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范類舞蹈教學既不同于舞蹈院校和文藝團體的專業教學,又不同于業余舞蹈愛好者的一般性培訓,而是一種具有素質教育功能和獨特審美訴求的綜合性教學。本文主要針對師范類舞蹈教學特點提出了其有別于其他舞蹈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師范類 舞蹈 教學 獨特性
師范類舞蹈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針對師范學院舞蹈專業培養目標所設置的一門專業課。因此師范類舞蹈教學既有別于舞蹈院校和文藝團體的專業性訓練(培養高、精、尖舞蹈表演類人才),又不同于業余舞蹈愛好者的一般性培訓,而是一種獨特、綜合性的教學。其教學目標及方向是培養能跳、能教、能編的一般群眾社團的舞蹈工作者及合格的高、初中、小學和幼兒舞蹈教師。當今社會對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人們通過學習舞蹈,增強審美情趣和形體美感,促進智力發展,培養創新能力,提高整體素質。那么對于師范類舞蹈專業的學生來說如何全面了解和掌握扎實的舞蹈基本能力;如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具有教授、組織、輔導、推廣舞蹈的能力;如何培養合格的舞蹈教師,做一名合格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就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扎實舞蹈基本能力的培養
掌握扎實的舞蹈基本能力,豐富自身舞蹈語匯、廣泛積累素材、提高舞蹈表現能力,這是師范類舞蹈學生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首先要抓住基本功的訓練,其次是民族民間舞的學習,與此同時,還要同步提高舞蹈的鑒賞能力及掌握常識性舞蹈專業知識。
基礎訓練是師范類舞蹈教學的基礎和保證。師范類舞蹈教學雖不可能以專業舞蹈院校和文藝團體培養表演類舞蹈演員的標準方式來衡量、訓練(如腿的高度、旋轉的速度),但也必須要求學生有基本的動作意識(這是動作素質形成的基礎)。我們應以訓練身體的直、開、靈活、協調和動作的感覺為主, 腰、腿的能力訓練和技巧練習為輔。根據師范類學生骨骼發育基本定型的生理條件和實際接受能力來科學地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將身體體態和動作節奏感、協調感的培養貫穿基礎訓練始終。遵循從地面—把桿—中間,從單一動作到綜合組合動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實際效果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確訓練目的,掌握基礎訓練方法,領會動作要領, 鑒別動作的正確與否,并結合基本動作編入一些身韻,組成一系列組合、短句,增強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訓練,提高學生身體動作的靈活、協調性,增強舞韻,從而改變身體素質條件,進一步提高舞蹈表現力,為學習各類舞蹈奠定基礎。(切不可超越學生的能力去要求腰腿軟度,跳躍高度和旋轉速度,如不顧自身條件的去貪高,不僅達不到訓練目的還可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喪失對基礎訓練學習的信心)。
民族民間舞的學習是學生掌握優秀的民族文化特點,增強民族自信心,提高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可以全面鍛煉提高學生的舞蹈表現力和藝術水平,豐富舞蹈語匯、積累舞蹈素材,掌握各民族舞蹈的基本特點,為今后的教學和創編做好準備。我國的民間舞蹈豐富多彩,浩如煙海,要想在短時間里掌握一個民族的舞蹈,就必須抓住要點。在民族舞教學中應以組合教學為主,動作的單一練習和韻味磨練為輔。要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進行教學。如:東北秧歌的“手絹花”和“踢步”;蒙族舞的“肩動律 ”和“馬步”;藏族舞的“弦子”和“踢踏”;維族的“搖身動律”和“三步一抬”,膠州秧歌的“碾步”,云南花燈的“正反崴”和“扇花”等等。在教授每個民族舞蹈之前,要先讓學生了解這個民族的風俗人情、舞蹈的主要風格、音樂特點、動作特點,基本手位、腳位、動律、常用步法及其動作的來源,逐個介紹并講解、示范、提取。在理解掌握舞蹈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抓住其主要風格特點進行身體韻味練習,才能學得快,記得牢,且不知不覺地灌輸了舞蹈術語,豐富了舞蹈知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優秀成品舞蹈,逐步積累素材,從而提高舞蹈表現能力,提高舞蹈鑒賞能力和審美修養。
二、教授、組織和輔導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掌握了一定舞蹈基本功之后,如只會自我進行舞蹈,而不知道如何傳授給接受對象,這是沒有達到師范類舞蹈教學目標的。因此,組織輔導能力的培養和學會教授舞蹈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師范類舞蹈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學基本功。特別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教授對象要有不同的教授方法,應采取不同的語言引導方式及不同切入點進行教學。這些顯得更為重要。
在針對幼兒和兒童教學時,因抓住其好奇、好動、愛模仿、求知欲強,但協調性、穩定性、注意力較差、恒心不足等特點,格外注重語言引導,盡量多使用形象和啟發性語言,讓孩子有興趣、受吸引。再根據兒童特點逐步分解動作,從單一、局部開始教授。要強調從部位單一動作,再循序漸進地加入頭,上肢、下肢等其他部位的復合動作及動律練習。如:動作“轉手腕”,首先第一拍腕由外向里轉,第二拍手腕由里向外翻掌,但按此教授既無趣又費力。如果告訴孩子,想象自己在果園里,用手抓住了樹上的一個大蘋果,想把蘋果摘下來必須轉動手腕擰一下,這樣比喻既簡單易懂,他們也會很感興趣,動作自然也很快學好、記牢。
在針對成人教學時,因其模仿力、接受力、理解力較強,則可在準確、生動、精煉地完成“口傳身教”后,系統地說明動作要領、風格,多強調內在的韻味和流暢感及表現力,逐步誘導、授傳,使其不斷領悟、提高。
語言的組織和教授的方法是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方面。有的學生可能自身有很強的舞蹈表演能力,但在教授時卻因不知如何表達或不得法,而致使教學無法進行,所以培養學生盡量運用適合教學對象的口語化教學非常重要。在教學上要不斷啟發學生思考,反復揣磨動作要領,才能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打好基礎。此外,還應注重學生正確觀察、分析鑒賞舞蹈動作,糾正錯誤動作能力的培養(只有掌握好準確的動作要領,具有自我糾錯能力和糾正他人之錯的舞蹈能力,才能更好地勝任舞蹈教學)。如“旁按手”這一個手位動作,在教學時要求在手臂伸直的基礎上壓腕、掌根下壓、手指翹起。很多孩子只顧把手指翹起來,而不顧手臂的彎曲,這時就要及時準確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反復強調手臂的伸直及準確的用力點。同時教師還要模仿出他們的錯誤,讓他們能直觀的看到自己的問題,更好的改正;此外,也要不斷加強自我的學習交流,檢討自身平時忽略的問題,以求能掌握最規范、準確的舞蹈動作,并在教學中側重教授學生如何注意少兒及成人身體各部位的正常發育成長及規律,注意如何通過舞蹈增強孩子們身體的彈性、韌性、穩定性和身體的平衡能力。總之,教授和組織、輔導能力的培養是師范類舞蹈學生未來上好一堂課,走入成功的關鍵一步。
三、自編自導舞蹈作品的創新能力培養
以周圍的事為材料,自編自導舞蹈作品、創新舞蹈教學這也是師范類舞蹈教學的重要內容。由于大多舞蹈專業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理論水平相對較差,這給舞蹈理論教學和向高深發展帶來困難。可能一個自身舞蹈表演和基本功較好的師范生,對舞蹈語匯,對舞蹈教學的基本內容、形式、特點與教法有一定了解,可教學中只是一味機械地模仿傳授,沒有自編自導舞蹈作品及創新編導的能力,那就不能成為一個出色、優秀的舞蹈教師。
在編創教學中應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通過實踐去驗證,摸索創作竅門和編舞方法,啟發獨特見解、感受,創新語匯。同時,要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層次學習者的生理、心理特點及實際動作發展接受水平進行不同創編。在表現形式和表現風格上要力求新穎、多樣化,切不可把所學組合整塊的拿來堆砌,或不達意地亂拼湊動作來充塞音樂,甚至只是些圖解歌詞的手勢表演也不能忽略。在創編中要了解生活,豐富想象,觀察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狀態、思維方法,捕捉點滴生活樂趣、細節,撞擊創作靈感。還要選擇創作素材,把握不同層次的藝術審美指向特征,捕捉動態形象,設計舞蹈動作,達到感染與教育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讓學生了解一些音樂及舞臺美術的基本常識。它們是舞蹈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完整構造舞蹈,強化舞蹈的藝術價值具有重要作用。
不少人對師范類舞蹈教學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培養出來的學生用不著過高的要求,這是錯誤的。常言道:“萬變不離其宗”。即使師范類舞蹈再具有獨特性,它也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具備基礎性。就像高樓大廈要由一磚一瓦砌成。這就要求從事舞蹈教學的老師必須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底,精湛的專業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要嚴把質量,一步一個腳印,由淺入深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舞蹈能力。
師范類舞蹈教學,既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專業舞蹈人才,也不可能讓學生在校幾年就對舞蹈門門通,但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不拘一格,不局限于某些舞蹈的種類和風格,應為我所需,為我所用,要從舞蹈這個總概念上去捕捉它的規律,體現鮮明特性。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探討、總結經驗、不斷完善。
總之,要借鑒師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遵循舞蹈教育的教學規律,才能探索出一條真正具有師范類舞蹈教學特點的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呂藝生,朱清淵.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 [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王海英,肖靈.舞蹈訓練與編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隆陰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江西宜春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