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高專的培養過程是與地域、行業和產業的發展相關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隨著高職高專培養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對高職高專培養這個科學問題的研究和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文中描述了高職高專培養過程的內涵,制定培養方案要考慮的原則和新因素,給出了培養方案的GANTT圖表述方法。
[關鍵詞]高職高專 培養 再認識
高職高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為根本任務,以滿足社會崗位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培養方案。培養過程是一個從抽象思維到實體化,涉及教學設施和基礎資料建設,和若干實施子過程的動態系統。
近年來,高職高專教育在我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培養單位能夠按照地域經濟或行業發展、人才市場需要和趨勢,在具備基本滿足辦學條件的前提下,設置了幾乎涵蓋所有國家產業領域的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產業一線人才。隨著培養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在培養工作愈加細致和規范的同時,也促使我們對培養工作的一些觀點進行新的或深層次認識。這是高職高專培養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現象,也說明了我們對高職高專培養的概念及其若干要素、子過程等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培養過程的內涵
1.培養過程組成
根據我們的理解,高專高職培養過程是一個循環的、部分封閉的系統,按照時間性分成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依賴的子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采集過程(職業崗位和能力的采集過程)是通過電話、表格郵遞、網絡等各種通信手段,和面談、社交等形式獲得社會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原始資料的工作總和。該過程的目標:采集的信息盡可能得具備準確性、有效性、前瞻性。

圖1 高職高專的培養過程
抽象過程(職業能力到職業技能的轉化過程)是一個極其困難的“頭腦風暴”過程,需要經歷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多次循環重復,是一個基于能力、技能、課程、發展等多維關系上的分析、抽象建模過程。它是一系列子過程的集合。該過程的目標:擬定的培養方案目的和目標明確,具備近似科學性、可操作性。與黨的教育方針、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相一致,與崗位能力需求的親和力、相容性強。
教學過程(職業技能的養成過程)近似等價于我們的整個的常規教學過程,是培養方案實施、把既定能力通過各種手段潛移默化為學生實際技能的過程。這既是一個教學過程,也是一個育人過程。該過程的目標:要求過程各環節的分階段達標率高,質量可控。
邏輯上的高職人才培養包括上述三個過程,而物理上(學生親身經歷)的高職人才培養只涉及“教學過程”和畢業就業教育等職業技能養成環節。我們使用要素、對象和子過程等把圖1細化為圖2。

圖2 高職高專培養過程細節圖
在圖2中,培養方案是抽象過程的產物,是教學過程的依據和綱領。教學過程是職業技能的培養和養成過程,它是若干設施和基礎建設的總和,其中的要素包括:學風和校風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訓環境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教學資料基礎建設,教學質量控制與保障體系建設,教學改革與探索,專業產學研工作等。
信息庫是采集過程的產物,是抽象過程的基礎和條件。其中采集過程的對象主要包括五類信息:國家各類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教育規劃、產業規劃和調整等指導性文件;國家各級行業和產業部門的行業發展規劃、人才需求預測信息;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崗位需求信息;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的建議和意見;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
在圖2所示的培養過程組成的三個過程中,抽象過程是關鍵,教學過程是保障,采集過程是基礎和前提。
2.抽象過程組成
抽象過程由六個(近似)具有時序特性的環節(圖2上部分)組成,從左至右各環節之間具有繼承性、遞進性。“職業崗位及其需求確定”是解決社會哪些職業崗位上需要本專業培養的人才,畢業生“上什么崗”的問題。“崗位能力分析與確定”是為了達到完全履行上述崗位職責,依據現場經驗和崗位要求分析得出到底需要幾類或哪些能力,解決“如何才能上崗”問題。“崗位技能描述”通過把上述能力分解,通過多種技能和能力培養途徑,養成上述的能力需求,解決“上崗必須具備何種技能”問題。
“技能與課程的對應關系”是解決“養成某專項技能需要學習什么”的問題。這個關系的對應是一個復雜的多對多問題,每一門職業課程都培養與職業相關的多個技能。同樣,一個職業技能的獲得往往需要多門課程的教學才能取得。具體對應關系的確定一般采用崗位需要、現場工程師反饋意見、專業委員會意見、加教學實踐經驗取得。
“課程之間的時序和空間關系”是解決“先學什么,后學什么”的問題。這個關系也是一個復雜的多對多問題,每一門職業課程技術同時可能有多個前導課或多個后繼課,即使本門課程可能同時也是多個課程的前導課或后續課。關系的確定一般采用課程內容之間時序關系、課程之間的平行關系,專家意見、加上教學方案實踐經驗取得。
二、培養方案的制定原則
培養方案是抽象思維并實體化的產物,是高職高專教育培養過程中具有指導性作用的綱領性文件,是教學過程的依據,是專業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近年來,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迅速,產業地域化加劇,這些狀況對培養方案的制定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高職高專教育對區域經濟或行業經濟的發展活力和現狀的依賴更加強烈。同時,各個培養單位經過多年的實踐取得了寶貴的培養經驗,樹立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加上國內外職業教育界的交流增多,國外高職培養的經驗和思想對我國的高職培養產生了積極的促進。如把“貫徹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理念”作為學校培養方案的制定原則內容之一,就是凸出培養單位的培養特色和優勢提出的一個原則。
近年來,高職教育存在“軟”學制逐漸減少的傾向,學校逐漸趨向于借助社會力量共同完成學生技能培養過程。為了迎合企業“訂單”需要,部分高職高專的培養有純技能化、單一技能化、完全忽視基礎理論教學,忽視了被培養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傾向。特別對于一些發達的地區,一味追求高的就業率,簡單得把高就業率與培養質量等同。針對這個觀點,稍微進行理性分析就可以得知,就業率高低與培養質量高低不一定是同向變化的關系。而畢業生從事本專業相關職業的比率高低、畢業一年后的薪金高低等指標卻是可以客觀反映畢業生的實際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承擔國家高職高專教育培養重任的單位都要勇于負起向學生的現在和未來、國家經濟的需要和發展等承托給自己的負責。
為此,在培養方案制定時不論依據原則,最終都必須處理好知識、能力、素質與就業的關系,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為主線來設計培養方案,處理好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系。在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的同時,不要忽略了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三、制定培養方案必須考慮的因素
培養方案具有時域性,所以它的制定我們可以轉化為一個運籌學的問題來解決。在制定時除了綜合考慮實驗室條件(實習基地)、師資條件、行業優勢、地域產業優勢、課程規劃、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的意見外,還要考慮:教學過程現狀,傳統的教學以課程為本,前后課程關系“魚型化”(Fish Model),課程之間界限分明,知識相對封閉。對于高職的學生囿于個人的理解和知會能力,課程之間的關系、技能之間的關聯應由教師理順貫通,從而把各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融合形成一個面向技能和應用的知識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協作如何實現?
技術本身演變各類新技術層出不窮,技術的普及和大眾化進度加快,技術的入門臺階在逐步升高,掌握傳統技能需要的基礎越來越雄厚,知識越來越寬泛。技術本身的應用環境和因素越來越復雜,與相對穩定的教學格局相比其變數增大。技術之間的關聯度提高,知識和技能之間的親緣關系由原來的明顯、淺層逐漸向隱含、繼承等多維發展,原來沒有關聯或關聯較少的知識逐步向有關聯、關聯密切、相互滲透而不斷融合演化。同時,技術的共性化對技能的個性化產生了非常強的依賴性。
學生自身現狀 學生平均基礎素質降低,必備的基礎技能和高職入門技能之間存在縫隙,而且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大該縫隙有逐漸加大的趨勢。傳統的單維課程教學過程教給學生的是一個個課程技能映象,依靠學生自身的能力貫通這些技能的難度逐漸加大。另外,針對高職高專教育生源多樣化的趨勢,要研究制訂適應不同生源實際狀況的培養方案,或在同一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生源的實際需要,量身定做。
教材建設現狀 教材的發展落后于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現有的高職高專教材特別是信息類教材大多跟不上社會崗位對專業技能的不斷拓展何延伸。
四、培養方案的表述
培養方案包括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和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修業年限、課程設置及時間分配、教學進程表和必要的說明等內容。這些內容主要通過文字、表格和框圖等載體表述。這種表述方法特別是教學計劃進程表、課程設置和時間分配都是二維表格形式等,課程內在的邏輯關系和課程服務的技能培養環節不明晰,給培養方案的理解帶來了困難,直接影響了培養目的的貫徹和效果。為此,我們嘗試使用GANTT圖作為工具,并加以改進來表述課程、時間、技能之間的內在關系。
在改進的GANTT圖中,GANTT時間標尺用于表示顯示項目的最早開始時間和最晚結束時間(六個學期);標尺的起始和結束點間的距離按照等長的時間單位分割。GANTT條用于表示課程(包括學時數和延時時間長度),根據屬性(起始時間、結束時間等)確定每個GANTT條相對時間標尺的橫向起始和結束位置。其組織方法采用服務的專業技能展開,確定它們的時間緊前和緊后邏輯關系。把推進課程教學所必須的所有前驅課程,按其時間順序和技能從屬關系表示出來。
通過使用GANTT圖描述培養方案,把各項課程之間的這種依賴和制約關系清晰地表示出來。確定了影響技能培養過程的關鍵和非關鍵因素,因而能明確重點,統籌協調,提高培養效果。
五、結語
高職高專培養要主動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培養出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一線勞動者的需要。針對培養過程中新出現的問題和趨勢,要采取積極的態度探求其本質,主動拓展其在新的形勢下的內涵。隨著高職高專培養工作在我國的逐漸成熟和發展,這些問題會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實踐的同時,養成不斷學習、分析的科學習慣。
參考文獻:
[1]呂鑫祥.高職課程改革的若干理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02,(10):31-33.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編. 挑戰·探索·實踐(第三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1.221-226.
[3]李冬.課程群在高職計算機網絡專業建設中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5,(1).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