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社會上很流行人文管理,以人為本的口號到處都是,似乎人文管理已經是管理中基本的管理模式,而理性管理或稱為科學管理則不被人倡導,甚至被人批評的體無完膚,同是主張以教師為本的管理,充分挖掘教師潛力,給教師最大空間發揮,激發教師創造能力,但理性管理就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們在人文管理思潮在社會上盛行時,應該冷靜思考,從批判與反思的視角審視人文管理思想。
[關鍵詞]批判 反思 人文管理 理性管理
新世紀的教育管理學理論,既要努力去描述、研究、解釋、揭示學校組織與教育管理生活世界的真實,更要將通過描述、研究、解釋、揭示等行為積累起來的系統化教育管理知識本身作為批派反思的對象。同樣,我們有必要對現在的人文管理思潮進行批派與反思。
理性管理與人文管理是教師管理的兩種基本范式,它們各具千秋。理性管理對于擺脫經驗化的藩籬,改變教師管理的主觀隨意性,特別是使教師管理由經驗化向科學化轉變無疑起著積極作用。理性管理偏重機構、權力、章法,如古人所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不阿貴,繩不扭曲”,但是這也忽視了教師的自由、情感、價值、尊嚴等非理性因素。人文管理的最大特點,在于它主要不是憑借機構、權力、章法,而是依靠價值導向、信念支持、情感凝聚,從靈魂深處來激發教師的內在潛能,使其心情舒暢,行動自覺,從而達到不管之境界,就如胡適所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體現以教師為本,但人文管理的價值實現有賴一定的條件,效果滯后,容易失去規范是其最大的缺失。
在現實背景下,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使人們將兩種教師管理范式視為對峙的兩極。理性管理高舉物的大旗,把教師物化,強調教師的理性特征,凸現效率邏輯;人文管理則主張以教師為本,注重滿足教師的情感需求,突出情感的邏輯。時下尤為值得人們警惕的是:一些人無限地放大理性管理的負面功能,甚至將理性管理批得體無完膚,貶得一無是處,而對人文管理頂禮膜拜,推崇備至,這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有害的。理性管理是古典企業時代最適當的管理,它自身所包含的歷史局限與它的歷史進步性是同一回事。人文管理只有在人格價值受到普遍關注,理性管理導致教師人格扭曲乃至消極抵抗的時候,才能成為現代教師管理的適當形式,我國教師管理現階段仍需務實理性管理的基礎。那么學校為什么還需要務實理性管理的基礎?
一、學校全面實施人文管理應具備的主要條件
1.人文管理必須建立在從嚴管理的基礎上
學校的教師管理,必須建立在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性的嚴格管理的基礎上。為了實現一個組織的目標,要把組織中的全部活動劃分為各種基本的作業,作為公務分配給組織中的各個成員。各種公職和職位是按照職權的等級原則組織起來的,每一職位有明文規定的權利和義務,形成一個指揮體系或階層體系。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優于其它組織體系。所以為合理組織集體協作行為、規范個人活動,維系學校組織正常運轉,就必須實行理性管理,確定制度規范。各種制度規范結合起來,構成了管理過程中一整套嚴格完整的約束系統。制度規范就是學校的“法”。從根本上說,學校管理是一整套學校教師能夠程序化操作的規則,所有成員都必須執行規則。因此,嚴格管理必須做到嚴而有序,嚴而有據,“序”就是指學校制度規范,“據”這里是指維護正常教學和工作次序的規章制度以及評價標準和考核辦法。每所學校,上至學校校長,下到普通管理人員,都應切實履行管理職責,做到“嚴”字當頭。可是,當前一些學校在教師管理創新過程中大談“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時,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把目光投向管理中非理性層面的“軟化”成分,忽視其理性意義上的“規范化”內容。這種傾向與傳統文化中的重血緣、親情和人情等因素想結合,就偏離了現代人文管理的本義,難以在教師管理中體現公正、公平的原則。
2.人文管理必須建立在全員高素質和良好的文化氛圍基礎上
首先要有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完善的領導者形象。因為人文管理在方法上主要是通過心靈感應而實現的。很難想象,一個社會風尚低下、次序混亂的環境,一個人格無力、行為不端的管理者會對人心產生正面的極力。因此人文管理中創造環境、形象感召是至關重要。其次,全員要高素質。管理者在品格上要寬容大度、謙虛謹慎,注意充分發揮教師的效能;能力上要形成敏銳的觀察力、英明的決策力,以協調、溝通人際關系,調動教師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并能在民主的基礎上有效地集中;知識上形成不斷學習的意識,并在一定意識支配下把學校塑造成學習型的組織等。被管理者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以增強對信息敏感性,對問題的洞察力以及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應加強民主意識,明確自己在學校中的主人翁地位,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等。
二、教師管理應落實好管理的基石
未來教師管理應該以人文管理為導向,但現今教師管理還需要落實好理性管理的基礎。
1.管理活動自身發展的規律決定了理性管理是人文管理的基礎
(1)從管理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來考察。從其產生來看,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發展到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在管理上經歷了經驗管理、理性管理和現代人文管理等主要的管理模式,這是一個隨著生產方式的發展而循序漸進的過程,有其內在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理性管理先于人文管理從經驗管理中分化出來,并成為現代人文管理的一種激發因素。因此,從其發生看,理性管理是人文管理的基礎。
(2)從理性管理的具體內容和效用來看,首先追求效率是一切組織的首要目標,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的操作程序、精細的成本核算是一切現代組織運行的基礎。而這一切只能在科學主義的理性原則的指導下建立起來。其次,理性管理的冷酷理性可能有失對人性的全面關注,但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由于組織權威的力量和制度規范的約束,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較大的效益。其次,在對人的極力方面,物質激勵處于基礎的地位,人文管理較多注意到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但對這種精神的關注如果不建立在物質資源豐富的基礎上,它是不牢固的,也是不會持久的。因此,只有當物質基礎豐富起來,人們的精神追求日趨廣泛,而在一定時期內理性管理對于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提高勞動率有限時,人文管理才能顯示出它的優越性,這是現代學校的要求和必然。
2.一些學校組織結構層次過多,不能有效溝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我國一些學校一直沿用韋伯的金字塔型組織模式,這種層級多、分工細致、關系復雜強調行政命令控制、僵化的科層制組織形式,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隨著學校之間的兼并、聯合,學校規模擴大,管理層次增加,信息溝通日益復雜,信息遺漏與失真也很嚴重;各職能部門相互隔離,處于封閉狀態,相互聯系很少,使信息流動受阻;上級與下級關系受到多層次,垂直型結構的制約,耗費在管理層次之間的協調成本增加,學校靈活性和適應性大大降低,管理交易費用劇增;居于塔底的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也嚴重受挫。
3.很多學校教師素質較低,管理人員水平不高
部分教師仍存在嚴重的依附心理,思想觀念滯后于人文管理的要求。這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重人論”的習慣而形成的“依附外力來組織自身的傾向”有一定的關系。改革開放前,盡管人們不講求物質利益,但身份隸屬關系卻有著絕對重要的意義。對于教師而言,單位的重要程度不亞于“家”。我們既是國家的主人,又是崗位上的“螺絲釘”,強調的是責任感和無私奉獻,但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教師對學校的全方面的依賴。這種觀念如不改變,勢必會影響到新的管理模式的實施。人文管理對管理者的知識、能力、管理藝術都有更高的要求,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質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下,人文管理不但不能發揮優勢,反而容易扭曲變形,被簡單化、庸俗化。此時理性管理以其嚴密的組織結構、周密的計劃方案、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明確的責任分工,往往能顯示強大的力量。
4.缺乏優秀的知識型校長資源
校長資源是人力資源中最為珍貴的資源之一,是一種“價值量”極高的生產要素。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它的校長”。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校長,就得成為一個好老師,一個好的教學家和好的教育者。”可見,校長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懂得教育科學理論,一所學校辦得好壞,校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知識從哪里來?從校長的不斷學習和實踐中來。如果一個校長只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不重視理論學習,只憑經驗辦事,工作局面就難以打開,最多也只能做一個平庸的校長。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歷史呼喚知識型校長。不僅要加強政治理論、專業知識學習,還要向兄弟學校學習,學習他們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本校的發展。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的發展狀況與學校領導人的目標理想、精神狀態、管理水平、經營能力、思維方式等有著極大的關聯,學校的命運、教師的命運很多時候維系在學校領導人身上。學校管理的推廣和實施,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知識型校長來運作。而我國目前知識型校長的樹木遠不適應是時代的需求,不能適應我國學校管理現代化的進程,也不利于我國學校對人文管理范式的選擇和運用。
所以,培養和發展教師職業精神是從經驗管理走向理性管理,從理性管理走向人文管理不可缺少的階段。并且,人文管理須以理性管理為基石代,此外,理性管理的精髓是嚴格、精確,人文管理的靈魂是自律。自律是一種自為乃致自覺的境界,達到這一境界實非易事,需要能夠持久地激發教師自覺意識的環境,說得更直白一點,人文管理就是要在理性管理已經達到嚴格、精確的基礎上,通過放大人格價值,達到行為自律。由此看來,人文管理是以理性管理為立命之根的。
參考文獻:
[1]張新平,石中英.中國中青年教育學者自選集:教育管理學的持續探討. 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王建軍,薛衛東.中國教育管理管理史教程.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2-233.
[3]梅貽琦.梅貽琦教育論著:就職演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4]馬克斯#8226;韋伯.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 [M].美國: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47.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7.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