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傳播學的角度出發,分析情境教學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特點。語文教學屬于傳播學中人際傳播的一種,因此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不僅新穎而且具有普適性。從傳播學中互動的交流模式、受眾主動選擇信息、傳者本位向受眾本位的轉換、情境教學構建擬態環境等方面進行分析,引申出小學語文情境教學在傳播學理論范疇之內深遠意義。
[關鍵詞]情境教學 擬態環境 主體意識
情境教學是我們學校李吉林老師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引入外語教學中的情境教學,并結合西方的理論和中國的教學實踐而開發出來的新型的教學模式。首先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針對我國教學實踐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繼而向其他學科推廣,形成“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堂”相互支撐的變革學習方式。小學語文教育由老師通過特定的方式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在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下簡化為人際傳播的一種,因此用傳播學的理論研究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有一種普適性和開創性的意義。情境教學的廣泛使用也折射出中國小學語文教育的變化,情境教學的實踐觀轉變折射出深層的知識觀的轉變。
一、互動性的交流增強學生的理解
情境教學改變了傳統由老師向學生單純講解的線性模式,超越單純的二元論和對象化思維,允許不同主體介入教學意義的生成過程中,在不同的視域內對符號進行解構和重建。不同主體在對話過程中達成共識、建構意義,從宏大敘事的層面回歸到日常生活,在點滴意義之間生成超越文本和話語的意義。教師根據自身原有知識的構成以及多年經驗的積累結合課本創設情境,達到學生視覺范式與知識界的融合。傳播的交流模式強調,在傳播過程中訊息的傳送和接收同步發生。這一過程是一種合作,傳受雙方都對傳播的影響與效果負有責任。傳播的交流模式要求我們認識到一條訊息對另一條訊息的影響。傳播要素間相互依賴,牽一發而動全身。交流模式假設,我們同時發送和接收訊息,傳播者對意義進行理解。理解是一個主動的過程,也就是說,當傳播發生時,個人之間必須具有共享的意義。交流模式認為,每個人除了理解外,還應把對方的經驗場與自己的經驗場合為一體。情境教學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達到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消化理解,理解在傳播學的定義可以概括為通過五種感官獲得感覺資料。情境教學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綜合因素,在學生接收和解釋消息的過程當中達到傳播者即教師教學的目的。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觀下,學生處于劣勢群體,幾乎沒有任何發言權,如果偶然有那也只是為了附和教師的意見,以及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的非本我的回答。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突出了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地位,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在相互對文本闡釋意義的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對話、達成共識,學生增強了理解,能力獲得提升,從而主動地詮釋并建構課程意義。而教師被賦予機會并表達自我意志,自覺地滲透到課本內容的理解過程中,對課本進行二次開發,知識和專業經驗的增長也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實現。
二、情境教學轉換教師的主導地位,催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情境教學的精神內核是教師向學生賦權,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催發學生本我意識。在傳統的教學觀念當中,教師是語文教學中的主體,是教學事務的中心,教師的作用被簡化為忠實地復制語文文本,傳遞語文課程,客觀真實地將人類文明傳遞給下一代,教師的功能被弱化為一種文化的傳遞者,而且教師在這種傳遞過程中扮演著這樣一種角色:全知全能的,而學生是無知或者限知的,傳統的教學就在這樣兩個角色之間產生關系,這種主客二分的對象化思維嚴重損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實踐的參與性。在呆板、無趣的教學過程中,成人化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被強加給學生,學生喪失了主動選擇的權利。
情境教學改變了課程敘事方式和課程運作方式,改革了傳統的接受式課程,倡導參與式課程教學。傳者主導向受眾本位轉化,受眾主動地做出選擇,理解文本,成為意義的生產者。受眾具有的主動性既指受眾的智力活動,也指他們對文本所作出的生理反應,受眾能夠掌控文本意義的生產,同時也能從文本當中獲得快感。教師尊重學生的受眾地位,將教學的發言權部分的放置給學生,體現語文教學中的民主與公平,教師的權威性反而通過這種互動達到了確認和強化。學生通過飾演相關角色激發出本體意識,在情境參與中發揮能動作用,把握體會角色的特定心態從而加深課文理解。
三、情境教學創設擬態環境,將學生引入經驗場
情境教學構建競爭性、激勵性、合作性的情緒環境來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引發學生思考目標,創設多層次本位,使其人際交往素質和個性品質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教師創設一個個豐富的擬態情境,自覺引申現有的生活環境,用創新性的思維補充獨創的共享的情境。李普曼在《輿論學》一書中提出媒介為受眾創造了一個擬態的環境,在這個擬態中,身外世界與腦海圖景之間存在著差異。雖然他這種觀點是用來引述媒介和受眾的一種關系表示,但是“擬態”這個名詞卻可以轉借來研究中國小學語文的情境教學。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把課文與實際情況以及生活經驗貫穿一起,強調雙向交流與操作,調節教學氛圍,縮短心理距離,形成最佳的情緒狀態。情境教學再現的是兒童生活之中典型的場景,是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當教師在課堂再現課文描寫的情境,學生進入了作者創作時的那個環境,必然會激起情感,進而體驗到課文語言的神韻及深刻的內涵,體會到課文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學生通過虛擬環境的觀察和學習從而理解課文知識,獲取人生有益的經驗。班杜拉在研究傳播效果的過程中發展了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許多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產生的。人們具有認識和思考的能力,能夠從觀察和體驗中獲益。而獲益的基礎是要建立在對客觀現實或者說教師構建的虛擬現實基礎之上的,從而情境教學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懈怠情緒,理解消化課文難點,加深認識,在情境中感知、認識、理解,形成自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到如今,情境教學已經有了20多年實踐的積累和理論的積淀,時間的流逝沒有減少這種教學模式的創新意義,反而增強了它的適用性和實用功能。這種新型模式將新型的教育觀和課程觀運用到兒童及青少年的教育當中,更新了傳遞價值觀和知識的形式,改變了原有的知識傳授體系,對課程實踐參與者賦權,生成與分享課程意義。實踐證明,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將會歷久彌新,被加入更多的新元素,從而運用到更加廣泛的教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Werner J.Severin/ James W.Tankard,Jr.[美]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李吉林.大膽創新 持續發展——情境教學、情境教育的探索之路[J].小學語文教學.
[3]李吉林.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
[4]理查德·韋斯特 林恩·H·特納[美].傳播理論導引:分析與應用.
[5]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英].清華大學出版社.
[6]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美].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