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中國互聯網使用的主要群體是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隨著互聯網在高校校園的日益普及,網絡的負面影響—網絡道德失衡問題,日益凸現出來,并已經成為新世紀德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是當今科技進步對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本文從論述當代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現狀,推斷出大學生應具備的集中網絡道德原則,找出正確的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網絡道德原則的方法,從而幫大學生培養正確的網絡道德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道德 自我教育
道德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由經濟關系所決定,用善惡標準去評價,依靠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及傳統習慣來維持、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所謂網絡道德就是一種依靠網絡公民的輿論和其內心信念來規范、調整的道德規范,以現實道德為基礎,在網絡文化中所應遵循的用以調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以自律為特征的行為規范。無疑,我們的大學生總體是健康向上的,但網絡中確實存在日趨嚴重的道德失衡現象。分析、研究這些現象,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我們高校德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文化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的網民群體仍以青年為主,總體網民中的49.9%都屬于18—30歲的青年。這個年齡段的網民中,學生網民群體占據重要地位。大專文化程度以上占36.2%,學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8%,大學生是“觸網”率較高的群體。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陷阱及網絡游戲的誘惑,廣大學生的道德觀受到強烈沖擊,道德教育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1.網絡的開放性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大學生正值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道德防范意識不強,對網絡的各種新觀點、新說法容易采用不加分析的拿來主義,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改變,與現有的主導思想觀念和價值導向產生矛盾和沖突,導致價值判斷、價值選擇的迷惘,以致角色自我的迷失,易形成不良品質。
2.網絡的兼容性導致大學生上網成癮。網絡不排斥任何人,網絡用戶可以在網上隨心所欲地“沖浪”。網絡的超現實性和刺激性,對求知欲強但控制力較差的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和極大的誘惑。調查結果顯示,有16%的大學生每周上網時間在6小時以上,甚至出現“通宵上網”的現象,個別大學生因沉迷于電腦游戲和看碟片而荒廢學業。
3.網絡的無序性導致網絡侵犯。由于網絡自身的松散結構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構建目的,其發展過程表現出無序性,造成對網絡進行有效管理的難度加大。有些大學生在網上破解別人的密碼、窺視別人信箱的內容、獲取機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等。網上黑客、網上病毒、網絡詐騙等網絡犯罪行為也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良好的網絡道德的形成。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民族文化意識形成的階段,辨別能力比較弱,而網絡上各種社會思潮在激烈交鋒,低俗的信息在網上暢行無阻,使得大學生思想上、道德觀上受到強烈的影響,使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產生巨大影響。
在網絡上可以用網名代替真實的姓名,也可以在道德行為上漠視權威、忽視規則,這就使的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弱化,責任感淡化。例如在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四川汶川地震悲痛中時,沈陽某女在網吧錄制了辱罵視頻,在網上傳播后,造成了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這使得我們引以為戒:言論自由是有限度的,是有道德約束的,她已經為她的無知和無恥付出了代價。所以大學生作為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對象,應該具備一些網絡道德原則:愛國守法原則;全體原則;善于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原則;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他人原則;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原則;維護網絡安全,不破壞網絡秩序原則;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原則;網絡互利互惠原則。
二、如何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道德原則
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網絡道德原則,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網絡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網絡道德觀,增強大學生網絡自律能力,使網絡真正成為對大學生有用的工具。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提高大學生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能力,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習慣。
1.加強網絡的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建設,夯實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基礎
目前,我國的網絡立法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2000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網絡法規。但是,這些網絡法規并不能有效地阻止網絡犯罪現象的發生。目前我國針對網絡違法犯罪的處罰條款,散見于《刑法》、《民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中,還不夠系統、不夠集中、不夠明晰,操作起來比較困難。我國應盡快制定專門的網絡法,將網絡行為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以及網絡犯罪行為的處罰等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確規定,使網絡領域真正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進一步深化高校課程改革,增補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課程內容
把網絡道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在目前我國的學校中基本上是一個空白。在大、中、小學德育課上所講授的內容,也很少涉及網絡道德教育問題。因此,我國高校要應對網絡時代電腦網絡對高校教育教學的挑戰,就必須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重新調整課程內容。措施之一就是,增設專門的網絡道德教育課程,如開設《網絡道德與文明》課程,重點進行網絡道德規范、網絡法律法規、網絡禮儀、網絡安全以及網絡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學生掌握網絡道德規范,增強網絡道德意識。另一個措施就是修訂大學生思想品德課和法律課的教材,增補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如在《人生修養》教材中增加“遵守網絡道德,創建網絡文明”的專題;在《法律基礎》課中增加“依法使用網絡,做文明守法網民”的內容。
3.加強高校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拓寬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
高校應采取怎樣的途徑開展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主要是由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來決定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任務和內容是多方面的。任何一種單一的網絡道德教育途徑都不可能完成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務,都不可能貫徹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全部內容。高校只有采取多種途徑、通過多條渠道來開展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在大學生面前形成一個綜合影響的合力網絡,才能增強網絡道德教育的力度和效果。高校要變單途徑的平面式教育為多途徑的立體式教育,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結合:學科教學與課外教育相結合;網上教育與網下教育相結合;正規教育與網絡教育相結合。高校應充分利用好校園網這一重要陣地,建立網絡道德教育主頁,開設網絡道德教育課程,設置“網德討論室”,開辟“網友談心室”,通過網上辯論、網上聊天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對網絡道德問題在網上敞開心扉、展開討論,并針對大學生出現的網絡道德方面的問題及時做好疏導、解惑工作,努力把校園網建設成為大學生接受網絡道德教育的“第二課堂”。同時,校園網絡管理部門應該加強網絡的實時監控和記錄,及時處理違反網絡道德的行為,以增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效能。
4.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道德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文明上網的網絡道德教育氛圍,這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直接影響。高校應注意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網絡道德宣傳教育活動,營造文明上網的網絡道德教育氛圍。為此,高校要組織大學生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以及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利用校內各種媒體大力宣傳網絡道德規范和網絡法律法規,以規范和法規的“他律”來促進大學生的道德“自律”。其次,要充分發揮高校團委、學生會及其他學生社團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一些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如組織各類以網絡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報告會、研討會、演講賽、辯論賽、征文等活動,引導廣大學生參與,讓廣大學生在活動中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上述這些活動,就能夠形成強有力的網絡道德教育氛圍,促使廣大學生自主構建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在思想上增強網絡自律意識,在具體的網絡行為中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
5.探索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建構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模式,這關系到能否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教育模式選擇、運用得當,就能提高教育的質量與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模式,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啟發大學生的道德思維,變灌輸式教育為啟發式教育。(2)注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變包辦式教育為自主式教育。(3)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變被動接受式教育為主動參與式教育。
6.重視學生社團的作用,開展網絡道德的自我教育
學生社團是在自愿的基礎上,結成的各種群體性的文化藝術、學術團體。任何一所高等學校中都有一定規模的社團,在網絡的發展中,各校紛紛成立如“計算機協會”、“電腦創意協會”等各種各樣的計算機和網絡方面的學生社團,這些社團推動著網絡知識的普及。各高校應在這些學生社團的依托下,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社團的指導作用,利用學生社團自我教育的特點,對學生展開網絡道德的教育。
7.加強網絡監控,防患于未然
網絡是虛擬的,可以不用面對面的交流,但每個上網者都有自己固定“IP”地址,這就需要我們“網絡警察”在面對謠言、黃色信息等不良信息時,加大嚴管,從更上剔除此類污染,還網絡一個綠色空間。使廣大師生在上享受網絡帶來的快樂的同時,道德素質也獲得提升。
三、結語
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休閑、娛樂、學習、交際、通訊的重要工具。與此同時,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衡現象已十分突出。文章針對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衡現象從成因上進行了剖析,并對高校德育教育的手段創新,切實做到“以網治網”進行了探討。道德觀念混亂、道德沖突和道德價值取向錯位。互聯網信息環境的開放性,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在網上交匯,造成不同的文化、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發生沖突和碰撞。由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形成,如果長期接觸這些不良網絡文化,則很容易受到網上內容所隱含的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原則成為了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趙靖.網絡環境中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學,2005,(3):3-7.
[2]陳嵐.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評析[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 ,(7):1-6.
[3]權麗華.大學生網上人格異像化探悉[J].甘肅科技縱橫,2006,(6):2-9.
[4]張偉峰.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網絡生活調查[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 ,(1):2-9.
[5]王建平.網絡道德教育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7 ,(4):3-4.
[6]陳靖.網絡道德建設的問題與出路[M].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07.13-19.
[7]陳昱山.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