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防范與治理會計舞弊問題一直是困擾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世界性難題。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固然是防范與治理會計舞弊的重要因素,但是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更是不可缺少的關鍵步驟。本文從提高注冊會計師舞弊審計能力和加大政府監管與處罰力度的角度提出要構筑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形成良好的社會與企業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
[關鍵詞]會計舞弊 管理層舞弊 資產舞弊 審計
一、引言
防范與治理會計舞弊問題一直是困擾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世界性難題。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審計客戶財務會計報表的公允表達提供合理的保證,但是由財務報表舞弊所引發的會計信息失真侵蝕了公眾對財務報表和相關審計活動的信心,使財務報表淪為管理層的“數字游戲”,注冊會計師則成為管理層會議舞弊的“傀儡”。眾所周知,管理層是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實施者,同時又是絕大多數會計舞弊事件的背后主使,要使企業的會計舞弊行為能夠及時地被發現,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是關鍵。然而,僅靠設計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不能夠保證及時傳遞企業的內部信息,也不足以應對日益猖獗的會計舞弊的。只有構筑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才能形成企業與社會之間有效的信息傳遞機制,才是當前防范和治理會計舞弊的根本之策,具體而言,就是要構筑以注冊會計師審計(行業監管)為主,政府的政策監管為輔的外部監管體系。
二、目前我國會計舞弊的現狀分析
1.我國證券市場發展時間短、不完善以及公司股份制改造的效果不很理想,使得企業對盈余管理與會計舞弊都有缺乏統一的認識
首先,對于“合理的盈余管理”企業管理當局缺乏科學的盈利管理理念的引導,對盈余管理和利潤操縱不能科學界定,把二者混為一談,或者披著合法的“盈余管理”外衣進行大量不規范的盈余管理和非法的“利潤操縱”——會計舞弊,這導致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財務造假,會計信息失真現象不斷發生,嚴重迫害了投資人,債權人和國家的利益。而真正合理進行盈余管理的企業,只有少數實力雄厚,業績良好的上市公司。其次,由于會計舞弊使盈余信息成為數學游戲,傳達錯誤的會計信號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影響經濟資源的配置。
2.在我國既使是設計苛刻內部控制的大企業(如銀行)也可能因為底層雇員偷盜資產舞弊而遭受嚴重的損失
銀行內部人員犯案的一個鮮明特點是職務并不高的職員往往也能釀出大案來。2007年4月14日發生于河北邯鄲農行金庫5100萬元被盜案就是最好的例子。金融機構嚴肅和近乎苛刻的防范和內部機制在案發銀行完全是形同虛設的,也就是說防范和治理會計舞弊,除了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和治理結構之外,更重要的是控制人性方面的因素,它可以使一切看起來運行良好的內部控制失效,這也是我們要加強外部監督治理(比如獨立審計與政府監督)的原因。治理會計舞弊單靠包括內部控制在內的組織結構是不夠的,管理層與員工個體方面的內容更是不容忽視的。
3.除了員工的資產舞弊之外,大股東操縱董事會是我國管理層舞弊的一大特征
中國目前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是我國管理層舞弊最為重要的標志,大股東操縱董事會是我國管理層舞弊的一大特征。這也為今后如何在中國特殊的經濟制度背景下審計管理層舞弊的問題提出了挑戰。所以我們要建立比較完善的外部監管體系,形成社會與企業的良好信息傳遞機制。
三、防范、治理會計舞弊的措施、建議
1.加強政府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監管
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主要依賴于政府的引導,在短時間內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行業及自律組織的力量都比較薄弱,行業本身的功能也并不完善。這就決定了現階段我國不可能選擇以行業自律為主的監管模式。所以應采取以政府監管為主的策略,明確監管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政府部門,可以在監管機構下屬機構建立反會計舞弊熱線。
2.對注冊會計師行業違規確立適當的處罰力度
我國審計業務恢復于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初會計執業界開始感受到相應的法律風險。其中,90年代早期的“三大案”(深圳原野、海南中水國際、長城機電)中,注冊會計師都受到相當嚴重的行政處罰,經辦會計師事務所被解散;1997年起又爆出瓊民源、紅光實業、東方鍋爐新三大案。在紅光事件中,先后有股民向上海和成都的地方法院提起訴訟,會計職業界開始廣泛討論法律風險問題。這種危機意識因為銀廣廈事件而凸顯極至。以往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還主要停留在行政責任層次,而近來證券審計市場發生的案件己經日益體現出司法介入的趨勢,目前已多名業內從業人員被追究了刑事責任。隨著社會公眾法律意識的逐步提高,審計業務以及其他相關服務引發的民事訴訟數量還會不斷上升,司法機關也正在研究和制定具體的注冊會計師民事賠償責任。與此同時,我們在確立注冊會計師行業法律責任的同時也應注意以下的相關問題。第一以經濟性處罰手段為主,加重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經濟處罰;第二考慮加大處罰力度的同時肅清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交易秩序,解決“劣幣驅良幣”問題。決定處罰力度時要結合實際、綜合考慮,確定一個既具足夠威懾力但又能讓事務所承受得起的處罰力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另外,由于監管力度與懲罰力度呈負相關的關系,如果加大處罰力度,則監管力度可以降低。所以,監管機構在確定最大的處罰值后應根據這一條件來安排監管力度。
3.實施雇員背景調查,建立高級雇員的背景調查,建立高級雇員的背景調查檔案
單純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在雇用敏感職位的雇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之前就應該實施專門的雇員背景調查。要求企業在雇用敏感職位的雇員之前,詳細檢查雇員的簡歷并且核對雇員的背景包括以前的工作經歷、更換工作的原因、興趣、愛好、習慣等一切相關信息,獨立取得前雇主的電話。另外,在該雇員工作6個月之后實施第二次的核對調查,以便核對初次調查的相關信息,發現初次調查遺漏信息。同時監管機構下屬專門機構收集、存檔有關企業高級雇員的相關信息,如果發現異常應引起重視,必要時移交相關部門處理。
4.重視法務會計的推廣和運用
近年來,各類涉及復雜財務會計問題的經濟案件大量出現,并在一定程度超出了法律從業人員與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范圍,致使許多案件得不到及時解決,我國經濟、法律環境對法務會計有著強烈的需求。如何利用現有的資源,盡快發展我國的法務會計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的問題。并且已有很多學者要加強法務會計的推廣和運用,盡管目前在我國法務會計還屬于比較陌生的領域,但是法務會計的運用在很多國家已顯現對治理和防范會計舞弊的作用。國家有關部門和組織應當引導會計學界或組建專門課題組進行法務會計理論研究,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實際,建立起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法務會計理論體系和規范體系。
綜上所述,會計舞弊問題是一項綜合、系統的工程,它不僅需要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包括設計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董事會成員結構以及內部審計委員會等一系列的組織結構;更需要外部防范和治理機制的監督和強化,包括注冊會計師的審計以及政府的監管和處罰來迫使注冊會計師承擔會計舞弊的審計責任。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會計舞弊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單靠內外部的治理機制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的,要重視營造和保持講誠信和講道德的企業文化,從根源上遏制和治理會計舞弊。
參考文獻:
[1]秦江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會計研究,2005,(6):69-74.
[2]阮瀅.管理舞弊審計策略探析.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7):20-23.
[3]王澤霞.管理舞弊導向審計研究.電子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楚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