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國、各地區把青春期性教育作為實現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并采取了各自不同的青春期性教育模式,這些模式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發展趨勢:圍繞青少年的性意識、性道德走向健康發展而展開,人格性教育模式已成為國際青春期性教育的新型模式,采用全程教育和階段教育相結合、多渠道、全面、立體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模式。分析和探討國際青春期性教育模式對我國青春性教育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青春期性教育 學校性教育 人格性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個關鍵期,是處于生理迅速發生急變的時期。在這個階段,青少年的身體迅速發展,出現了第二性征,是人生從生理、心理和社會性的不成熟逐漸走向全面成熟的重要階段。同時,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尤其是性別角色開始出現明顯的分化,萌發性意識和性情感,他們非常渴望與異性交往,迫切希望獲得性生理與衛生知識。但是,又得不到科學的引導或教育而陷入迷惑與沖動之中,這樣,對于缺乏正確的認識與控制能力的青少年,常容易出現性偏離行為。各國、各地區近年來的性犯罪率居高不下,占青少年犯罪的近30%,成為一個影響社會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別近20年來,性病、艾滋病的蔓延,使青少年性傳播疾病增加。加上多元價值觀念相互沖擊,多種文化交匯以及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不良的性觀念,使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成為一個“危險人群”。因此,青春期性教育成為國際社會優先關注的目標之一,許多國家和政府已經把青春期性教育作為實現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它們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針對青少年的青春期性教育提出了相應的模式。目前,國際青春期性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學校性教育模式、家庭性教育模式、社會性教育模式、同伴性教育模式、人格性教育模式、ABC性教育活動模式。盡管各國、各地區所采取的青春期性教育有所差異,但是,他們大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趨勢,本文試圖分析和探討國際青春期性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內在特征及其對我國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的啟示。
一、圍繞青少年的性意識、性道德走向健康發展而展開
無論是學校性教育模式、家庭性教育模式,還是ABC性教育活動模式,都是圍繞青少年的性意識、性道德走向健康發展而展開的。開始時的各國、各地區開展的青春期性教育,主要是為了正確引導青少年的性意識的正確發展,避免性犯罪而對青少年進行性生理、性衛生知識教育。但是,到了后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逐漸把性道德、性評價的健康發展看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并把它放在青春期性教育的中心位置。
1.學校性教育模式不但突出性生理、性衛生知識,而且更加強調性倫理、性道德教育。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國家。從1942年開始,瑞典開始對7歲以上的少年兒童開始性教育,其主要內容為性生理、性衛生知識,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的性意識,后來增加了性道德、性評價等內容,從幼兒就開始使性科學教育一步到位,不兜圈子,減少青少年性病、性犯罪的發生。
美國的青春期性教育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由美國性信息與性教育委員會提出的。它主張“安全性行為”綜合性教育目標,強調個人的權利,在學校中開設青春期性教育課程,教育學生采用“安全性行為”方式,側重于生理上的教育,也對性倫理、性道德教育有所牽涉,使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健康受到最低程度的傷害,從而更加有利于性的健康和個人生活的幸福,促進青少年性生理與性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
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前,主要傳授性生理知識,保持身心純潔,保證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性生理發育健康發展。20世紀70年代后,日本在學校采用“性指導”的方式,傳授性生理、性科學知識,并且逐漸把性約束、性道德,尤其是性的文明教育,性的倫理教育和性的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尊重人的精神,追求男女兩性之間的平等與自由,逐漸把性的衛生教育放在次要地位,從而使性意識、性道德方面的教育更為合理,更有實效。
我國香港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受到西方多種文化的沖擊,性觀念的開放以及性知識水平下降的情況下,由香港教育署提出,主張在學校不設立獨立的性教育科目或課程,而將性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由各科教師靈活掌握和指導。其性教育的內容除了性生理知識外,還包括性價值觀念、性倫理、性法制方面的教育。性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建立具有開明和責任的性態度,正確處理性問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
2.家庭性教育模式也積極提倡性別角色、性知識、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
家庭性教育模式中,父母保持一種科學正確的態度,順其自然地進行性教育。我國香港地區教育署積極開展家庭性教育。家庭性教育中提出兒童進入青春期后,性教育的內容是:(1)性生理發育的科學知識;(2)對男孩遺精、女孩初潮的態度和有關知識;(3)關于自慰的解釋和態度;(4)青春期的情緒和情感的調節;(5)如何與異性健康交往,避免發生早戀;(6)心理上的獨立與“斷乳”,順利度過青春期。除了以上教育內容外,還在家庭中對青少年進行男、女自尊教育,自我保護意識教育,提高性意識水平。
3.ABC性教育活動模式促進青少年性別角色轉變,預防性問題、性困惑的產生
目前,性病與艾滋病的蔓延,性文化與思想的沖擊,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提出,為了有效防止當前國際廣泛產生和出現的性問題、性困惑,對青春期進行性教育采取的模式應該是“ABC性教育活動”,即讓青少年獲得正確的性衛生與生理知識。它強調在青少年中對其進行如:避免婚前性行為(A);對配偶或一個性伴侶保持忠貞,不搞性亂(B);正確使用安全套(C)等方面的教育。先從性生理知識入手,消除目前存在的性危機,再逐步使青少年培養正確的性觀念,促進其性別角色順利轉變。
二、人格性教育模式已成為國際青春期性教育的新型模式
30年前,西方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科技的發展,發生于美國和歐洲的性解放,拋棄了傳統道德對性的約束,使有些人對一向為人類所崇拜和遵循的傳統產生了懷疑,引發了系列的衛生和社會問題,尤其是青少年對性的婚姻以及為家庭生活做準備的傳統觀念的逆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以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提出,進行青春期性教育要把性與品德教育結合,加強青少年的性心理教育,在性教育中進行人格教育,把自尊、自我意識、個性等方面結合起來,培養青少年正確的性價值觀和健康的性倫理道德觀,如尊重、責任、良好的自我等,從而通過人格的健康發展使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性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隨著各種文化的沖擊,多種價值觀的影響,對青春期進行性教育采取以人格教育為基礎的性教育模式逐漸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所采用的一種新型青春期性教育模式。
三、采用全程教育和階段教育相結合,多渠道、全面、立體式的青春期性教育模式
性教育貫穿人的整個終生,是全程教育,而青春期性教育是這個全程教育中的階段教育,要實現這個階段的性教育就必須分層次完成青春期的兒童具體處于何年齡的性教育任務。瑞典從小學開始性教育,一直延續到大學,各個階段具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小學傳授妊娠與生育知識,中學傳授生理與身體機能知識,大學則把重點放在戀愛、避孕與異性人際關系處理上。此外,韓國人力資源部2001年開始在小學、初中、高中分為三個階段實行每年10課時以上的義務性教育。性教育的內容在小學主要是性生理知識,中學則加強避孕知識教育,并且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都有銜接性。
盡管各國、各地區青春期性教育所采用的方式不一樣,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信息的全球化,性教育模式也逐漸由單一模式走向多樣化,由純粹的家庭、學校、社會走向立體式的傳媒、網絡方式。逐漸完善性教育的功能,重視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與培養。
1.社會性教育模式是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自然屬性逐漸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成為具有社會屬性的實體。因此,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社會教育對其影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青春期又是一個可塑性極強的時期。這個時期的性意識、性態度會隨著當前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改變。要解決青春期的性教育問題,就必須全方位、多渠道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瑞典青春期性教育不僅在學校有完整的性教育課程體系,而且性教育已經深入到社區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瑞典在全國設立由助產士、社會咨詢專家、心理、婦產、精神、男科等專家組成的青年門診,免費向青少年開放咨詢與治療。另外,還通過國際互聯網、非政府的各種性教育、電視、同伴教育等方式和渠道,使性教育在全國開展。
2.同伴性教育模式是融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于一體的綜合青春期性教育模式
同伴性教育模式起源于澳大利亞,流行于英美等國家。這種青春期性教育通過同輩間、同伴的交往的影響力、親和力,發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助群體,培養良好的性意識、性觀念,抵御來自社會和媒介對青少年青春期性別角色的消極影響。它改變了青春期性教育傳統教育中教育者(家長、教師)對受教育者(子女、學生)的溝通障礙。具有相同年齡的青少年,在平等坦誠的交流基礎上,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和經驗獲取,從而在無拘無束中獲得正確的性意識、性觀念。這種模式是融生物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為一體的綜合模式。它可以通過講課、討論、游戲、講故事、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并配合多種傳播媒體和實物模型,既讓青少年能夠有意識地獲取適當的性知識,也可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性道德、性倫理知識,從而避免青少年步入“性”的誤區與偏見之中。
雖然,青春期性教育已經成為一個國際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各國、各地區也都非常重視,并且積極推進,但是由于文化傳統、倫理道德、思想觀念等方面的束縛,青春期性教育的開展還是受到很大的約束和限制,并沒有在全球普及和深入。有針對性地研究和探討各國青春期性教育的成功經驗,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對于我國進行性教育也是具有借鑒和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劉明礬.性教育:全球青春期發展的重要課題.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2).
[2]古曉.學校性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國性科學,2000,9(2).
[3]朱琪.美國性教育的歷史轉折.中國性科學,2000,9(3).
[4]葉國洪等.引入中醫節欲學說:香港中小學性教育改革芻議.中國性科學,2000,9(4).
[5]閔樂夫,王大凱.國際青春期性教育現狀、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北京教科院2001年學術年會.
[6]Brown,Bettina Lankard.Sexual Harassment Interrentions.ERTC Digest,1999.206.
[7]Paul Gorski.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Digital Divid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2001.
[8]薛光英,許又新,馬曉年.現代性醫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江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