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類專業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最快的研究領域之一,研究生的培養要具有創新性及國際性。本文對新形勢下信息類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加快培養該高新技術學科領域的高素質、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新方式。
[關鍵詞]信息類研究生 培養模式 改革研究
一、引言
信息產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信息學科知識發展異常迅速,也對其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養適應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高層次科技人才是擺在培養單位面前的一道難題。
二、存在問題
當前信息類研究生培養中普遍存在著如下問題:
1.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用人單位人才高消費,動不動就要求碩士、博士學位。這促使考研大軍的不斷壯大,造成就業壓力后移,引發研究生“貶值”,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在調查中發現考研大軍中也不乏真正熱愛某一學科,為之鍥而不舍的人。但這些學生并不是主流。當考研成為功利主義的產物,質量下降是必然的.
2.研究生導師隊伍 “魚龍混雜”
近年來,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數量的急劇增長,研究生導師隊伍也急劇膨脹。某些學位授予點和學位導師的學術水平不夠也是難以避免的。同時,由于時間的推移,更由于信息學科發展極為迅速, 原來合格的單位和研究生導師也有可能落后于信息學科的發展而成為不稱職的學位授予點和學位導師。
3.信息類研究生課程設置及培養計劃不合理
現在許多學校的研究生為3年學制,而且有的已改為2年。在這3年中,很多專業設置了太多的必修課。而此期間,有的專業還要實習,最后一年還要奔波找工作,也就是說,大部分學分要在1年半的時間里修完,這就意味著學生的時間幾乎要全部用在上課上,用于搞科學研究的時間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由于信息類學科的特殊性,其課程內容更新速度很快,可是許多學校在內容更新上相當緩慢,無法適應新形勢。 實際上,對這樣的培養計劃,許多導師們也意見也很大,認為課程太多,學生根本就沒有時間讀書、做研究。可是意見歸意見,想法歸想法,培養計劃不變。這種情況所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許多導師不得不開始忽略了研究生的培養,使得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化,趨向于本科的規模管理,從而為擴招提供了條件。如此形成一個循環。以至于一些學校有種說法:“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生,三流的博士生。”
4.畢業論文的水平不高
一些導師正在充當熟練的技術工人,生產著千篇一律的產品。很多導師帶了一群研究生,自己又有行政職務,根本就無暇顧及每個學生。許多導師說,他現在帶的學生比前些年多了一倍,到畢業的時候,連每個人的論文認真看一遍都做不到了。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招生人數以每年30%的速度遞增。可是從導師到學生的研究風氣淡薄,研究生的思考能力普遍下降.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據之一。可是現在,畢業生論文大都是粗制濫造之作,既無新的創見,又無學術價值。不少同學在網上找的資料,再找一個巧妙的角度,把材料組織好。甚至有些都是剽竊之作,連修改都省了。盡管如此,到畢業時絕大部分論文都能順利通過。答辯時答辯委員也會提些問題,但最后還是“一分為二”地通過了。皆大歡喜。
三、改革思考
研究生教育體制應該改革,其基本點是研究生教育應分層次.現在的研究生在知識結構和更新程度上要比很多老師快。過去,研究生很少,畢業后多數可留在高校或者研究機構,所以從心理上,他們比較重視讀書、重視研究、重視寫論文的能力。而現在則不同了,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可能容納所有的研究生,研究生也不是都為這個目標培養的。
隨著數量的增多,研究生已開始由精英教育逐漸向社會實踐各個方面滲透,那么,評判研究生質量的時候就不能只看研究能力這一個標準了。有研究型的,有實踐型的,相應的學制和培訓側重點也是不同的。現在我國碩士生學制由三年改為兩年,加大博士研究能力的培養,就是順應這樣一個趨勢。
在一些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研究生教育也是分層次的。比如,香港的高校就設置了兩種類型的碩士學位:授課式(by course)和研究式(by research)。授課式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1年,研究式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2年以上,常與博士學位連續攻讀,博士學位學制一般為3年。
英國教育歷史悠久,素以標準嚴、質量高著稱,研究生教育尤其如此。英國名校林立、專業類別多、學制短(尤其是授課式碩士)、社會安定、福利好。因此,每年都有眾多世界各地的學子到英國求學,他們中最多的是攻讀授課式碩士學位。 在英國,碩士學位也常被稱為“高級學位”。英國大致有兩種類型的碩士學位:授課式和研究式。授課式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1年,即我們通常說的出國留學攻讀一年制碩士。研究式碩士學位學制一般為2年以上,常與博士學位連續攻讀。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具有知識傳播、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科技開發等多種功能,對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總體上看,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規模與質量還不能適應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科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高新技術學科起步晚、基礎差、招生規模小;一些學科高層次人才短缺的情況還十分突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加快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大力調整研究生培養結構,特別要加大學科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強學科建設并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重點學科。
四、解決方案
經過以上的分析,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1.在信息類研究生課程設置上緊跟學科的發展。
2.教學上盡量選用國外原版優秀教材,并實施雙語教學,使研究生盡快熟悉本專業國際上的發展動向。
3.低成本國際化措施是,每一名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一入學就閱讀1-2本國外知名大學同類學科的優秀研究生學位論文;要求導師出資幫助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組織(如IEEE,SPIE),成為學生會員;資助優秀的研究生出國或在國內參加重要國際學術會議。
4.針對部分有很好培養潛力的優秀研究生,進行重點培養,注重創新性,使他們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5.針對學校不同情況,有的導師橫向課題較多,重點放在應用研究上,因此可以讓職業型研究生在此類導師下進行培養.而對于理論深度較高的導師,可以指導研究型的研究生.因此,資源可以得到優化配置。
五、小結
研究生培養工作不僅關系到我國高水平學術人才的培養,也是提高我國整體學術水平至關重要的環節。今日的研究生就是明日的研究骨干,是我國科學工作的潛在主力。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對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對如何在擴招情況下提高信息類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本文作了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卿敏.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0,(5): 26-30.
[2]胡斌梁,王群英,黃小文,高秀杰.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討.湘潭師范學院學院(社會科學版), 2007, l29,(6):50-53.
[3]明航.中美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分析.江蘇高教, 1998,(5).
[4]王衡生.論創新教育與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英國大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啟示.高教探索, 2003,(1):34-38.
(作者單位:江西南昌航空大學物理實驗國家示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