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體育教學來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人文精神的缺失必然制約學生人文修養的提高,而人文精神的塑造是長期的、潛在的,人文修養的提高更是一個“內化”過程。體育教學從形式上來說是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教育,透明程度高,組織形式活,同時有利于師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有利于產生心靈的共鳴與呼應。
[關鍵詞]高校體育 人文精神 培養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各方面的素質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從總體上看,學生的政治思想狀況和道德價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當代部分大學生的素質還存在種種缺陷,比較突出的現象是:部分大學生胸無大志,缺乏理想,缺乏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只講金錢,不講精神,缺乏無私奉獻的價值取向;只講實惠,不講道德,缺乏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高雅文化淡漠,對西方文化和粗俗文化的盲目追求。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曾一度高揚的以國家、集體利益為重的價值規范正悄然地被湮沒,部分大學生為自發的經濟利益所引導,極力去追求個人利益,“個人提出了自己世俗的幸福性要求,人們已經無暇繼續考慮社會和人類的終極意義”。精神成為一種奢侈的“裝飾”遭到冷落,精神的抽象允諾已失去往昔的號召力。這一切都昭示著人文精神的失落,也表明了大學生素質的缺陷和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薄弱。
二、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
1.中國傳統中現代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中國是一個封建社會統治長達兩千多年的國度,中國傳統中既缺乏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又缺乏現代意義上的人文精神。盡管從“五四”運動起就喊出了歡迎“賽先生”的口號,但由于僅僅注重科學的功利意義和工具價值,而忽視了其精神真諦,因此直到現在,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的發展,并沒有帶來科學精神的昌明。從近代到現代,中國的人文精神更是在國家內亂、個人迷信和群體價值取向的多種擠壓下輾轉于窮途。傳統的“先天不足”,后天的“失調”,中國現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殘缺的、支離破碎的。
2.社會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試式的學校教育制度給青年一代的成長戴上了無形的枷鎖,使得他們失去青年一代所應有的活潑、熱烈與激情。成長在獨生子女家庭,父輩們對子女抱有過高的期望,雖然物質上很溺愛,但兩輩人缺少應有的感情交流,使他們瀕臨情感危機,人文精神顯得渺茫與黯淡。
人類文明已邁入了網絡文明時代,網絡可以帶來迅疾廣泛的知識與信息同時由此而來的網絡黃色、灰色、黑色文化也日益泛濫,在無聲無息中侵蝕著青年大學生,使得他們的精神陷入虛擬、墮入危機。
3.大學生素質的“先天不足”
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基礎階段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應試教育傾向,為了應付高考,中學階段過早實行文理分科,只注重升學考試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不夠,這給大學新生的素質發展帶來了先天不足。對此情況,大學并未“亡羊補牢”,給予補救,反而雪上加霜,弱化文化陶冶,注重專業教育和功利導向。
三、重視高校人文精神教育
首先,高揚現代人文精神是立校之基,發展之本。
其次,高揚人文精神,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三,高揚人文精神,使學生受益終身。
四、高校體育在構建人文精神中的作用
1.教育導向作用。當今高校體育是以育人為先,在此同時才健體。其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理想、體育道德、體育制度和體育的物質條件)可導引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磨練學生的意志,塑造現代意識,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娛樂調節作用。以實踐活動為主要活動方式的高校體育,是活躍學生生活,調節緊張、單調的生活節奏,增添生活情趣的最直接最佳的一種方式。學生在參與娛樂體閑活動的同時,可提高社會活動能力、組織工作能力、藝術欣賞能力,增加文化素養,在寓教于樂中實現育人的目的。
3.充實情感作用。高校體育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情感體驗,順應了現代人對情感的多方面要求。在大眾體育項目里,學生可以得到對集體、社團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在家庭體育項目里,學生可以在和睦歡樂的氣氛中,享受天倫之樂的歸屬感和穩定感。
4.激勵凝聚作用。高校體育競賽活動中的勝敗,直接關系著學校、團體、組織及個人的榮辱和威望。這就要求每個學生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挑戰,去創新,去競爭整個活動過程充斥著激勵學生不斷挑戰人類極限的進取精神、創新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
五、體育課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途徑與方法
1.思想上的解放。課程教學要引起學生興趣,教師當然要熟悉這門學科發展的來龍去脈,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功用與影響,然后組織好教學內容,使學生領會其基本線索與概念、原理、規律和方法。
2.行為上的社會化。樹立良好的科學道德,科學道德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技成果應用的嚴肅態度。在對科學成果的社會功效的態度上,主要是要教育學生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愛國心。
3.進行正確的思維訓練。盡管人的思維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成功的科學家總是依靠了大致相同的正確的科學思維方法,這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辯證思維,以及直覺與靈感等等。
4.用體育明星的成功故事引導學生求“真”求“美”。對青年學生來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是對愛好體育的學生,體育明星的感召力是很大的,許多學生往往是在體育明星成功事例的影響下而決心獻身于體育事業。
5.運用教學相長,與學生平等討論的教學方式。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知識的傳授者自居,應當把教學過程看成是與學生一道重新“發現”科學真理的過程。
6.運用教師的人格力量樹立榜樣。教師對學生是活的榜樣。教師醉心于專業研究,為教育事業獻身,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自己的學生和事業,是學生最為敬佩的。老師學術造詣很高,治學執著嚴謹,很受學生尊敬。教師的學識、為人及人格力量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會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體協.中國高校體育改革[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1.
[2]劉楚明.教育辯證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
[3]桑新民.陳健翔.教育哲學對話[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
[4]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0,1.
[5]鐘啟泉,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
[6]龍佩林等.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65378;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6.
[7][美]邁克·費瑟斯通.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譯林出版社,2000(1).
[8][美]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華夏出版社,1999,(2).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