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讓廣大教師面臨傳統教學和計算機輔助教學(CALL)的矛盾。有的認為傳統教學生硬老套,有的認為計算機輔助教學空有花架子脫離人文教育本質。本文從英語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風格出發,研究如何把傳統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結合起來。筆者采用菲爾德希爾滿(Felder-Silverman)學習風格模式(ILS)調查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并提出關于英語教師如何協調新舊教學模式以適應學習者不同風格特點的泛風格教學模式。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教學 學習風格泛風格教學
一、引言——CALL的發展
CALL指的是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其英文全稱為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這是一種新的語言教學手段,教師和學生可以使用電腦以及任何計算機輔助設備來促進教學。近年來電腦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廣大師生在課堂內外廣泛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甚至多媒體教室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成為現代教育的標志。教師忙于準備課件,學生忙于記錄課件里流溢的信息。然而這種技術流行并非處處獲益,我們并非否認現代技術的一切作用,只是如果被濫用,也不是一件好事。沃斯喬爾(Warschauer, M. 1996)把CALL的發展結合英語教學分為三個階段:行為主義CALL,交際主義CALL,和一體化CALL。
行為主義CALL基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誕生于二十世紀50年代發展于六七十年代。該法包括重復機械性操練,電腦被用來不斷重復語言聲音或練習,學習者在不斷重復中逐步習慣性發出正確讀音或做出練習,這使得教師避免了大量機械重復性操作,學生也可隨意調整學習步調。交際主義CALL受交際主義影響,流行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簡單的重復,是和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認為重復操練和練習沒有任何交際價值,語言學習應該注重內容,允許學習者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電腦教學設計更多體現人機對話和交際,成為有效促進語言運用的工具。一體化CALL因兩個方面的快速發展而形成,一是多媒體的發展,一是因特網的普及。多媒體融為一體成為可能,可以包括任何文本,圖像聲音,動畫及影像,學習者通過鼠標可以瀏覽所有媒體資源。媒體資源可以創造更加真實的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看、聽、甚至和資源進行互動,聽說讀寫一體融入教學,學習者可以隨時前進后退到各部分,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通過一體化,多媒體可以平衡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多媒體為英語教學提供多種用途,它是個輔導者,向學習者提供操練材料和練習,討論和互動,探索和研究,隨著因特網的出現,它是全球化的溝通工具,無限資源的提供者。“就其本身來說它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工具,在這種工具中我們可以實現多種方法,流派,教法的融合。”(Garrett, 1991)
二、學習風格歸類
學習者的學習方法不盡相同,教師教授風格也不盡相同。學習者成效取決于天賦和勤奮同時也取決于教師的教授方法是否符合學習者學習風格。對學習者學習風格的研究相當廣泛,在過去三十多年已經有三十多種研究學習者風格的模式( Guild 1985,Jensen 1987),Richard M. Felder把風格歸為下幾類。
行動型和思考型:行動型學習者傾向于通過行為動作獲得和理解信息,思考型學習者喜好單獨工作;感覺型和直覺型:感覺型學習者喜歡學習事實細節,通過固有方法解決問題,討厭不明晰性測試,直覺型學習者喜歡發現事物之間的可能性和聯系性,喜歡創新,擅長概念和抽象,工作效率高;視覺型和語言型:視覺型習慣通過看圖片,表格等學習,語言性學習者通過口頭或者書面語言解釋而學習;序列型和全局型:序列型傾向用序列方式理解信息,習慣遵照合理步驟,全局型學習具跳躍性,序列型用邏輯順序解決問題,全局型更有全景意識,解決問題快速。
了解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風格,有助于教師調整或更改教授風格從而滿足學習者需要,給予學習者豐富的呈現信息的方式。要了解學習者風格,需要借用一些手段。
三、學習風格調查
本文采用ILS(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調查英語學習者風格。借助Richard M. Felder和 Silverman的模式,調查對象180人,調查結果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得出以下數據。
四、結果分析
1.評價機制
每一對類別有6個層次,左右對稱。樣例結果分析如下:

X是系數標記,指得分標記。若得分在1-3,說明被試在此風格類別差異不大平衡性好,不太受教師風格影響。若得分在5-7,則被試稍微有些風格傾向,如果教學風格相異,學習效果將受影響。若得分在9-11,則被試有嚴重風格傾向,若教學風格相異,學習將有困難。
2.結果分析
在第一類ACT和REF調查中,62.8%的調查者具有REF傾向,24.4%有微小ACT傾向, 6.7%有一般ACT傾向,3.9%和2.2%具有較強ACT傾向,說明中國大學生大部分由于受到傳統教學影響,都是沉默思考型的。第二類風格SEN和INT調查中,22.2% 學習者沒有選擇SEN. 22.2% 選擇1, 24.4 %選擇3, 17.2 %選擇5, 10% 選擇7, 3.9 %選擇9。77.2% 不具直覺型。具有直覺型的學習者有少部分:10.6% 選擇1, 4.4 %選擇3, 6.1 % 和1.7% 各選5 和7 。結果顯示中國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識記細節事實的較多,具有創新的較少。第三類VIS和VRB調查中,在VIS組21.1% 并無該傾向,其他均有不同程度: 13.3%選擇1, 20.6% 選擇3, 16.1%選擇5, 17.8%選擇7, 6.7%選擇9,4.4%選擇11. 79.4%學習者沒有 VRB傾向. 有9.4% 選擇1, 7.8% 選擇3, 1.7% 選擇5, 1.7% 選擇7. 結果顯示多數學生喜歡視覺呈現的教學方式。第四類SEQ和GLO調查中,73.3% 不是 SEQ學習者, 其中14.4% 選擇1. 6.7 %( 12) of s選擇3, 4.4%選擇5, 1.1 %選擇7。多數是GLO學習者,其中,16.1% 選擇1, 21.7 %選擇3, 17.8 %選擇5, 11.1% 選擇7, 5.6 %選擇9, 1.1% 選擇11。
五、教學啟示:泛風格模式
按以上結果分析,在所有被試中,ACT學習者占37.2%,REF學習者占62.8%;SEN學習者占77.8%,INT學習者占22.2%;VIS學習者占78.9%,VRB學習者占20.6%; SEQ學習者占26.6%,GLO學習者占73.4%。學習者風格可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性別,專業等。我們建議了解學習者的不同風格,找出相對合適的教學方法。對行動型學習者可給他們設計更多參與性活動。對思考型學習者而言則需要多為他們設計思考性的信息,亦可和行動型學習者結合起來比如在思考后即可進行辯論。感覺型學習者需要看到事物和世界的聯系。視覺型學習者需要在課堂上呈現多種視覺材料,同時避免信息量過多對學習者帶來干擾,語言型學習者要增加相互交流。如果教學風格天馬行空,不受約束,序列型的學習者將有困難,他們更需要條理和邏輯,對于全局型學習者,無論教什么,在之前給他們一個全景畫非常重要。
六、總結
平衡和調節教和學的風格并非易事。首先必須了解學習者各不相同的風格,然后結合教師自己的習慣,靈活地把多種風格融入教學課堂。在新發展的CALL模式下,并非全堂的多媒體電腦教學都是有效的,除了視覺疲倦,缺少互動,信息膚淺等等問題之外,更本質的問題在于忽視了學習者的不同學習風格。若能抓住風格變化,教學將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Warschauer, M. E-mail for English Teaching. Alexandria, VA: TESOL Publications,1995.
[2]Warschauer, M. Tele-collabor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1995.
[3]Warschauer, M. Virtualconnections: Online activities and projects for networking language Learners. Honolulu, HI: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1996.
[4]Garrett,N. Technology in the Serv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Trends and Issue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1,75(1):74-101.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