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在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都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合理組織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通過在物理教學中的實踐,筆者認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經過如下階段:培養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欲望→提供創新條件→形成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能力 教學模式 培養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創新事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備課和教學設計要體現創新教育思想和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在分析教材和學生狀況的基礎上,制定適用于不同學生的創新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教學重點、難點、演示實驗、思考題、閱讀材料、物理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驗等等,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為了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在演示和學生實驗中,引導學生探索方法、設計步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
(2)對啟發的內容,要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力求引起學生思考和爭論,鼓勵學生“異想天開”和“標新立異”。
(3)物理計算題教學,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的思維訓練。
(4)對自學的“閱讀材料”內容,要提高趣味性,指導學生閱讀,并加以總結。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創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教師要善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相互辯論,給他們發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如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某同學提出了與教師截然不同的見解,教師不應簡單地否定學生,而要引導學生審視自己的觀點,并通過比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樹立起進行獨立學習和創新的自信心,創新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教師不應是課堂教學的主宰,應是學生創新學習的設計師和引路人、學生疑難問題的解答人,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啟發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倡導者。沒有質疑,就沒有創新。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實施創新行為提供機會
在教法上采用“自學輔導法”、“分組實驗法”、“探究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找出自己的疑難點,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獲取知識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習慣。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習題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果我們經常在授課過程中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式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種創新示范作用將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學生也會有創新想法,這就是學生創新欲望的體現。讓學生感受到獲取知識、探索科學研究的途徑和方法,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
四、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實施創新行為提供場所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掌握了一些物理實驗方法(如間接測量法、控制變量法、替代法、比較法等)的基礎上,開放實驗室,通過學生自己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在操作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探索與創新的欲望,使學生探索物理規律過程中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同時,要引導學生在運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五、開展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實施創新行為提供廣闊空間
通過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有意識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給學生創新的機會。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結合學科特點,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物理實驗室的資源;二是開展課題研究。如探究單安法或單伏法測量電阻或電功率的類型和實驗操作方法,來加深學生對電路控制作用的理解,掌握特殊實驗技能和方法。廣泛開展課題研究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六、注意學科間滲透,培養學生綜合創新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要注意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的實例啟發、誘導學生,加深他們對基礎知識的理解;用有關的物理概念、規律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物理教學中還應注意本學科不同部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和滲透,提高學科內的綜合能力。在此基礎上,再考慮以物理學科為中心,尋找物理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聯系,實現跨學科知識內容和研究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能力。
新世紀的教育需要具有新觀念的教師來實施,物理課堂教學的改革,需要我們廣大物理教師的努力探索。面對新形勢和肩負的新使命,我們將不斷提出教學方法的新思路,改進物理學科的教學方式,讓物理課堂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