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代化建設與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已成為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而學校教育中的歷史學科在發揚傳統美德,提高民族素質上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歷史教學 傳統美德 民族素質
弘揚傳統美德,提高民族素質,是與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同時,也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是門綜合性學科,從培養學生的素質來看,它的科學價值是通過歷史發展規律,反映多樣性特點,揭示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它的政治價值是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它的倫理價值是通過古今中外歷史學習,開拓視野,提高現代化公民的基本素質;它的倫理價值通過從古到今人物史實的感化達到道德教育和品性陶冶。
根據歷史學科教材中的有關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傳統美德教育。
一、愛國、氣節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愛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說是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氣節。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為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的尊嚴,在愛國和氣節方面為后人作出了榜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提出的。不僅具有倡尋民族氣節,挽救民族危亡的積極意義,而且突出了要求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崇高的歷史責任感,所以每當中華民族瀕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都起到了救亡圖存的戰斗號角作用。自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來,諸如卓有見識的林則徐,血染吳淞口的陳化成,維新被殺的譚嗣同,推翻帝制的孫中山,橫眉冷對的魯迅,抗日獻身的張自忠,以及無數為國捐軀的共產黨人都體現了這一民族愛國精神,他們是中華民族之魂。
浩然正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歷久不衰執著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氣質。漢朝的蘇武牧羊,威武不屈服,時窮節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歸,歷代為之傳誦。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詩《正氣歌》以其浩然正氣與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的“邪氣”斗,與元統治者的威脅利誘“邪氣”斗,留取了丹心照汗青。共產主義者李大釗“要為人間留正氣”,大義凜然犧牲在張作霖的屠刀下。著名學者朱自清臨終前雖貧病交加,也以其浩然正氣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這又是一切愛國科學家的心聲。新中國剛成立時,一批留學國外科學家紛紛回歸祖國,要為新中國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錢學森面對美國政府的關押、軟禁、監視,毫不動搖;華羅庚放棄在美國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謝絕英國老師讓他攻下博士學位再回國的勸告;錢三強更是冒著生命危險……
以上種種愛國、氣節的實例,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華歷史上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及權勢的威迫,小則賣友求榮,大則賣國求貴也大有人在。時值今日,在糖衣炮彈下不是也有好多人倒了下去嗎!所以在歷史教學中突出愛國、氣節的教育,能使學生認識到無論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中國人始終要以祖國和人民的利益為重。
二、奮發,立志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有奮發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前進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前去廣州革命根據地,途經長沙寫下的《沁園春#8226;長沙》,其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表現出毛澤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并為之奮斗終身。十九歲的周恩來所作“大江歌罷掉頭東”,也體現了他改造舊中國的遠大志向,可謂少年壯志凌云。
當個人,民族,國家處于逆境時更應奮發立志。司馬遷曾總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是發憤立志的最好例子。“臥薪嘗膽”的故事更顯現了從逆境中走出來的可貴精神。迭經優患的中華民族始終堅強地屹立于世界之林,“臥薪嘗膽”的志向,多難興邦的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勵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在歷史教學中灌輸奮發立志的思想非常重要,同時也要使學生明白雖說人各有志,但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國家民族為出發點,為歸屬,才符合傳統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應把個人的理想抱負與祖國民族利益聯系在一起,把作為跨世紀的一代與為民造福聯系起來。更要使學生明白奮發立志既要從大處著眼,更要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在人生途中不斷地砥礪操行,從而完成大志。
三、改革、創新
中華民族雖也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她卻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與中華民族的一批優秀人物跟隨時代的潮流,銳意進取,勇于改革創新是分不開的。
慘遭車裂的商鞅,雖犧牲了生命,卻使秦國后來居上,超出東方六國,成為兵革強大,請侯畏懼的天下雄國,為秦始皇“滅諸侯成帝業”的統一中國大業奠定了基礎。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理論根據,“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可貴品質,顯示了一代新風。被列宇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面對北宋中期以來積貧積弱的現狀,大膽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與中國封建社會儒家正統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針鋒相對。王安石這種反對守舊,勇于進取的思想及大膽變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領先于時代,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華民族同時又是一個善于不斷吸取其他民族、國家先進文化,勇于創新的一個優秀民族。漢唐盛世的出現與開放是分不開的,張騫出使西域,唐都長安是亞洲經濟文化的中心均說明了這一點。明清時期中國雖說已走到封建社會的盡頭,八股盛行思想沒落,但仍出現像徐光啟這樣溝通中外文化的先行者。他眼界開闊,敢于破除民族偏見,排斥自大的思想,向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學習,翻譯《幾何原本》,彌補了中國數學的不足;學習西方水利機械,寫進了《農政全書》;在修歷時既重視觀察儀器,又注意“會通”,并不盲目崇拜,表現出洋為中用的博大胸襟。無獨有偶,在清閉關鎖國下,林則徐可謂是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從中國反侵略戰爭和國際交往的需要出發,組織翻譯整理成《四洲志》,成為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世界地理書籍。策劃海防時也先著手調查西方情況,這對打破長期以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封閉愚昧狀態,為中國人認識世界和學習西方長技,邁出了堅實一步,啟蒙了思想,開創了新風。之后,魏源的《海國圖志》,嚴復譯的《天演論》等都為啟迪中華民族的智慧,加快歷史的進程作出了貢獻。直至陳獨秀開創的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民主”和“科學”;李大釗宣傳介紹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把馬列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之路,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改革、創新的優良傳統。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四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