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說明了創新的重要性,引出歷史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的必要性。然后,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論述了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關鍵詞]歷史教學 培養 創新思維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筆者認為,每門學科都應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品質。因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首先,教師要加強歷史科研意識,培養自身的歷史科研能力。應該說,對于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來說,由于受條件的限制,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盡管如此,中學歷史教師也應該知難而上,為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而努力。一位中學歷史教師所具有的綜合素質中,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是第一位的,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難想象,歷史綜合素質差,創新能力低的教師能培養出創新思維意識強的學生來。
其次,中學歷史教師還應該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歷史教學觀念,實現新的教育理念下角色和地位的轉變。從本質上說,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合發展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應該實現角色和地位的轉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本身只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學生是平等的關系,不同的是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放下“居高臨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當作權威的化身。即使學生的想法非常的離奇,教師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導的工作。歷史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發表的見解,即使其中存在著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應該看到其中蘊含著創新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觀點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認真的姿態予以回應,創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躍氣氛。
愛因斯坦說“方法比知識更重要”。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就要有科學的培養方法。
一、設置情境,喚起學生創新思維的動機
要不斷創新,首先,就要有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斷創新的欲望,才能進行有意識、有意義的創新活動,也才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中國具有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歷史,對于這些,中學生總是充滿好奇,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創設情境,就是創設一種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的那樣:良好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喚起學生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獲取知識。好的情境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社會,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學內容,設計成小問題、小故事、圖片、游戲、表演、影像等情境,激活學生想學、樂學的情感,使學生處于一種良好的、試圖解決問題的積極心理,這種積極的學習心里態勢往往能轉化成學生投入新知識的學習,進行創新思維。例如,講抗日戰爭時,可以播放東北淪陷的歌曲,創設悲慘的情景,激起學生對戰爭的原因、中國為什么無力抵抗、日本為什么能侵略中國等問題的思維欲望。
二、鼓勵質疑,培養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困難。可見,提出問題并不容易。教師不能墨守成規,需要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既要把學的知識作為問題呈現出來,使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建立人為的實質性的聯系,使學生通過運用各種策略活躍思維,獲得新知識,又要把新知識設計成學生通過運用各種手段,可以解決但無現成答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推想。對現成的科學理論和傳統觀點提出質疑是創造出新穎、超常成果的途徑,也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需要。試想,如果我們對已有的理論和成果不加任何質疑地全盤接受,人類將永遠停滯不前。歷史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產生與發展是相互聯系有系統有規律的,即辯證的。歷史教師應該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培養學生發展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興趣和能力。當代中學生的特點是信息靈通廣泛,視野遼闊,且求異心理和探究心理強,喜歡標新立異表現自我。只要教師引導得當(如由近及遠、由易到難、啟發思路等)學生是可以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提出一些有份量有價值的問題的。為此,要鼓勵學生創造性閱讀和思索,質疑問難,發表意見。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問“為什么?”“對不對?”“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你有什么不同意見或補充看法?”“有什么現實意義?”例如,學習商鞅變法時,我就啟發學生:你對變法中的“禁止棄農經商”有何看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對其中的重視農業應予肯定,因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應以農業為基礎,但反對經商,會妨礙經濟發展,對生產力發展不利。這樣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就會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對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有益且效果顯著。培養中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精神,尊重學生主體性參與的地位,讓中學歷史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對于改變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窘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良方。然而,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智慧潛力過程,則是一個浩大的長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中學歷史教材編寫者以及具有創新思維精神主體的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對此,我們是有信心和決心的。
三、鼓勵學生標新立異
“標新”和“立異”都是一種創新。鼓勵學生大膽獨立思考,敢于標新立異、反彈琵琶,這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
第一,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使其正確地認識到任何學者、權威都不可能窮盡真理之長河,任何人都有發現新知識的可能,樹立敢于“班門弄斧”、“異想天開”的思想,讓學生充分自主,充分發展。
第二,在教學上要發揚民主,為獨立思考創造條件。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即讓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知識,這就給了學生標新立異的機會,但學生的標新立異難免伴隨著幼稚和錯誤。對于這些,教師如果簡單加以否定,不僅剝奪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樂趣,也會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實上,只有犯過“錯誤”,才能改正錯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標新立異,一定要加以保護。
在知識經濟發展的今天,歷史課堂和歷史教師應以弘揚學生的個性為己任,利用學科優勢,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創新教育素材,開拓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意識,教師扮演的角色只應是學生學習的積極促進者、發現者、觀賞者和幫助者,學生真正成為歷史教學的主體,讓他們獨立思考出自己的結論。現代教育提倡每一個學生都依據自身條件和客觀需要去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歷史教學過程應當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老師教和學生學應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置身其中,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開發和提升,學生從歷史教學中生發體驗和感悟、找到學習歷史的興趣,思考、詰問、評判、創新歷史,個性和創造意識得到弘揚,歷史教育才能煥發青春和活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品質,既有利于提高歷史課堂效率,也將有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三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