課堂之明證。
2.從語言的本質看,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
眾所周知,語言屬于第二信號系統,離開了現實生活中的表象,語言就毫無意義,也不可能產生。思維是現實生活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離開了現實生活,也就沒有了思維。現實生活的表象是語言的基礎,語言是思維的基礎。反之,有了豐富的現實生活,思維發展了,語言也就極大地豐富和發展起來了。如果更進一步地探究不難發現,思維的發展無疑會使人更好地生活。語言和生活使多么密不可分啊!
3.從語文的內涵看,語文與生活密不可分
語文的內涵雖是多樣的,但它首先是社會生活的,是用于社會生活的交際工具。讓我們重溫新大綱“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最基本的交際工具,語文是隨著社會交往得以使用、傳播和發展,因而其不但是一種文化,還是文化的基本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既然誰也不能否認,“生活是文學、文化的本源”這一命題,我們有理由認為語文等同于生活,跟生活同樣地豐富多彩。學語文本身就是生活,如學生在學習“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這些漢字的同時就是在學習生活中的交通規則。語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著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4.從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看,應用于生活是語文教育的必然趨勢
學語文最終是為了用語文,語文是“應用之學”,而不是“應試之學”。如果我們割裂語文學習和現實生活的聯系,一味地“以本為本”陷在死讀書、機械地做練習之中,高分低能的現象不會消失,初中畢業生不會填寫銀行存款憑條,著名作家考高考語文試卷掛紅燈等的現象將終究是個令人笑不出來的辛酸的笑話。因此,我們要本著用語文的宗旨教活語文。
二、語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路徑探索
小學語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路徑隨著語文教育工作者觀念的更新而不斷呈現,不斷拓寬。江蘇省教育規劃“十五”課題《小學語文生活化路徑探索》課題組通過四年的實驗提出了以“構建一座橋梁,培養兩個習慣,滿足三種需要”為框架的生活語文體系。依托語文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富有教育意味的生活情境,堅持實踐“學以致用的語文”、“在用中學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構建從學科語文走向生活語文的橋梁。
語文課堂教學其實質是學生在規定的時空,憑借語文學習材料展開的一段生活體驗活動,回歸語文課堂學習的生活本質,是語文走向生活的第一步。其內容包含三個方面:
1.課堂教學形式生活化
游戲、傾聽、對話、討論等活動形式廣泛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應該而且可以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形式。實驗證明,當學生在模擬成菜場的教室中完成識字學習任務時,“西紅柿、馬鈴薯”之類的詞語的音形義的獲得輕松而高效。在以辯論為形式的課堂中,學生的思考更深入,內化文本語言的速度和質量更高。
2.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
走向生活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將語文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經歷緊密聯系起來。用語文課程焊接學習和生活,“以生活為中心”組織學習內容就是課堂教學內容生活化的一種思路。
將教材課文按照不同主題重新組合,每個主題以一個和生活緊密相關的活動為中心,形成向心結構。以蘇教版第八冊的一個主題單元為例,課題組確定了“尋找美德”主題,將課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談禮貌》、《我要報答我的祖國》、《我的油布傘》、《蘋果里的“五角星”》、《古今賢文(合作篇)》、《祁黃羊》組成一個單元進行教學,同時設計活動:(1)對父母進行連續觀察和訪談,寫好觀察日記和訪談筆記。(2)舉辦親子活動——演講會《我的父親母親》。這組教學達到了如下教學目的:(1)通過閱讀和討論,多方面了解人的品質,形成一個關于美德的鮮明主題,讓學生在學語文中學會做人。(2)通過表現人類美德的文章的集中學習,感知并逐步掌握表現一個人精神品質的方法。
這樣的階段性課程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了現實生活的需要,孩子都希望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最完美的父母,這促使學生用心觀察父母,提高了觀察能力,獲得了新鮮而豐富的素材;促使學生關注課文的表達方式,積極主動地吸納和模仿;促使學生在完成演講時竭盡全力,最大程度地挑戰自己的語文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以生活為中心開發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持久深入地走向生活的關鍵。
3.課堂教學影響生活化
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不僅僅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走向生活的語文要求教師有更開闊的責任視野,“以語文學習”為手段優化生活,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言概之,就是讓語文學習成為改善生活的活動。教師要引導、幫助學生逐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語文,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創造性運用語文的積極性。給學生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選舉,讓學生寫自薦書上臺演講;每堂課前請一名學生作“2分鐘演講”……這樣,在“語文化”的生活中,學生體驗到了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畢竟“留心處處皆學問,人懂練達即文章”。語文天然與生活聯系在一起,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等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