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發展的教育是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但是教育的全面發展不等于人的全面發展。所以,對人的全面發展進行歷史考察并說明全面發展的教育的內涵及意義,并且在此基礎上闡述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很有必要。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 全面發展的教育 區別 聯系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說的基本原理之一,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是現代化社會生產的客觀要求,認為全面發展乃個人充分、自由、獨創的發展,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就教育對象所受教育的基本組成部分而言的。全面發展教育是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標,它順應了社會主義國家在培養人才上的客觀要求。那么,這二者具體有什么內涵與意義呢?它們二者之間又有什么區別與聯系呢?本文欲就此做一些陳述。
一、人的全面發展
1.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最初形態”
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由來已久。早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提出之前,許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就提出了此問題,并且進行了理論探討與實踐。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身心和諧發展的思想;中國古代提出培養的“圣人”、“成人”、“君子”等,就是當時社會所需要的一種全面發展的人。
14至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教育家,為了適應當時社會變革的需要,繼承古希臘的和諧教育思想,強調尊重兒童個性,培養生氣勃勃、身心健康、知識豐富并積極參與生活的人。
18至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等,不僅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主張,而且還在自己的實驗基地,有計劃地實施了德、智、體、美及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全面發展教育思想。這些思想雖然存在各自不同的局限性,但在許多發方面卻閃耀著人類思想智慧的光芒,對后世的教育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2.馬克思的全面發展學說的提出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在前人的有關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當然,這不是一種簡單的繼承,而是有了質的變化。這一概念最初在1845年秋至1846年春與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提出。但是,“馬克思與一般人性論者不同,他不是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人的全面發展’的含義,而是從個人承擔勞動職能(不限于勞動職能,而是以勞動職能為基礎的社會職能)的能力角度揭示這個概念的內涵。”而究其實質,“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更確切地說,應是‘個人全面發展’”(陳桂生語)。
簡單地說,馬克思所說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使人的體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發展和運用。
3.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方法與內容
馬克思認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并且認為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需要通過真正的自由勞動以及直接物質生產勞動以外的大量自由時間里的各種活動,他們才會日益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它是在沒有階級存在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它和整個社會的進程與人類的利益是完全相一致的。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1866年,馬克思在《給臨時中央委員會代表的關于幾個問題的指示》中指出:“我們把教育理解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即體育學校和軍事訓練所授的那種東西。第三,技術教育。”可是,我們應該看出它不是給教育下定義,也沒有說這就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更不是對社會主義和公產主義社會里個人全面發展教育組成部分提出什么方案。那么,馬克思到底有沒有提倡過我們現在所說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德育呢?“依照我們的體會,他對德育是以否定的方式而不是以肯定的方式來提出問題的。具體說,是通過否定資產階級學校德育來肯定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王策三語)。
那么關于美育呢?我們從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論住宅問題》和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手稿》等文的寫作中可看出他們是重視美育的,那么他們為什么沒有明確提出來呢?其原因就是工人階級未取得政權和沒有掌握生產資料的歷史條件下,連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必要的保證,還談得上什么美育。只是到后來,蘇聯的教育學著作(如凱洛夫的《教育學》),才把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基本內容概括為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綜合技術教育五個方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理論,是針對人類整體和個人發展之間的矛盾提出的,要解決的是個人發展與人類整體發展不一致、以及兩者統一的歷史道路問題。它的實現是一個伴隨著矛盾和犧牲的歷史過程,需要相應的社會條件和技術條件。它的核心是腦力和體力相結合,使最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接受教育,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
二、全面發展的教育
1.全面發展的教育的概念
按照1995年3月1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的規定,我國的現行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這一方針,我們把全面發展的教育定義為“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歷史上把德育、智育和體育作為和諧發展或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和內容。”由于“全面發展是歷史的、發展的概念,其程度隨著社會發展水平和各種具體條件而不同”,所以,后來又把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列為全面發展教育的內容。
2.全面發展的教育的組成部分
(1)德育。德育是以培養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狹義的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轉化為個體思想品質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通過學習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來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育。
(3)體育。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基本內容,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通過學習掌握體育運動知識、技能和進行相應的身體活動,來發展體力、增進健康、增強體質和運動能力的教育。
(4)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以及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勞動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現代生產勞動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兩個方面。
綜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都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3.“五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及其在全面發展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都是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務,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一個整體。其中,德育是實施各育的思想基礎,為其它各育起著保證方向和保持動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識和智力基礎,各育的實施都不能離開知識技能教育;體育為各育的實施提供健康基礎,是各育得以實施的物質保證;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德、智、體的具體運用與實施,可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的發展和提高。因此,對學生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是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內容。
“五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各自在保證教育目的的實現中,為培養受教育者,為提高教育對象的整體素質結構水平,共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的導向作用、動力保證作用,智育在知識、智能方面的基礎作用,體育在體力體質方面的保證作用,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輔德、益智、促體作用,共同要求我們在實施全面發展教育時要堅持“五育”并舉,彼此配合,整體優化,防止偏頗,杜絕偏廢。
三、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面發展的教育的區別與聯系
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面發展的教育兩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具體表現如下:
1.二者的區別
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對人類發展總趨勢、總規律進行科學概括而形成的理論,是揭示每一社會成員在廣闊的社會活動領域中獲得發展的根本方向、條件、規律和趨勢的學說。而全面發展教育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具體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不應該也不可能脫離教育所處的生產力狀況、社會政治條件、文化傳統、民族特性等。從實現條件的角度看,人的全面發展反映的是一種未來可能性,是一種理想、最高的、最終的教育目的的歸定性,而全面發展教育則直接是一種現實可能性,是一種對現實教育內容及其構成成分的規定性。全面發展教育借助學校教育就可能得以實現,而人的全面發展則必須依托社會條件的完全具備。
2.二者的聯系
二者的聯系表現在,它們都以確定人的發展問題為基本任務。教育畢竟是人的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教育就是培養人,任何一種教育都是培養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向前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要依賴于全面發展的教育。在社會條件同時完全具備的情況下,全面發展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指導全面發展教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武器。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目標或要求,而全面發展教育則是促使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容或途徑。為了使青少年獲得全面發展,就要對他們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
總之,任何一個概念不可能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歷史的進步而發展變化的。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全面發展的教育也是如此。伴隨著歷史的腳步,人的全面發展與全面發展教育應該生發出新的內容,從而使人得到真正的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時忠.人文教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2]陳桂生.“教育學視界”辨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與言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策三.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6]張健.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7]鄭金洲.教育碎思[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8]朱德全.現代教育理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9]燕國材.素質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10]蕭宗六.教育改革與學術爭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余本祜.普通教育學[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12]陳桂生.全面地歷史地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J].教育研究,1984,(8).
(薛小雷系江西師范大學瑤湖校區教育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楊娟系西南大學教育學院200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