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生動有趣的生活形式來代替枯躁沉悶的教學環節,創造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和諧統一的寬松愉悅的寫作環境。在這里,我們要極力營造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在這樣樸實自然的生活氛圍中,學生的情緒得到放松,情感處于快樂之中,寫出的文章才會真實,富有有趣。
[關鍵詞]生活作文 以人為本 孩子
運用書面語言來表情達意,傳遞與承載信息,這是人類進步的必然需求。文章是精神的產物,它是生命在活動中的自由表達。
但是,我們在習作教學走過的是一條太多曲折的道路。首先,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曾經太多地強調所謂寫作的思想性,用孩子根本所不理解的政治思想剝奪他們的本色與真實,使他們自由的精神與純誠的心靈受到窒息,直至壓抑扭曲了孩子的靈魂。接著應試教育又把習作的形式與技巧傳授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讓功利與限制遮蔽了孩子真實的情感與思想,使習作失去了生活與生命的本色。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就應當像課標所說的“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才能讓學生自由有創意地表達,說真話、實話、心理話。
一、習作課堂生活化就是淡化所謂的教學形式
用生動有趣的生活形式來代替枯躁沉悶的教學環節,創造一種內容與形式高度和諧統一的寬松愉悅的寫作環境。在這里我們要極力營造富有情趣的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在這樣樸實自然的生活氛圍中,學生的情緒得到放松,情感處于快樂之中。由于寫作內容與指導形式結合得巧妙,既降低了坡度,又使寫作指導課充滿情趣,這樣能開啟孩子們的寫作興趣,激發他們的靈感,使孩子們愛寫作,寫出好作品。
二、我們就是用這種原生態的教學手段放飛孩子們的心靈
讓他們我手寫我心,訴說自己的事,渲泄自己的情。習作教學就是要引導孩子們抒發自由精神與真誠心靈,學會自由、真實地表達他們生命的感受與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告訴我們,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而這些氣氛必須靠老師來營造,情緒必須靠老師來喚起。怎樣喚起呢?離不開作為基礎的生活。老師必須用火熱的生活去煽情,就是用自己有深刻體驗的生活素材,通過對它們的描摹與渲染,拋磚引玉,打開孩子們的思路,喚醒他們對自己相關生活的回憶,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望。這種強烈的表達欲望會促使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理解,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使學生產生極大的興奮,使他們把生活與表達方式聯系在一起,產生很強的創造力,從而更好地表達真情。只要寫作教學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而生活作文,更注重的是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習作,弘揚學生活力四射的個性,真正讓學生“我手寫我心”。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作文的材料也要來源于生活
作文的目的就是為生活服務,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此,要提高學生的作文素養,必須突出作文教學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個學會:
1.會觀察,積累作文的材料。積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及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正如巧婦難煮無米之炊。作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無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風土人情等許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爾基曾說過:“教學來自于現實生活,在生活中無處不見,無處不有,在學生缺乏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好的素材將從身邊悄悄的消失,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怎樣幫助他們思考、觀察和積累呢?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結合自己的愛好去觀察;有目地去觀察;帶著問題去觀察,重點去觀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著眼于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養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
2.會思考、反思、展現觀察的情景。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還需要指導學生去整理、收集、提煉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一次作文輔導中,當時學生對記一件事無從下筆,于是引導學生走進前幾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學生馬上想到了媽媽聽旁人的話,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結果按照老師引導的材料寫出了自己的內心看法。寫出的作文顯得特別優美。在作文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觀察材料,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3.會體驗作文的樂趣。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與熱愛,才能提高自己習作的興趣,才會樂于表達。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一定結合學生實際,要讓學生有材料可挖,題目不能太死。要給予學生留有自主的空間。如我想說說……;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發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學生在寫作時不會感到畏懼,寫起來會得心應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樂趣。
4.會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學生作文的素質的體現。葉圣陶說過:“我當過教師,改過的作文不計其數,得到的深切體驗,不能自修自改,徒勞無益。假如著重培養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引導,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決定,這是終身受用的。因此,教師每次都代替學生改,可以說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時,還要教會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勵學生圍繞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認真改,反復讀,改到滿意為止。培養學生養成文章不厭百回改的良好習慣。
在生活化作文實驗中,我們廣泛吸納古今中外眾多語言、教育大家的寫作理論作研究需要。為生活而作文,而不是為作文而生活,將生活與作文緊密連綴在一起,依照生活需要建構作文教學的內容和目標,真實而富有個性地寫出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理解,生活化作文使做人與作文一起進步,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和廣闊的研究天地。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將來知識經濟時代,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
而語言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就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有內容可寫、想寫、樂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市方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