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戀是最常見的社會現象之一。關于中學生早戀現象的報道屢屢見諸報刊雜志,早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探究,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學生的早戀現象不但沒有得到有效地制止,還大有擴大蔓延之勢。
[關鍵詞]中學生 早戀 危害
據上海市1985年至1988年八次調查表明,高中生有早戀現象的占60%左右,初中生占50%左右,小學生中也時有發生。據了解,北京、廣州、成都、廈門等城市的中學生中有異性朋友的均在一半左右。“湖北某地1991年至1992年人工流產的婦女中,未婚少女占到總人數的90.1%。”
一、早戀的界定
關于“早戀”的概念可以有兩種:一種是生理指標,一種是心理指標。從生理上講,戀愛產生在身體發育還不夠健全時,可謂“早戀”;從社會心理講,戀愛在其基礎學業還沒有完成,經濟還沒有獨立時發生,稱為“早戀”。一般觀點傾向于后者。主要是指未成年人,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發育和發展都不成熟的情況下,過早地談情說愛,建立戀愛關系,它并沒有一個嚴格統一的年齡界限,各國情況也不一樣,一般習慣于將11~17歲男女之間的依戀之情稱為早戀。
二、早戀的危害
早戀并不是真正的戀愛,它僅僅是青春期的萌動,其感覺大多不切實際。早戀往往以失敗告終,很少出現早戀能夠終身廝守的。
早戀是青少年在性生理發育基礎上性心理發展的顯著暴露,是性心理轉化為性行為的實踐,隨之帶來的問題是比較多的,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學業成績,特別是對以后發展的影響很大。
1.影響學習,磨滅理想。這個時期的少男少女,充滿了青春活力,精力旺盛,思想活躍,記憶力強,對于新生事物極為敏感,是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各種能力的最好時期。如果這個時期被戀愛問題糾纏,必定分散學習精力,浪費大好時光,極可能葬送了青少年的才能、事業和前途。
2.不利于身心健康。由于早戀得不到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認可,壓力、阻力和自身道德沖突都非常大,使人注意力分散,過多糾纏于煩惱、痛苦之中,有的甚至會改變性格,變得孤僻、冷淡,在心理上出現超年齡的現象,對身心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3.易行為過火,引發犯罪。青少年早戀,大多是由于感情的沖動或是出于異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這種神秘感、好奇心使他們盲目地效仿成人。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過火行為,甚至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造成青少年心靈上的創傷。如果同時受到黃色書刊或教唆犯的的引誘,就極可能走向道德敗壞或違法犯罪。據調查,青少年犯罪里,有三分之一的人有過早戀。
三、早戀的預防措施
預防中學生早戀現象的發生與蔓延,需要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學校整體聯動,齊抓共管,打造多位一體的綜合預防平臺。
1.加強理想教育。學校應加強對中學生的理想教育,使學生正確處理青春期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教育他們樹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力,健康的心理素質,有控制和調節自己感情的能力,從而使他們把主要精力遷移到學習上來。
2.青春期教育。隨著性的發育成熟,中學生的性意識開始覺醒,對異性產生愛慕是正常的性心理的發展。同時,獨立意識的增強,使他們希望得到別人尤其是異性的關注,渴望了解異性。而我國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性教育計劃與教材,大多數中學也沒有把青春期教育納入工作計劃,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性也諱莫如深,大多數父母也是談性色變。
這種現象造成了中學心靈上的孤獨苦悶,情感上的空白與饑餓,對性的無知與愚昧,對性的神秘與向往,往往會被社會上的“黃色文化”俘虜去。
由此可見,學校應主動安排青春期教育,打破“禁欲主義”造成的學生對性科學的無知。
性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在生理、心理、道德、社會分辨力等方面健全發展。
性教育應遵循原則:“適時、適量、適度”,并貫徹“核心、基礎、全方位”三位一體原則,即以性道德、性法制教育為核心,以性生理、性心理、性衛生保健和性審美為基礎,同時,開展預防性疾病及艾滋病、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禁毒等方面的教育。
(1)青春期生理衛生教育。內容包括青春期的發育特點、基本過程、衛生保健等,以消除其對性的神秘感。
(2)青春期心理衛生教育。內容包括青春期的心理發育特點、男女心理差異、性心理發展、健康心理的要素等,使學生了解心理衛生知識,自覺地積極地對待自身的性成熟過程,增進身心健康。
(3)青春期倫理道德教育。包括男女平等、男女交往的規范和禮儀,發展友誼、尊重人格、珍惜感情、自我保護,防范不正當行為,珍惜青春年華等。
(4)法制教育。向學生宣傳和解釋與兩性有關的法律知識,尤其是婚姻法和刑法。
總體上說是思想道德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價值觀教育、人格教育、性知識教育、性道德教育的綜合教育,通過教育使其懂得性行為的社會道德規范和自我控制的意義,懂得正確對待性行為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使其掌握科學性知識,打破性神秘,具有性心理平衡和自我調試的能力,解除性困惑和性煩惱,使之具有分析、判斷、選擇的能力。分辨由性引發的社會問題,正確處理異性交往、友誼與戀愛的關系,懂得在該過程中主要是培養高尚的人格和品德、相互幫助和關懷,相互學習對方的優秀特制,塑造完善的性別角色,在共同交往中相互鼓舞、共同進步。
3.學校和家庭、社會整體聯動最佳配合。學校和家庭、社會整體聯動最佳配合是預防中學生早戀的有效途徑。
社會環境對學生的早戀現象的發生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必須改善環境,凈化社會風氣,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堅決取締黃色讀物的出版、出賣,嚴禁播放黃色錄象,凈化網絡,加強掃黃力度,提高文藝作品的質量,包括電影、電視、小說、攝影等,并要提高學生對文藝作品的理解力和欣賞水平。
學校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要進行正確指導,讓學生有選擇地看課外書。一方面,向學生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文藝作品;一方面,對一些武俠、言情小說進行評論,教育學生從正面接受教育,抵制不健康因素的影響。
此外,學校、家長、教師要教育學生善于分清美丑善惡,加以吸收或抵制,并且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長、教師既不能對早戀現象消極對待,任其發展,也不能粗暴訓斥甚至以處分的方式整治學生。教師還要注意區分和保護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切忌捕風捉影、胡亂猜疑制造不必要的緊張空氣,給男女學生的正常交往蒙上一層陰影。
生活的單調乏味,精神的空虛也易誘發早戀,學校教師和家長應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文體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男女同學通過正常的交往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有條件的家庭還可以帶學生去郊游,開拓新的生活,淡化其性意識。
作為學校要主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進行正常的和必要的情感交流,使學生把小愛溶于大愛之中,尤其要號召大家關心幫助那些失去家庭的愛的學生,讓他們把愛寄托于集體而不是某個人。
參考文獻:
[1]青春與性.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4,5.
[2]重慶日報.1999-10-15.
[3]吳燦新.情愛的探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0.
[4]廖心文,李靜.情誼與事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5.
[5]陳安福.中學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4.
(作者單位:河北邢臺學院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